- 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機理分析與優化路徑
- 何春
- 8字
- 2024-06-28 17:00:58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十四五”期間全體人民將邁出堅實步伐助力推進實現共同富裕,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作為理想的發展目標,其實現離不開經濟發展。當前我國數字經濟正在快速發展,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增速9.7%,位居全球第一。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實現提供了條件。未來,依托海量的數據資源、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等優勢,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必然十分廣闊。可見,中國的共同富裕并非以農業和工業為核心,而是以數字經濟發展為核心,共同富裕的發展要依托數字經濟的推進。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近幾年,我國數字經濟持續增長,《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增速居世界第一,高達9.7%,占GDP的比重為38.6%,同時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成效顯著,產業數字化轉型效果顯現。目前,我國正處于向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國際形勢嚴峻、產業轉型緩慢等困境,數字經濟的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環節,更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口號,《“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0%的發展目標。未來,數字經濟將以其強大的推動力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著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各個地區共同關注的問題。研究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機理與優化路徑,在發展中構建新的相對平衡,對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第一,深入剖析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和作用機理,有力深化、拓展現有理論研究框架,為中國區域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等理論創新做出貢獻;第二,充分利用多種計量分析方法,全面、動態考察中國城市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彌補了現有研究對中國地方政府考察的欠缺;第三,從數字經濟視角探究促進共同富裕的路徑,追求經濟發展和參與共享的統一,有助于豐富中國特色發展之路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
二、實踐意義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能夠更好地把握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發展脈絡,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優化城鄉發展政策、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依據,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聚焦新時期促進共同富裕的契機,以數字經濟為切入點,研究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機理和優化路徑,有助于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對于實現共同富裕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
第三節 研究內容
本書基于促進共同富裕的契機,以數字經濟為切入點,以中國各城市為研究對象,全面系統地研究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作用機理、效應測度、地域模式及其優化路徑,回答了“為何促進”“是否促進”和“如何促進”的問題。首先,從理論、現實、歷史與國際四個方面分析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其次,從經濟一般性增長和經濟均衡性增長角度探究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再次,實證檢驗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各種效應;最后,基于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現實問題,提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實施路徑。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分析。從相關文獻梳理、內在邏輯、作用機理三個層面闡述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一是現有文獻與基礎理論研究。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分析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相關研究的現狀、趨勢及不足;以創新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觀、列寧的共同富裕觀等理論為基礎,搭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理論體系。二是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從理論邏輯、現實邏輯、歷史邏輯、國際邏輯四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三是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機理分析。從一般性經濟增長角度分析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共同富裕的第一層含義是“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是促進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從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技術創新等方面闡述數字經濟如何促進一般性經濟增長。從均衡性經濟增長角度分析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共同富裕的實現必須把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結合起來,實現均衡性增長,促進不同地區和城鄉居民的共同富裕。從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論述數字經濟如何促進均衡性經濟增長。
第二,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現狀研究。一是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分析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揭示中國數字經濟的表現特征,并結合中國實施的創新驅動、數字發展等戰略,解讀新階段數字經濟的科學內涵;從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漸進富裕四個方面深入闡述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并厘清全局與局部、先富與共富、效率與公平、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辯證關系。二是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發展歷程。系統梳理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發展歷程,并對其發展階段進行劃分,對階段性特征進行總結。三是指標體系構建。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普惠金融等維度構建數字經濟的指標體系,從發展和共享兩大維度構建共同富裕指標體系。四是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耦合協調。分析全國及區域的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的發展現狀,并對兩者的耦合協調狀況進行分析。
第三,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證研究。以作用機理研究為支撐,探索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線性效應、門檻效應、空間效應。論證當前形勢下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檢驗“是否促進”問題,為解決“如何促進”提供科學指導。其一,線性效應。利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方法實證檢驗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線性效應,從一般性經濟增長和均衡性經濟增長角度,采用中介效應模型檢驗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其二,門檻效應。利用面板門檻模型考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力資本水平條件下,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非線性效應。其三,空間效應。利用空間杜賓模型分析在鄰接、距離、經濟等空間權重下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空間效應。
第四,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研究。基于地域特征,凝練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典型模式:一是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案例分析。考慮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區位等因素,選擇不同類型區域(都市區、傳統農區、生態功能區、資源型城市、邊疆地區等)案例,對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過程、特征進行分析。二是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優化路徑。基于前文關于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效應測度及地域模式,提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優化路徑,以便分類引導、有序推動我國經濟數字化發展,最終促進共同富裕。具體的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技術路線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書借鑒經濟增長理論、區域發展理論、均衡與非均衡理論的研究成果,運用文獻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等方法探索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機理與優化路徑。具體如下:
第一,文獻分析法。通過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對數字經濟、數字金融、共同富裕、收入不平等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為下文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據。
第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是從“質”的角度來分析事物,通過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等描述事物的性質和特征,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其內在規律。定量分析依據統計數據建立數學模型,對分析對象的指標及其數值進行研究,進而達到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的目的。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作為一門邊緣學科,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涉及經濟、歷史、社會和統計等領域,因此,對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問題僅僅從定性角度出發進行分析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這一問題本身就涉及了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水平等大量的定量指標。因此,在對數字經濟的發展歷程、內涵、特征與共同富裕的發展歷程、內涵等內容進行研究時,本書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而對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的測算則采用定量分析法。這兩種方法的結合,為本書分析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提供了更為精確的理論和數據支持。
第三,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規范分析法是依據特定的社會目標和一定的價值標準,研究實現這一社會目標和價值標準的步驟。規范分析側重于關注研究對象“應該是什么”的問題,涉及已經存在的事物現象,從而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對研究對象產生的結果做出“好”或“壞”的判斷。而實證分析的焦點集中在“是什么”這一問題,忽略了一般性的價值判斷,著重于研究對象的現狀、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以及后果等問題。在本書的分析中,實證分析要回答“數字經濟是否促進共同富裕”,而規范分析則研究“數字經濟怎樣促進共同富裕”,以及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應該采用何種發展模式。本書運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證分析角度出發,對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1)
第四,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是對某一特定的時間點的狀況進行分析,與均衡分析有著緊密的聯系;而動態分析是對某個時間段內的發展變化和趨勢進行分析。比如對2012年的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的現狀的分析屬于靜態分析,而對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的時空格局的分析則屬于動態分析。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問題是一個處在動態變化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分析時不僅要從現實出發,還要系統地、整體地、動態地去分析。
第五節 創新點及不足
一、創新點
第一,構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和作用機理。數字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形態,其發展打破了物理時空限制,超越了農業、工業經濟的發展邏輯,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提供了新路徑。目前學術界對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但多數都是將其割裂來研究,本書從理論邏輯、現實邏輯、歷史邏輯與國際邏輯四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并從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技術創新、推動協調發展等視角探究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
第二,構建共同富裕的指標體系。目前學界已有少量實證文獻從不同視角對共同富裕進行了測度,然而,由于研究目標不一致,同時受到數據可得性的影響,所取得的結論不盡一致,并不能有效地反映我國城市層面的共同富裕現狀。本書基于共同富裕的內涵,從共享和發展兩個維度,引入統計顯著性因素,同時考慮經濟重要性和統計顯著性因素、變量的水平值貢獻和方差值貢獻,首次提出一種分析和評價經濟變量的貢獻度指標,進而構建共同富裕評價指標體系。
第三,凝練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典型模式。不同區域的資源要素、經濟發展、區域特征等存在較大差異,本書選擇不同類型區域的案例對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特征進行分析,并對不同類型區域進行分析,識別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主導因素,并從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框架、動力機制和路徑中凝練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典型經驗。
第四,提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優化路徑。本書探究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作用機理,并根據地域發展特色總結出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典型模式,按照黨中央關于共同富裕的發展要求,基于共享共富的發展理念分析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任務、機制構建、優化路徑,提出相應的響應對策,為地方政府宏觀制定區域規劃和微觀整合政策提供依據和向導。
二、不足
當前數字經濟和共同富裕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相關理論并不成熟,本書可能會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可用于統計的數據年份較少,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書采用2011—2019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年份相對較少,可能會在某些方面影響研究結果,未來應持續關注數字經濟的發展變化,深入分析數字經濟對共同富裕的影響,進一步探究其規律。
第二,共同富裕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概念,現有資料并未給出官方關于共同富裕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書從發展性和共享性兩個維度測量共同富裕,對于從這兩個角度研究共同富裕是否能夠真正反映現實情況尚不確定,因此,未來應進一步豐富共同富裕內涵,從更多維度構建共同富裕指標體系。
第三,數字經濟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方式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本書僅從數字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方式進行分析,并不完善;未來應深入探討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數字鴻溝、數字金融風險如何影響共同富裕等問題,盡量做到全面化。
(1) 何春.中國城鎮化的農村減貧效應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