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節水的技術采納與政策選擇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
- 趙姜等
- 15字
- 2024-06-28 17:51:45
2 相關理論基礎及國內外文獻回顧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農戶
農戶是本書關注的基本單元。農戶的概念本身比較明確,是農村社會經濟中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是農民生產、生活、交往的基本單元(翁楨林,2008)。農戶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經營單位,盡管農業經營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新型農戶不斷涌現,但是中國農業還未發展到必須更換經營主體的時候(陳錫文,2011)。黃宗智(2010)認為即便在未來,小規模的家庭農場也會長期延續下去,這既是出于中國獨特的制度環境,也是出于小規模農業在種植和養殖方面的多重優越性。
本書所研究的農戶是指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其生產行為符合如下兩個假說:①農戶是“理性經濟人”,即能在特定的制度環境、資源約束環境下做出最有利于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決策;②農戶是獨立的生產經營者,自主經營,自主決策,自己承擔市場風險,從資源利用上看農戶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
2.1.2 農戶技術選擇
農戶的技術采用行為是指農戶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改變傳統的技術、習慣以及思維方法,采用新技術、新技能、新方法、新觀點的決策和行為。根據Hayami和Ruttan(1971)的要素稀缺誘致性技術創新假說,農戶做出技術選擇的動機來自要素價格差異,農戶傾向于選擇節約稀缺要素的生產技術,以獲得要素投入、邊際收入的最大化。在傳統農業經濟研究中,農業生產最為核心的兩類要素就是土地和勞動力,農戶技術選擇的目的要么是節約勞動力,要么是節約土地,較少將其他自然資源或環境損害納入生產要素的范圍。
一般來說,農戶技術選擇行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多樣性,即農戶面對的農業技術種類眾多,既可以按照一攬子的方式綜合采用,也可以獨立地采用個別農業技術;二是動態性,體現出不同農戶對新技術的學習和了解過程以及不同農戶對新技術采用中的各種限制問題的克服;三是風險性,農戶選擇新技術在可能得到收益的同時,也必然面對各種風險,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使得農戶不僅要面對不利的自然條件,還要面對各種社會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四是周期性,即農戶采用技術從接受、成長到成熟,一直到放棄,然后再到采用更新技術的過程。
2.1.3 農業節水技術
發展節水型農業是21世紀我國從根本上擺脫水危機、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大多采用舊的灌溉方式,主要為漫灌和溝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遠低于發達國家。農業用水過程一般包括4個環節,即灌溉水源取水、水源至田間輸水、田間灌溉和農作物吸收水分,各環節有不同的農業節水技術,如降雨徑流集蓄、渠道防滲及管道輸水、噴滴灌、秸稈覆蓋等。廣義的農業節水技術是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及氣候自然條件,最大程度提高利用降水和灌溉水效率,獲取最佳的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而采取的多種高效用水的灌溉方法、技術措施和制度的總稱。狹義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是減少在輸水和配水過程中出現滲透蒸發損失和在田間灌水過程中出現的深層滲漏損失,提高灌溉效率,使更多的灌溉水能達到田間地頭的工程措施的總和。
本書所述的農業節水技術是狹義的節水灌溉技術,指區別于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采用國內外的高、新節水技術,主要包括地面灌溉技術、地下灌溉技術、渠道防滲技術、管道輸水技術和設施化灌溉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