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4.1 本書的主要內容

除了本章對全書的內容進行概括性介紹以外,本書其余部分包括以下五章。

第2章借鑒新經濟地理學的分析方法,對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狀態進行了理論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財政交通支出、市場制度環境和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第一,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呈現出地級市區域、省級區域、全國范圍依次增強的狀態;第二,交通財政支出對市場分割狀態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表現得尤其顯著;第三,區域市場制度環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態有負向影響,但是其穩健性有待進一步檢驗。

第3章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以交易成本為基礎分析了我國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的產生,并分析農地流轉市場和非農就業市場對該關系的影響。分析表明,我國農業中的確存在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這種關系的強弱主要受到交易成本水平的顯著影響;農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可以弱化該關系,但是非農就業水平對該關系沒有顯著影響;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對產出水平的負向影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新技術的采用抵消。

第4章以農業家庭模型為基礎,分析了市場不完善條件下農地流轉影響農戶農業勞動力供求(雇出與雇入)的機制,并在此基礎上運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對該影響機制從供給與需求、地區差異等角度進行了系統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第一,農地稟賦對農戶農業勞動力供求行為沒有影響;農地轉出對農戶農業勞動供給力(雇出)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地轉入對農戶農業勞動力需求(雇入)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我國目前的農業勞動力市場較大程度上是為適應農地流轉和農地規模化經營的需要而產生的。第二,農地流轉影響農戶農業勞動力供求的邊際效應較小,這反映了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還存在著不完善性。第三,經濟欠發達地區部分農戶在轉出承包土地后從事農業雇工勞動,顯示了目前我國的小農戶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大市場時面臨著困難,說明了我國在農村地區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5章對民國時期我國的農業勞動力市場進行了介紹。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民國時期農業勞動力市場的雇主和雇工存在明顯的社會階層差異,農業雇主與雇工之間的關系依然非常緊張;農業雇工以短工為主,大部分地區參與農業雇工的勞動力占全部人口的6%~20%;農業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的搜尋方式包括固定市場搜尋、中間人介紹、雙方直接聯系等;工資水平受到供求關系、性別、技能等因素的影響。對民國時期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回顧,可以為我們研究當代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提供借鑒。但是,由于制度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民國時期和當代中國的農業勞動力市場存在根本差別。

第6章是對陜西和浙江農業勞動力市場進行實地調查的報告,上篇是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和寶雞市鳳翔區農業勞動力市場的調查報告,下篇是浙江省溫州市和金華市農業勞動力市場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從農業生產格局、供求雙方特征、搜尋方式、農業勞動力價格等角度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兩個地區的農業勞動力市場在市場價格、供求雙方特征、市場范圍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共同之處在于由于農村土地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和熟人社會的特征,供求雙方地位平等,社會關系和諧。

以上幾個部分的邏輯關系是:第2章從總體上考察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地理分割。市場分割性表現為各個地區市場價格因為貿易成本的存在而產生的差異,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總體地理分割性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第3章考察局部市場內的不完善性。即使在價格統一的區域性市場上,由于存在遞增的交易成本,各類規模的農戶實際上面臨著不同的勞動力成本,從而導致其勞動力使用行為的差異,該章對這一現象從理論上與實證上進行了考察。第4章則是從一般均衡的角度去考察農地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關系,發現農地規模的調整帶來的勞動力供求的變化較為有限,從而進一步說明了勞動力市場存在不完善性。第5章是對民國時期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回顧。第6章是基于對陜西和浙江的實地調查而形成的調查報告。這兩章提供了對歷史和現實的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更加具體的描述,是對上述抽象理論分析的案例支持。

1.4.2 本書的研究方法

1.4.2.1 理論分析方法

本書的研究工作主要基于發展微觀經濟學,其中農戶模型是本書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傳統農戶模型的核心是生產和消費的不可分性,文獻中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考察多為分析這種不可分性給農業勞動力配置帶來的不利影響。本書的研究雖然基于這些文獻,但是事實上,中國農戶經過長期的市場化和工業化過程以后,其生產行為與消費行為已經基本分離。因此,本書事實上是基于生產與消費分離的前提來分析中國農業勞動力的配置問題。

本書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分析還采用了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的概念。根據弗魯博頓和芮切特(2012)的概括,交易成本是市場中人與人交往的費用,主要包括搜尋費用、談判簽約費用、執行合同的費用[42]。這是一種狹義的交易費用的概念。有的學者使用的交易費用包括的內容更為廣泛,包括了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的所有耗費。具體到農業勞動力市場來說,交易成本是農業勞動者參與市場的全部成本,包括搜尋和談判費用、執行合同費用、培訓和適應費用、交通餐飲費用(Ellis,1993)[43]。這些費用的存在,是農業勞動力市場不完善性的重要來源。本書所使用的交易費用的概念,是廣義的交易費用。

此外,本書的研究借鑒了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以分析農業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的區域分割特征。

1.4.2.2 社會調查方法及數據獲取方法

本書努力將研究工作建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之上。在課題研究的初期階段,課題組在陜西、河南、四川等地進行了初步的訪談式的試調查,以直觀了解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結合文獻研究,課題組設計結構式問卷,展開更大規模的典型調查。典型調查主要選擇了浙江和陜西兩個省份,分別代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最終形成調查報告2份。

現有的調查和統計工作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關注較少。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提供了家庭農業勞動力雇入與雇出的信息,本書根據該調查中2014年和2018年兩輪的數據討論了農地流轉對農戶參與農業勞動力市場行為的影響。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以下簡稱“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提供了關于農戶農業勞動投入的數據,本書根據該調查2013年和2018年兩輪的數據考察了由交易成本所導致的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為了考察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問題,課題組于2020—2021年通過電話調查獲取了全國2681個鄉鎮的農業勞動力價格數據,據以考察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性特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考察。此外,課題組還從中國知網所提供的全國、省級和地市級統計年鑒獲取研究所需要的數據。

1.4.2.3 計量分析方法

本書對市場分割的測量采用了價格法,即通過計算不同層次區域(包括地市級、省級、全國)勞動力價格變異系數來反映其市場分割程度;通過農地規模—勞動投入彈性系數的大小來反映農業勞動力的配置效率。根據數據特點,本書的計量分析分別使用了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分析、Logit回歸分析、Tobit回歸分析等計量分析方法。在對面板數據的分析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混合回歸、固定效應回歸和隨機效應回歸等分析方法。在基準回歸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法檢驗實證結果的穩健性,并根據實際需要對異質性和傳導機制進行了分析。對于可能的內生性問題,根據相應的數據特征進行了處理或說明。

1.4.3 本書的邊際貢獻

第一,對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性進行了系統分析。主要的貢獻包括:①借鑒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提供了一個分析財政交通支出、市場制度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等因素影響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性的簡單理論框架。②運用價格法,從地級市層面、省級層面、全國層面對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分割性進行了測量,發現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的確存在局部區域內的統一性和區域間的分割性并存的特征。③對財政交通支出、市場制度環境和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性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實證檢驗,發現二者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農業勞動力市場分割性的影響更為顯著。

第二,對我國農業的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主要貢獻包括:①在農戶模型的基礎上引入遞增的交易成本,從理論上闡明了我國農業中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產生的機制。②運用全國性微觀數據,對農地規模—勞動投入逆向關系進行了經驗檢驗,并說明了遞增的交易成本是導致該逆向關系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該逆向關系與農地規模—農業產出逆向關系的關聯。

第三,對農地流轉市場與農業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以經典的農業家庭模型為基礎,闡明了市場不完善條件下農地流轉影響農戶農業勞動力供求的經濟機理。②運用覆蓋全國且相關變量較全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進行較為系統的實證檢驗,發現農戶農業勞動力供求行為與農地稟賦無關,主要受到農地流轉的影響,但這一影響并不充分(邊際效應較小)。

第四,對我國農業勞動力市場進行了覆蓋全國的案例調查。本項研究的案例調查涉及全國,較為深入的調查分別在經濟欠發達的陜西省和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展開,形成了調查報告并進行了對比分析。此外,研究團隊還對山西、湖南等中部地區進行了調查,形成了調查報告。


[1]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8:Agriculture for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7.

[2]葉青,向德平,萬蘭芳.中國小農的生存策略與鄉村社會的團結再造:基于農民間換工與雇工現象的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7(9):109-116.

[3]唐萍萍,李世平.兼業農業工人存在及發展研究:基于陜西省中部的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11,32(2):52-55,60.

[4]馬小勇,孫逸戈.經濟發達地區農業內部勞動力市場發育現狀:基于對浙江溫州和金華的調查[J].中國經濟報告,2021,123(1):100-104.

[5]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 0 2 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 0 2 1.

[6]朱啟臻,楊匯泉.誰在種地:對農業勞動力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1):162-169.

[7]Barrett C B,sherlund S M,Adesina A A.Shadow Wages,Allocative Inefficiency,and Labor Supplyin Small holder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38(1):21-34.

[8]實地調研發現,許多農村社區要求當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吸納當地的貧困人口作為工資勞動者。

[9]Ellis F.Peasant Econom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Jacoby H G.Shadow Wages and Peasant Family Labour Supply: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to the Peruvian Sierra[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4):903-921.

[11]Barrett C B,Sherlund SM,Adesina A A.Shadow Wages,Allocative Inefficiency,and Labor Supplyin Smallholder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38(1):21-34.

[12]Benjamin D.Household Composition,Labor Markets,and Labor Demand:Testing for Separation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J].Econometrica,1992,60(2):287-322.

[13]Benjamin D.Can Unobserved Land Quality Explain the Inverse 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6):51-84.

[14]Le K T.Shadow Wages and Shadow Income in Farmer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91(3):685-696.

[15]LaFave D,Thomas D.Farms,Families,and Markets:New Evidence on Completeness of Markets in Agricultural Settings[J].Econometrica,2016,84(5):1917-1960.

[16]Dillon B,Brummund P,Mwabu G.Asymmetric Non-Separation and Rural Labor Market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9(139):78-96.

[17]Sen A K.Peasants and Dualism with or without Surplus Labor[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6,74(5):425-450.

[18]Bardhan P,Rudra A.Terms and Conditionsof Labour Contracts in Agriculture:Resultsof a Survey in West Bengal,1979[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81,43(1):89-111.

[19]Jacoby H G.Shadow Wages and Peasant Family Labour Supply:An Econometric Application to the Peruvian Sierra[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4):903-921.

[20]Bedi A,Tunali I.Testing for Market Imperfections:Participation in Land&Labor Contracts in Turkish Agriculture[R].Economic Research Forum,1996.

[21]LanzonaL,Evenson RE.The Effects of Transaction Costson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and Earnings:Evidence from Rural Philippines Markets[R].New Haven:Economic Growth Centre,Yale Vniversity,1997.

[22]Barrett C B,Sherlund SM,Adesina A A.Shadow Wages,Allocative Inefficiency,and Labor Supplyin Smallholder Agriculture[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38(1):21-34.

[23]Rosenzweig M R.RuralWages,Labor Supply,and Land Reform: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5):847-861.

[24]Binswanger HP,Rosenzweig MR.Contractual Arrangements,Employment and Wagesin Rural Labor Markets:ACritical Review[M].NewYork: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ncil,Andhra Pradesh: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1981.

[25]Leavy J,White H.Rural Labour Markets and Poverty in Sub-Saharan Africa[R].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2000.

[26]Deshingkar P,Farrington J.Rural Labour Markets and Migration in South Asia:Evidence from India and Bangladesh[R].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27]Reddy A A.Rural Labor Markets:Insights from Indian Villages[J].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2014,21(1):107-136.

[28]魯先鳳.中國現階段農業雇工的特征與成因簡析[J].理論月刊,2008,324(12):154-157.

[29]李義波,弓路沙.農民合作行為變化與社會變遷的微觀機制:以華北平原S村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1,97(1):39-48.

[30]向倩雯.農村空心化背景下的農業雇工現狀與特征簡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1):158-162.

[31]王顏齊,畢欣寧,李玉琴.土地規模化流轉背景下農業雇工受雇現狀及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7,46(6):36-42.

[32]唐萍萍,李世平.兼業農業工人存在及發展研究:基于陜西省中部的實證研究[J].西北人口,2011,32(2):52-55,60.

[33]Benjamin D.Household Composition,Labor Markets,and Labor Demand:Testing for Separation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J].Econometrica,1992,60(2):287-322.

[34]Benjamin D,Brandt L.Property rights,labour markets,and efficiency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rural China[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35(4):689-716.

[35]Bowlus A,Sicular T.Moving toward markets?Labor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561-583.

[36]梁義成,李樹茁,費爾德曼,等.農戶的非農參與和農業勞動供給研究:來自中國西部山區的證據[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25(5):91-96.

[37]Lu Chen,Wang Yuyu.The Separation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Evidence from China[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Amsterdam:Atlantis Press,2014:34-37.

[38]Benjamin D,Brandt L.Property Rights,Labour Markets,and Efficiency in a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Rural China[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35(4):689-716.

[39]Bowlus A,Sicular T.Moving toward Markets?Labor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561-583.

[40]朱喜,史清華,蓋慶恩.要素配置扭曲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J].經濟研究,2 0 1 1(5):8 6-9 8.

[41]Bowlus A,Sicular T.Moving toward Markets?Labor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1(2):561-583.

[42]埃里克·弗魯博頓,魯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2.

[43]Ellis F.Peasant Econom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白银市| 水城县| 宾川县| 山东省| 松阳县| 伊宁县| 确山县| 吴江市| 阿鲁科尔沁旗| 荆门市| 濮阳市| 云龙县| 永康市| 百色市| 四平市| 太康县| 横山县| 昌江| 璧山县| 徐汇区| 长泰县| 桓台县| 龙游县| 海阳市| 宜宾县| 大关县| 亚东县| 岚皋县| 古丈县| 凭祥市| 石门县| 蚌埠市| 金华市| 白朗县| 新乡市| 葫芦岛市| 乌海市| 吴堡县| 洪泽县|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