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 李麗娟等
- 1498字
- 2024-06-28 18:44:38
2.2 河南省境內黃河流域特點
河南承載1億多人口,處于水資源比較稀缺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同類型資源的開采均會不同程度地引發資源損毀、地質災害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需要調整流域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布局,建立健全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和空間治理體系,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采取差異化的策略。為了便于研究,本書中黃河流域采用了地理學范疇的內涵,采取了地市空間尺度且保留行政區范圍完整,在河南省境內,黃河經過省內西部的三門峽市、洛陽市、焦作市,中部的省會鄭州市和開封市、新鄉市,以及東北部的濮陽市。其周邊城市安陽市、鶴壁市、商丘市、許昌市、濟源市、周口市也屬于本次研究范圍。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可以快速形成黃河中下游的生態宜居模式,優化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格局。作為糧食主產區的黃河流域中下游,應盡快和現代科技農業工業結合,減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污染,加強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形成黃河中下游生態宜居的生態安全格局。此外,中下游作為科技工業發展區要減少污染,充分發揮環境稅收、綠色信貸等制度作用,推進岸線資源集約和高效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壯大黃河良好生態環境。綠色轉型的概念和理論及資源型區域的綠色轉型(張仙鵬、吉薈茹、肖黎明,2018),使得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同發展成為可能(吳利學、賈中正,2019)。
應該充分利用河南沿黃地區(見圖2-1)的優勢,在做好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努力經營生態文明典范區、水資源高效利用示范區、黃河生態文明傳承區和高質量發展引擎區。發揮生態屏障優勢,樹立人水共生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實施黃河流域的灘區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的各項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淤積,確保黃河沿岸安全,完善黃河水沙調控總體布局及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防洪減淤功能,謀劃建設桃花峪水庫,積極推進貫孟堤改擴建、黃河下游河道綜合治理等項目前期工作,做好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對分散的各類保護區,積極申報建設黃河國家公園,加快建設各類生態環境保護區及生態修復工程。打造堤外翠綠連綿的綠廊、堤內草地灌木交織的綠網和城市建成區的植樹綠化的綠心區域生態格局。以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為引領,以中原城市群為依托進行集約發展,大力推進節水農業、節水產業和節水城市建設,構建中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探索中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把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黃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和弘揚好,發揮地區生產高質量夏秋作物的優勢,全面、科學、系統地發展高效現代農業,邁上嶄新的高質量臺階。規劃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培育地理產品標志特產,積極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高標準建設產業園,如打造三門峽蘋果、焦作“四大懷藥”等特色品牌農產品,最終推進糧食主產核心區建設。

圖2-1 黃河流域河南蘭考段
中原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應充分發揮文化價值優勢,建立黃河生態文化品牌。利用黃河沿線的峽谷奇觀、“地上懸河”和黃河濕地等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中華文明溯源尋根等不同主題的精品旅游路線。謀劃推進“兩山兩拳”戰略,打造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發揮經濟人口優勢,因地制宜推進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爭取國家級重大科技重點實驗室布局,引入實力突出的航母型企業,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深度融入鄭州大都市區和洛陽都市圈。中原城市群要完善區域內聯動合作機制,推進各類資源要素加速向區域中心城市和優勢區域集聚,最后形成各類級別城市合理分工、統一聯動發展的系統一體化格局。
實現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近期任務和未來長期目標的關系,因地施策、因事施策、因人施策,逐步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核心環境問題,克服關鍵問題和難點問題,開創全新的發展格局,重創黃河流域的璀璨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