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誤再誤”意指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形容屢犯錯誤或屢被耽誤。
在宋朝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在臨終前,遵從母親的遺愿,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后,面對著皇位繼承的問題,他的弟弟趙廷美(魏王)成為了下一個繼承人。
趙廷美性格驕橫跋扈,對權力有著極大的渴望。他不滿足于等待趙光義去世后繼位,開始策劃陰謀,企圖篡奪皇位。宋太宗得知了趙廷美的陰謀,感到十分為難,于是召見了宰相趙普,詢問他的意見。
趙普對宋太宗說:“陛下,太祖皇帝沒有把皇位傳給他的兒子,而把皇位傳給了您,這樣做已經錯了。如果您再把皇位傳給魏王,而不傳給您的兒子,那不是一誤再誤,一錯再錯了嗎?”
宋太宗聽從了趙普的建議,決定不將皇位傳給趙廷美,而是傳給自己的兒子,以避免“一誤再誤”。他將趙廷美貶為涪陵縣令,并安置在房州,不久后趙廷美便去世了。通過這個決定,宋太宗避免了重蹈覆轍,確保了皇位繼承的穩定。
這個故事展示了“一誤再誤”這個成語的含義,即第一次錯了,不吸取教訓,第二次又錯了。它告訴我們,錯誤發生后,應當及時吸取教訓,避免重復同樣的錯誤,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或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