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1474字
- 2024-06-11 13:25:44
第二節 發展特點
一、算力規模持續擴大,智能算力成為主要動力
從基礎設施側看,我國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加快部署,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65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到180EFLOPS,近五年年均增速超過25%,位居全球第二,存儲能力總規模超過1000EB。在當前的算力規模中,有超過20%的算力是智能算力。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投入運營、在建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達23個,其中上海成為首個智算超算雙中心。從人工智能服務器產業鏈看,浪潮、聯想、新華三等國內廠商的產品已經占到全球市場30%以上的份額;支撐服務器的基礎軟件環節,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的操作系統,也都基于開源自主研發;數據庫方面,集中式數據庫國外品牌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國內外的分布式數據庫規模已經基本相當。
二、算力產業蓬勃發展,算力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已形成體系較完整、規模體量龐大、創新活躍的計算產業,計算產業規模約占電子信息制造業的20%,規模以上企業達2300余家,整機市場份額不斷攀升,形成覆蓋底層軟硬件、整機系統及應用的產業生態,涌現一批先進計算技術創新成果,計算芯片、計算系統、計算軟件等持續取得突破,新興計算平臺和系統加速創新,前沿計算技術多點突破。
三、發展環境持續優化,行業賦能效益日益顯現
我國網絡基礎設施能力穩步提升,省際出口帶寬擴容力度不斷加大,5G 網絡建設持續推進,算網協同體系快速發展。算力投資繼續擴大,“東數西算”工程帶動西部地區投資力度明顯增強。數據產量快速增長,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步伐不斷加快。我國消費市場和行業應用算力需求增長迅猛,互聯網依然是最大的算力需求行業,算力消耗占比近50%,電信、金融是算力應用較大的傳統行業,制造業算力需求有較大提升潛力。
四、算力助推經濟增長,各地加快發展步伐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算力產業年復合增長率近30%,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在算力驅動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其規模有望超過60萬億元,數字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發重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算力發展處于領先水平,其中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山東位于第一梯隊。中西部核心省份算力發展日益崛起,但目前仍面臨技術產業薄弱、發展環境亟待優化、算力需求少等問題。
五、創新算力技術不斷涌現,加速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基石,呈現形式多樣化、智能化、服務場景化等發展趨勢。面對人工智能、數字文旅、元宇宙等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各種創新算力技術應運而生,逐漸在各行各業彰顯創新技術優勢,被越來越多的行業關注到。創新算力在諸多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垂直領域得到認可和廣泛應用,與傳統算力相比具有高并行算力、高能效比、高性價比的優勢,成為新一代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算力,大幅提升了行業全要素生產率。
六、人工智能熱潮催生算力需求爆發
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是算力、數據(算據)和算法,而算力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石。對于任何一個AI模型而言,算力就意味著時間、效率、金錢乃至“生命”。越是強大的模型,就越要匹配強大的算力來完成訓練。大模型發展的背后是龐大的算力支撐,而AI模型對于算力的巨大需求,反過來也推動了芯片產業的高速發展。據OpenAI測算,自2012年開始,全球AI訓練所用的計算量呈現指數增長,平均每3.43個月便會翻一倍。IDC與浪潮信息聯合發布的《2022—2023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算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22年人工智能算力規模達到每秒268百億億次浮點運算,超過通用算力規模,預計未來5年中國人工智能算力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