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癌癥患者新生命周期守護者
- 黃金昶 張巧麗主編
- 7字
- 2024-06-12 18:00:38
第一節(jié) 艾灸簡史
一、灸法保健養(yǎng)生
養(yǎng)生,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個司空見慣的詞。在傳統觀念中,養(yǎng)生似乎是中老年人群的“專屬名詞”,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中國已經逐漸進入到“全民養(yǎng)生”的時代。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里泡枸杞”,現在年輕人的佛系養(yǎng)生方法是一邊泡著枸杞,一邊熬著夜,飲料配黨參,火鍋配涼茶。雖然這種熬夜、喝飲料的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但也從側面體現了現代年輕人養(yǎng)生意識的提高。艾灸養(yǎng)生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已經成為人們休閑生活的好去處。
養(yǎng)生的概念涵蓋甚廣,顧名思義,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yǎng)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yī)事活動。艾灸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培補元氣、預防疾病;健脾益胃、培補后天、升陽舉陷、密固膚表的作用,適用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包括預防保健,更涵蓋慢病防治、節(jié)氣養(yǎng)生、兒童保健和老年人抗衰老等諸多方面,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發(fā)揮不同的保養(yǎng)作用。
說到運用灸法來養(yǎng)生保健,彭祖堪稱典范。彭祖自堯時舉用,一直活到殷末,《列仙傳》稱其“歷夏至殷末壽八百余歲”。但彭祖是不是活了800多歲無從考證。煉臍術養(yǎng)生是彭祖所創(chuàng),在每年特定時節(jié),在肚臍中填敷中藥,再以艾灸治,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煉臍術是有跡可循的最早的艾灸養(yǎng)生方式了。
如果說彭祖還只是“個案報道”,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fā)掘的三號漢墓印證了在漢代艾灸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3本載有經脈灸法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是目前發(fā)現的比《黃帝內經》還要早的珍貴醫(yī)學資料。比如《陰陽十一脈灸經》提到“少陰之脈,久(灸)則強食產肉”,是說艾灸少陰經脈能促進食欲,使肌肉豐滿,強壯身體。
《黃帝內經》是中醫(yī)四大經典之首,被歷代醫(yī)家奉為圭臬,作為醫(yī)學理論之準繩,歷久而不衰。書中說:“針所不及,灸之所宜。”強調艾灸可以治療針刺所治療的病,即使針刺所不能治療的部位或疾病或虛弱體質,艾灸同樣有較好的作用。
灸法產生于我國北方,與我國北方人居住條件、生活習俗和發(fā)病特點有關。由于北方地區(qū)地處高山峻嶺,寒風凜冽,冰厚雪深,人們過著游牧生活,多依山而居,加之長期野外食宿,食物以動物肉乳為主,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脹之類的疾病。艾灸適宜于預防及治療這類病癥,所以灸法從北方產生,并傳播至各地。
唐代營造了開放性、包容性的百家爭鳴的氛圍,也促進了醫(yī)學的繁榮發(fā)展。艾灸作為養(yǎng)生保健的手段,其應用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細化和發(fā)展。
孫思邈是隋唐時代京兆華原人,也就是現在的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他博學多識,精通經史百家。少年時因為體弱多病自學醫(yī)術,非常喜愛艾灸,四十歲時經常“艾火遍身燒”,壽命過百。藥王孫思邈提出“上醫(yī)治未病之病,神工則深灸萌芽”“令人陽氣康盛”,治療未病艾灸是不二選擇,并在《千金翼方》中記載了中風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學人凡將欲療病,先須灸前諸穴,莫問風與不風,皆先灸之。”明確提出艾灸預防疾病的取穴、次序以及灸的壯數。王燾也在《外臺秘要》中大力提倡艾灸保健,說常灸足三里有降逆明目的保健作用。
南宋竇材善用艾灸,在《扁鵲心書》中詳細記載了五十條灸法,艾灸命門、關元、足三里可治諸多急危重癥,“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對陽氣虛損的患者,效果遠比丹藥和附子好。艾灸用于養(yǎng)生保健,根據年齡和季節(jié)的不同也提出了不同要求。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元氣逐漸虛損,“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艾灸關元、氣海、命門可“令人長生不老”。夏末秋初,陽氣初斂、陽氣漸長,是泄舊病、護陽氣的好時機,“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令人長生不死”。
明清時期屬于艾灸史上重要的文獻總結時期,但從臨床角度與社會運用上看,艾灸療法已完備、成熟,處于發(fā)展鼎盛時期,然清末逐漸走向衰落。《針灸大成》中記載艾灸足三里、絕骨可以預防中風,“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醫(yī)學入門》還提出以灸煉臍之法可使人強身健體,“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清代醫(yī)家徐寶謙在《灸法心傳》中倡導“護陽宜灸”,強調“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蓋氣者,陽所生也;保命之法,當以灼艾第一”,認為艾灸可扶陽,扶陽則能延年益壽。
清代中后期,1822年道光皇帝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禁止太醫(yī)院等官方機構采用針灸治病,導致針灸療法的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日漸式微。至此,艾灸雖在民間流傳,且灸法類型不斷發(fā)展,但相對于中藥而言,艾灸療法難以進入主流醫(yī)療行列。
灸法保健在日韓卻得到了足夠重視。據考證,公元514年,針灸首先傳到朝鮮;公元550年,灸法又由朝鮮傳入日本。在古代,日本民間應用灸法預防保健、延年益壽非常盛行,施行養(yǎng)生艾灸足三里、風門、三陰交、曲池等穴。
艾灸養(yǎng)生在現代應用更為廣泛,既可“未病先防”,又可“既病防變”,還可“病后防復”。隨著現代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艾灸材料、灸法以及艾灸設備層出不窮,使得艾灸養(yǎng)生保健更加便利和安全。對艾灸的理化性質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艾灸的確可增加機體免疫功能,艾煙還可起到空氣消毒和預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艾灸療法在養(yǎng)生保健方面的作用深入人心。
現代人經常談到的養(yǎng)生食物多是高能量的高脂飲食、高蛋白飲食,這些食物本身就難消化,造成代謝困難,容易出現代謝相關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癥、腸道與膽囊息肉等。我們之所以每天進食,是保證工作學習所需要的能量,假如蔬菜、谷類能保證足夠的能量,那就不用高脂飲食、高蛋白飲食。艾灸是補充能量的最好辦法,既不增加食物在體內堆積、消耗人體熱量,還可補養(yǎng)元氣,保持年輕態(tài),腫瘤患者尤當如此。腫瘤患者即使增加肉類攝入,化療時白細胞該降還降,拼命吃某海鮮白細胞也升不上去,而經常見到、聽到艾灸能迅速升白細胞。過于高脂飲食、高蛋白飲食可造成或加速淋巴結轉移,可使CEA升高。
真正懂養(yǎng)生的人是會用、善用艾灸的人。很多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這也是近年來艾灸館火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