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發揮灸效的三個環節

盡管灸法不同,灸材各異,但灸法發揮功效依賴于3個關鍵環節:灸的材質、灸的作用方式、灸的作用量(時間的長短及刺激的強弱)。生物有機體對不同的刺激產生的應答除了取決于當時機體的狀態,更取決于刺激物的“質”“量”及“作用量”。

灸的材質:艾灸常用的材料為艾,艾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全國各地均有生長,在夏季花未開時采摘,以葉下面灰白色、絨毛多者為佳。采收新鮮的艾葉,經日光曝曬、反復曬杵(或石碾研磨),除去雜質,篩選干凈,令軟細如綿,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艾絨的質量對施灸效果影響很大,色淡灰黃、干燥易燃者為佳。劣質艾絨表面粗糙、生硬不易成團,燃燒時火力暴躁,患者感覺燒灼感強烈,其疼痛難以忍受,且因雜質較多,常有爆裂的弊端,燃燒時散落的艾絨也易灼燒皮膚。而質量好的艾絨不僅外觀看起來細膩,無雜質,觸感柔軟干燥,易燃易滅,且燃燒時火力溫柔,不易燙傷。此外,艾絨的新陳對施灸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艾絨以陳久者為上品,《本草綱目》里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新艾含揮發油多,燃之不易熄滅,令人灼痛,且燃燒后煙大,艾灰易脫落、易燒傷皮膚;陳艾則易燃易滅,火力溫柔,可以減少灼痛之苦,且燃燒后煙小,艾灰不易脫落。因此,施灸時選用3年以上陳艾最好。

灸的作用方式:上文已介紹到不同的灸法具有不同的功效,在臨床中可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艾灸方式。此外,艾灸補瀉手法對療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內經》中就提到了艾灸的補瀉,《靈樞·背腧》中指出:“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薄夺樉拇蟪伞分幸灿涊d:“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也。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币陨现v述的是在艾炷灸過程中,點燃艾炷后,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盡,或燃盡取走艾灰后用手指按壓局部片刻,使其真氣聚而不散,此法艾灸時間長,壯數較多,火力緩慢溫和,為補法,適用于虛寒之證;點燃艾炷后,疾吹其火,令艾炷加速燃盡,當患者感到局部灼痛時立即拿走艾條,灸后不按其穴,起到祛散邪氣的作用,此法艾灸時間短,壯數較少,火力迅猛,為瀉法,適用于實熱之證。如《古今醫統大全》中“中寒,陰寒厥冷脈絕欲死者,宜灸之,氣海、神門、丹田、關元,宜灸百壯”,《備急千金要方》中“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癤腫、皮游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在臨床中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并結合腧穴的功能主治酌情運用。

灸的作用量:有關艾灸發揮功效的關鍵,除了優質的艾條和艾灸的方式外,“作用量”尤為重要。古代的直接灸有數壯、百壯甚至千壯之說,需依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全面考慮,各適其宜。此外,古代也有“灸之生熟”來規定艾灸的作用量,“生”即少灸,“熟”即多灸,《外臺秘要》中就有“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壯強實者多灸”的記載,強調艾灸要根據年齡及身體情況而異?!侗怡o心書》中記載:“大病灸百壯……小病不過三五七壯?!惫湃苏J為灸法需達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產生療效,而灸瘡則是判斷灸量和療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采用艾灸方法治療癥瘕積聚等疾病時往往會灸上百或千壯,對于灸瘡的首次刺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外,在灸瘡形成后還需反復強加刺激防止效果的減退,因此目前所通行的治療腫瘤的艾灸刺激量還遠遠尚未達到療效產生的作用量,僅收獲灸療的部分效果。

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治療“石癰”時應“比灸其上百壯”“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指出治療石癰時施灸的劑量要灸至“石子碎出”,若不出可增加壯數;唐·王燾在《外臺秘要》癰疽方中也記載了這種方法:“又發癰至堅而有根者,名為石癰……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也,如不出,益壯乃佳。”宋·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也記載:“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曰石癰。治法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薄班l里有善治發背癰疽者。皆于瘡上灸之。多至三二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效矣?!薄夺樉姆暝础分幸仓赋?,對于痞塊的治療應逐漸增加壯數,多灸為妙,“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須擇其要處至三,連次陸續灸之,無有不愈者”“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千壯者”,因此對于頑固性疾病或腫瘤疾病,需加大艾灸的作用量,延長艾灸時間,方可取得滿意療效。艾灸的作用量不僅要根據病情及病種而定,對于艾灸部位也需適時調整,《醫學入門》中有記載:“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昌平区| 曲阜市| 绥化市| 巩义市| 孝感市| 华坪县| 双峰县| 应城市| 滨州市| 通河县| 确山县| 晴隆县| 普定县| 桐柏县| 惠来县| 陆河县| 大悟县| 海盐县| 台湾省| 康马县| 渝北区| 海阳市| 元氏县| 石阡县| 弥勒县| 鸡东县| 蒙山县| 本溪| 沾化县| 邢台县| 长泰县| 兴义市| 武安市| 海门市| 江安县| 温宿县| 砚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浪卡子县|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