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癌癥患者新生命周期守護者
- 黃金昶 張巧麗主編
- 404字
- 2024-06-12 18:00:41
二、艾葉功用歷史記載
艾葉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曬干或陰干。艾葉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用作灸料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功用。
魏晉·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記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溫中逐冷,除濕。”艾葉性溫,能扶振元陽,用以燒灸,則熱氣內注,可起到溫煦氣血的作用。又因其氣味芳香,可溫通十二經,且辛主散寒,苦主燥濕,加之點燃熏灸,作用尤著。
清·吳儀洛《本草從新》中記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清·吳亦鼎《神灸經綸》中記載:“夫灸取于人,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剛用,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艾葉作為施灸的材料是經過歷史沉淀的,是不二選擇,艾草也被推崇為“仙草”“神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