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醫案舉隅

例1:寒凝脈痙

王某,女,44歲,吳橋人。

2006年11月24日初診:高血壓已3年,高時血壓170/110mmHg。服卡托普利、尼群地平、美托洛爾、艾司唑侖,血壓控制在140/90mmHg。平素頭脹,心悸,臂酸麻,失眠,服安眠藥保持在每日6~7小時,ECG大致正常,TCD腦供血不足。

脈沉弦,按之拘緊而急。舌可。

證屬:寒凝脈痙。

法宜:溫陽散寒解痙。

方宗: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息風解痙之品。

炮附子15g   麻黃6g   細辛6g   桂枝12g

干姜6g   防風9g   葛根15g   生姜6片

僵蠶12g   蟬蛻9g   全蝎10g   蜈蚣15條

水煎服,3劑。2~3小時服1煎,啜粥溫覆取汗。汗透停后服,未汗繼服。

11月27日二診:服藥3煎得汗,未心悸,臂麻減輕,他如前,大便干。脈弦拘,已不急,舌可。血壓130/85mmHg。上方加肉蓯蓉18g,14劑,水煎服,日服1劑,不再刻意發汗。

12月22日三診:降壓藥已減1/3。偶有頭暈,其他無不適。脈沉滯,舌可苔白。上方加生黃芪40g,10劑,水煎服。

2007年1月15日四診:降壓藥又減1/3。睡眠較差,他無不適。脈沉拘滯,已有小滑數之象。血壓130/90mmHg。上方加丹參18g、夜交藤30g,14劑,水煎服,囑所剩1/3西藥全停。

已近春節,未再來診。

按:為何用汗法?

治療高血壓的報道甚多,多從肝熱、肝陽、痰熱、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等立論,以汗法治之者鮮見。

汗法,俗皆謂治表證,表證當汗。其實表證非皆當汗,里證亦非皆禁汗。此案并非新感,亦無惡寒、無汗、身痛、脈浮等表證,純屬里證,何以汗之?因寒痹于里,故汗之以祛邪。

《素問·繆刺論》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這清楚說明,外邪可由皮毛、經絡次第內傳,舍于五臟。若正氣虛者,外邪亦可直客胃腸,直入三陰。

此案何以知寒客于里?據脈而斷。脈沉弦拘緊,乃陰寒痹郁凝泣之象。寒主收引,寒主凝泣,寒客則氣機凝滯,血脈不暢,故脈沉弦拘緊泣滯,此種脈象吾稱之為痙脈。見此脈,可斷為寒邪凝痹,若見表證者,為寒閉肌表;若見里證者,為寒凝于里,皆當汗而解之。

此案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更輔以發汗三條件:連續服藥、啜熱粥、溫覆,令其汗出。汗透的標準為:持續汗出(可連續出汗三四小時迄至大半夜)、遍身皆見、微似汗出、隨汗出而脈靜癥解。見此汗則停后服,未現此汗則續服。高血壓可因外周血管痙攣、外周阻力增高而引發,此與寒凝血脈收引凝泣,出現脈弦緊拘滯的痙脈,機理是相通的。散寒發汗,解除寒邪之凝泣,可由痙脈而轉為舒緩,推想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從而降低血壓。這種寒邪,可為新感,亦可為沉寒痼冷;可寒凝肌表,亦可寒痹于里,皆當辛散發越。見兼陽虛者,可溫陽散寒;若見氣虛者,可益氣散寒;若兼陰血虛者,可補陰血而散寒;若兼痰飲者,可滌痰化飲散寒,若兼血瘀者,可活血化瘀散寒;若寒凝火郁者,可清透散寒,雙解之;若寒凝腑實者,可通下散寒,視其兼夾之不同,而靈活化裁,把汗法用活了,而不囿于解表邪之一隅。

上述理論經得起實踐檢驗嗎?依余之臨床觀察,是經得住實踐檢驗的。本例用麻黃發汗后,血壓不僅未升高,反而有所下降。汗后因脈仍沉滯,斷為寒凝未解,故仍予原方,溫陽散寒解痙,雖未再用輔汗三法令其再汗,但屬辛溫宣散之法,在漸停降壓西藥情況下,血壓不僅未反彈,反漸降。雖無追蹤觀察,難言遠期療效,但起碼臨床顯效或有效是肯定的。

方中蜈蚣、全蝎二藥為止痙散,治療痙證。此方用以息風解痙,此痙非抽搐之痙證,乃指寒凝血脈痙攣之痙,二者病機相通。解痙,則血脈舒緩,血壓自可降低。伍以僵蠶、蟬蛻、葛根亦有息風解痙之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蒙自县| 娄烦县| 临漳县| 陕西省| 遂平县| 公安县| 东丰县| 改则县| 通化县| 嘉祥县| 合江县| 车险| 孟州市| 六枝特区| 法库县| 广东省| 彝良县| 河西区| 沭阳县| 申扎县| 隆林| 米易县| 铁力市| 德阳市| 通江县| 乳源| 宁河县| 稷山县| 洛浦县| 斗六市| 巴林左旗| 朝阳县| 竹山县| 建宁县| 逊克县| 诏安县| 邯郸市| 定西市| 屯昌县|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