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火熱

(一)概述

1. 火熱的概念

火熱性質相同,常并論,但又有區別。

中醫所說的熱,是指一組特異癥狀及體征而言,如身熱煩躁、面赤、口渴、溲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數等,而西醫所指的發熱是以體溫高低為標準,二者雖有重疊,但不可等同。體溫不高,熱證備,中醫仍然稱為熱;若體溫雖高,但無熱證,中醫則不以熱稱,甚至可能認為陽虛有寒。若屬外感病發熱,往往體溫亦高,此時多與西醫熱的概念重合。

我之所以強調中西醫熱的概念不同,是因我有深刻教訓。

20世紀60年代初,麻疹流行,有的小孩白胖,高熱,麻疹出不來,體溫都在41℃以上,我誤以熱盛,予清熱表疹,六七例皆亡。后見《中醫雜志》一文恍悟,雖高熱,乃陽虛不能托疹,后遵其法,予參附鹿茸溫陽托疹,后數例皆愈。此教訓刻骨銘心,我終生難忘。

火熱雖同性,熱一般全身癥狀明顯,且傳變多;火主要出現局部癥狀,如頭痛、目赤、咽痛、牙痛及瘡瘍等,因而又有火與熱之別。

2. 火熱的分類

火熱有虛實兩大類。

虛火,包括陰陽氣血虛衰致內生之火。

實火,包括六淫化火、五志化火,以及氣血痰食濕郁久化火。實火尚分燔灼之火與郁火兩類。

火熱往往有諸多兼邪,如兼濕、痰、瘀、食、氣、正虛等。

火熱尚有部位之異,如在表在里、在臟在腑、在氣在血之不同。

火熱尚有程度之不同,有微熱、壯熱或火熱燔灼之別。

火熱引發的冠心病,有心經自病者,尚有其他臟腑之火熱上干于心者。

3. 火熱病機

(1)可閉郁陽氣,形成真熱假寒。

(2)可阻遏血脈,不通而痛。

(3)可煎熬陰血,形成瘀血。

(4)可迫血妄行而動血。

(5)熱灼津傷,可形成陰虧。

(6)壯火耗氣,可導致氣虛、陽虛。

(7)可灼液成痰。

(8)熱極生風。

(9)可擾心而見煩、悸、不寐、譫語、狂躁、神昏。

(10)可上灼、下迫、橫竄,引發諸多病變,非常復雜。因而,臨床能辨清火熱,絲絲入扣,絕非易事。

4. 冠心病屬火熱型者診斷要點

脈數實——診斷權重占90%。舌紅。胸痛、憋悶、煩悸。

此三點,為診斷實熱型冠心病的三個要點。至于虛熱者,脈數而沉取無力;或浮大涌盛,乃真氣浮越;或陰虛而脈細數。

(1)關于數脈,俗皆以至數論之,曰五至為平,三至為遲,四至為緩,六至為數,七至為疾。假如以至數論,有些問題就不好解釋,如“寸數咽喉口舌瘡”。寸數六至時,關尺數不數?肯定關尺不數,若關尺亦六至,則三部皆數,何以分寸獨數?脈動乃心搏所引起,同一心搏,寸至尺至數必然一致,不可能寸搏六次,而關、尺搏五次、四次。

又如《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篇,瓜蔞薤白湯之脈象為“寸口脈沉遲,關上小緊數”。若依至數解,則寸脈一息三至,而關脈一息六至,這是不可能的。然如何解釋呢?中醫講的是脈象而非脈數,是指脈的形象而言,非謂脈的至數而言。數脈是指每搏脈的來去皆迅疾,即為數脈,其至數或為六至,或為五至乃至四至,皆謂數。醫者皆知,寸關尺三部脈象可不同,當寸數時關尺可不數;當關數時,寸尺可不數。所以,數脈當以脈象言之,遲脈、緩脈皆然。

數有虛實。同一數脈,有虛實之別,沉取有力為實,沉取無力為虛。《瀕湖脈學》曰:“實宜涼瀉虛溫補。”同為數脈,沉而有力者當以寒涼之藥瀉火;沉而無力者,當以溫熱之藥益氣、溫陽。或寒藥,或熱藥,判若水火,取決于沉取有力無力,這是關鍵緊要之處。但亦有數而浮大涌盛者,或因陰不制陽而陽浮;或陰盛格陽而陽越;或氣虛不固而氣動;或血虛氣失依戀而陽升,皆為真氣浮越。陰虛之脈,常見細數。此種數脈,當愈數愈虛,愈虛愈數。

郁火之脈,當沉而躁數。躁乃獨陽無陰,熱邪亢盛。《傷寒論》:“脈數急者為傳也。”因邪盛,故傳變。《內經》多處論躁脈,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陰陽交,交者死也。”“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若火熱閉郁重者,脈可見沉細、沉遲、沉澀、沉而促結,甚至脈伏、脈厥。脈雖細、遲、澀、結,但絕非陰脈,按之必有一種躁急不寧之象。如《醫家心法·診法》曰:“怫郁之脈,大抵多弦澀遲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傷寒瘟疫條辨》云:“溫病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于少陰,斷不可誤為虛寒。”

(2)關于舌,我以脈診的寒熱虛實,來解釋舌象。若為實熱,舌色當紅、絳且蒼老堅斂;虛熱之舌亦紅,然胖淡嫩滑。但脈見陽虛陰盛之時,舌亦紅絳或暗紅,此紅不以熱看,因脈屬陰脈,故舌亦看成陰寒之舌。何也?因陰寒盛,必收引、凝泣,血行凝泣則血瘀,血瘀見之于舌,則舌色暗紅。俗皆以舌雖紅,若干燥少津者為火熱,因熱耗津液;若雖紅而滑潤者為虛、為寒,因虛寒者水液盛。其實不然,陰寒盛者,舌亦可少津,因陽虛氣化不利,津液不敷,舌失濡潤,亦可暗紅而干。如此看來,陽盛可舌紅少津,陰盛亦可舌紅少津,臨證時如何分別?吾以脈解舌,以脈別之。陽脈見紅絳干斂者,為火熱盛之舌象;陰脈見紅絳干斂者,為陰寒盛之舌象,以此別之。

(3)疼痛:典型者為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可牽及左上肢、頸、牙、胃脘、后背部,伴有胸悶憋氣、心悸、驚怵、汗出、乏力等諸癥,寒熱虛實皆可發生,亦以脈解。

(二)醫案舉隅

例1:熱郁胸膈轉痰阻陽痹

胡某,女,51歲。

2003年9月23日診:心煩胸悶,常臥寐中憋醒,陣烘熱汗出。心電圖:T波、Ⅲ、aVF、V5倒置。

脈沉滑數,舌可。

證屬:熱郁胸膈。

法宜:清透胸膈郁熱。

方宗:梔子豉湯合升降散加減。

梔子12g   豆豉12g   枳實9g   僵蠶12g

蟬蛻5g   姜黃10g   連翹15g   丹參12g

生蒲黃10g

7劑,水煎服。

9月30日二診:煩熱、胸憋未作,覺左脅下支結。脈轉沉滯而滑。

證屬:痰郁氣滯。

法宜:豁痰行氣通陽。

方宗:瓜蔞薤白桂枝湯加減。

瓜蔞12g   薤白12g   枳實9g   桂枝12g

丹參18g

10月28日三診:上方加減,共服28劑。諸癥消失。心電圖大致正常。脈緩滑。

上方加半夏12g,繼予14劑,停藥。

按:熱郁胸膈,見心煩懊img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結痛等癥。其診斷要點在于脈沉而數,重者見沉而躁數。

何以二診轉用瓜蔞薤白桂枝湯?因脈轉沉滯而滑,沉滯乃氣郁不舒之脈;沉而滑者,乃痰郁于里之征,故診為痰郁氣滯,予瓜蔞薤白桂枝湯。

用瓜蔞薤白劑,是否必是“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之脈?余意不可膠柱。瓜蔞薤白劑之病機,當為痰阻陽郁于胸,有痰脈當滑,氣機被阻而陽郁不伸,脈當沉,故見沉滑即此證之脈,又有胸痹之狀,即可用瓜蔞薤白劑。若脈沉緩無力,當屬里虛,胸陽不振而胸痹,治當用人參湯。所以,見胸痹之狀,脈見沉滑,或沉弦滑,或弦滑,皆可予瓜蔞薤白劑,痰重者用瓜蔞薤白半夏湯,氣滯重者予瓜蔞薤白桂枝湯。

例2:痰熱阻肺,迫血妄行

蘇某,男,66歲。

2002年8月28日初診:于1991年1月9日心梗,經搶救好轉,但房顫、心衰未控制。胸悶痛,咳痰多,夾粉紅色痰,常咯血。寐時只能右側臥,重時不能平臥,安靜時亦感呼吸困難,頻吸氧。

脈沉滑有力,三五不調,舌苔白厚,唇暗。

此痰阻胸肺,予滌痰加四子湯。

陳皮10g   半夏12g   茯苓15g   膽南星10g

枳實9g   瓜蔞20g   郁金15g   菖蒲9g

葶藶子15g   蘇子10g   白芥子9g   炒萊菔子12g

海浮石20g   炙桑白皮15g

9月11日二診:上方共服14劑,痰減,胸悶輕,然仍有粉紅色痰。脈轉沉滑而大,舌苔退。脈大乃熱盛,于上方加生石膏30g、知母6g、蘆根30g,停地高辛、卡托普利等西藥。

10月12日三診:上方服30劑,粉紅色痰已無,痰已明顯減少,尚咽癢、咳、輕微心慌,可自己騎車來門診(約20里路)。至11月份,自己將300斤冬貯白菜搬至四樓,累后又吐血,動輒喘。仍宗上方治之。

至1月份,血痰止,唯房顫仍在,他癥已不著,到1月25日春節中斷治療。后聽說春節過勞、飲酒,病故。

按:一診因脈沉滑有力,胸悶咳痰、咯血,斷為痰實壅肺,肺氣上逆。氣帥血行,氣逆則血逆,故而咯血。脈參伍不調,若按之無力,乃氣血虛,不能相繼;若按之有力,乃邪阻脈道,氣血不暢,而參伍不調。本案脈有力,乃邪實,故一診重在滌痰降氣。

二診痰勢挫,熱轉盛,脈轉大,故予前方增石膏、知母清熱之品。連服30劑,粉紅色血痰方止,在停地高辛的情況下,Ⅱ度心衰得以緩解,心功能得以明顯改善,說明中藥有效,但頑固房顫未能糾正。

心衰,很多人主張以參附救之,或主張以生脈飲為主。誠然,參附、生脈皆為有效之佳方,但必須對證方可,不可當成固定套路來用,否則就失去了名方的應有卓效。此例心衰,以痰熱為主,因脈實而大,始終以清熱滌痰之劑,未因喘促氣短難續而予補益,此乃脈實證實也。分清虛實,乃是辨證的關鍵,否則,難免實其實,虛其虛。

方中加桑白皮者,因氣帥血行,肺氣上逆則血亦逆,故而咯血。桑白皮入肺,降肺氣,氣降則血降,氣降則火亦消,故此案加之以瀉肺止血。

例3:熱盛生風

徐某,女,68歲。

2002年11月30日初診:胸悶、胸痛、憋氣、心慌、心煩、頭暈、寐差,一日約睡4小時,他可。5月份患下壁心梗,搶救緩解。

脈弦數而大且硬。舌暗,唇暗。證屬:熱盛生風。

法宜:清熱息風,佐以活血。

方宗:清瘟敗毒飲加減。

生石膏30g   知母6g   黃芩10g   黃連10g

梔子12g   牡丹皮12g   丹參30g   蒲黃10g

瓜蔞18g   炙甘草6g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生石決明30g

12月11日二診:上方共服10劑,胸悶、痛、心慌、心煩明顯減輕,但寐尚差,一夜約5小時。脈弦數且硬,已不大。舌尚暗。上方繼服7劑,后未再診。

按:脈數而大,乃熱盛于內;弦數且硬,乃熱盛生風。肝風上旋,擾于上則胸痛悶、心煩悸、寐少,擾于顛則頭暈。

脈數大,乃夏之脈。時已冬季,仍是夏脈,熱盛可知。經云“用寒遠寒”,然脈確為熱盛,雖已冬季,且七旬老嫗,亦當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藥,有故無殞。

例4:郁熱內擾,證凡三變

蘆某,女,32歲。

2005年1月10日初診:2004年患心肌炎。近兩個月,每日數十次突然心慌、心速,肩背沉,后頭沉,睡眠差,或整夜不眠,經量多。脈沉弦滑數,舌紅苔少。

證屬:郁熱內擾。

法宜:清透郁熱。

方宗:新加升降散加減。

僵蠶12g   蟬蛻5g   姜黃9g   大黃4g

梔子9g   豆豉12g   連翹12g   生甘草7g

7劑,水煎服。

1月21日二診:心慌、睡眠好轉,頭尚痛,脈轉弦細滑,舌紅少苔。

熱見退,陰已傷,方宗百合地黃湯加減。

炙百合15g   干地黃12g   麥冬10g   沙參15g

玉竹15g   山藥15g   柏子仁15g   生甘草7g

炒棗仁30g

10劑,水煎服。

1月31日三診:近心悸未作,睡眠尚差,食少,便溏,日二三次。

脈轉細緩,寸弱。舌可。

證屬:脾虛,中氣不足。

法宜:健脾益氣。

方宗:歸脾湯加減。

生黃芪12g   黨參12g   茯苓15g   白術9g

山藥15g   川芎7g   當歸12g   桂圓肉12g

遠志9g   炒棗仁30g   升麻4g   柴胡6g

20劑,水煎服。

按:此案脈三變,證亦三變。初診時脈沉弦滑數,沉主氣,弦主郁,數主熱,乃氣機郁滯,熱伏于內。郁熱內擾,心神不安,則心悸、不眠,上擾則頭沉。方取新加升降散,即升降散合梔子豉湯,透散郁熱。連翹入心經,散心經熱結。此方較升降散力勝,故吾稱其為新加升降散,有郁熱者,吾屢用之。此方詳解見拙著《溫病求索》。

熱盛則陰傷。郁熱日久,必傷其陰液,故二診時脈轉細,熱退而陰傷之象顯露,轉而以百合地黃湯合沙參麥冬湯,益陰安神。

三診脈轉細滑寸弱,舌紅亦退,證變為脾虛氣弱,故改歸脾湯益心脾。

疾病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所以,如何謹守病機,固當綜合判斷,然其中主要的判斷指征當為脈診,可見脈診在中醫臨證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作為中醫工作者,脈診應作為基本功,深入摸索、掌握。

例5:郁熱內擾

李某,男,22歲,本校學生。

2006年3月3日初診:胸悶憋氣已3年,心煩,不能劇烈活動。緣于感冒后,心肌酶增高,心電圖缺血改變,診為心肌炎。

ECG(2006年3月3日):T、Ⅱ、Ⅲ、aVF倒置,ST、V2抬高,V5~V6降低。心率:107次/分。

脈沉弦數,右盛。舌紅苔白。

證屬:郁熱內擾。

法宜:清透郁熱。

方宗:梔子豉湯合升降散加減。

梔子10g   豆豉12g   僵蠶12g   蟬蛻6g

姜黃9g   大黃4g   生石膏18g

3月17日二診:上方共服14劑,近1周內,大部分時間無不適,僅有一日于午后尚有胸悶感,無其他不適。

脈弦數略濡,舌紅苔薄黃微膩。

此郁熱未靖,又兼濕邪。

法宜:清透郁熱,佐以化濕,宣暢氣機。

方宗:上方合甘露消毒飲加減。

僵蠶12g   蟬蛻6g   姜黃9g   梔子9g

茵陳15g   滑石12g   黃芩9g   佩蘭12g

菖蒲8g

6月2日三診:上方加減,共服42劑,已無不適,心電圖恢復正常,心率75次/分。脈弦滑,舌正常,繼服7劑,停藥。

按:外感之后,余邪未盡,熱邪郁伏,擾于胸膈,窒塞氣機而胸憋悶。梔子豉湯辛開苦降,功能宣透胸膈郁熱,治心煩懊img不得眠,胸中窒,心下結痛,恰與本案相符,故予梔子豉湯主之。合升降散者,更增梔子豉湯清透之力。

郁熱之脈,典型者當沉而躁數。沉主氣,氣郁不暢,熱邪不得透達,故而熱郁。熱郁于內,脈當躁數。若熱郁重者,脈可沉伏,亦可細小遲澀,但其中必有一種奔沖激蕩、不肯寧靜之感。此火郁甚者,切不可誤為陰脈妄予溫補,犯實實之戒。

例6:痰熱內蘊

張某,女,67歲。

2004年4月16日初診:心肌缺血,2003年9月枕部腦梗。

ECG:T、Ⅲ、V3~V6倒置。

胸悶痛,心慌,頭暈頭懵,脅脹痛,疲倦嗜睡,每日睡15小時以上,睡后仍覺困倦。大便二三日一解,不干,然不暢。脈沉滑躁數,舌淡紅苔白。

證屬:痰熱內蘊,氣機郁滯。

法宜:滌痰清熱,疏達氣機。

方宗:升降散合小陷胸湯加減。

僵蠶12g   大黃4g   枳實9g   茯苓15g

蟬蛻5g   黃連10g   菖蒲9g   天麻15g

姜黃9g   陳皮9g   半夏12g   紫金錠2粒(分沖)

梔子10g   豆豉12g

5月7日二診:上方共服21劑,胸悶痛、頭昏、脅痛已不著,睡眠已減至9小時。脈之躁數已除。上方加人工牛黃2g分服。10劑,水煎服,后未再來診。

按:脈沉滑而躁數,沉為氣滯,滑為痰,躁數乃熱邪內郁。痰熱擾心則心慌,蒙蔽心包則嗜睡,上干清凈之府則頭暈懵,痰熱下迫腸腑則便不爽。諸癥皆可以痰熱之病機解之,故診為痰熱內蘊,氣機郁滯。

方以升降散、梔子豉湯、小陷胸湯三方相合而治。升降散可透達郁熱,治火熱內郁。梔子豉湯治熱郁胸膈而心煩懊img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結痛者,此與冠心病之臨床表現相符。小陷胸湯化痰熱,治胸脘痞滿痛。三方相合,共奏清熱、化痰、宣暢氣機之功。方證相應,故效顯著,惜始效即停藥,未得痊愈。

例7:郁火擾心

周某,男,23歲。

1997年12月19日初診:自1988年診為心肌炎,至今未愈。ECG:Ⅱ、Ⅲ、L、F、V5~V6、ST~T低平倒置。心煩,坐臥不寧,臍周悸動,疲乏無力,小腿酸脹。

脈沉而躁數,舌淡紅齒痕。

證屬:郁熱擾心。

法宜:清透郁熱。

方宗:新加升降散加減。

僵蠶10g   蟬蛻6g   姜黃9g   大黃4g

梔子10g   豆豉12g   連翹15g   黃連9g

4劑,水煎服。

12月23日二診:藥后腹瀉日四五次,心煩稍減。脈沉數有力,舌同上。上方去大黃,加丹參18g。

1998年1月6日三診:上方共服14劑,仍心煩,每日便五六次,但不稀。脈尚數,舌淡紅齒痕。上方加炙百合30g、沙參30g、山藥30g。

2月10日四診:上方加減,共服21劑。心煩已輕未已,臍悸、腿煩已除,大便次數尚多,質不稀,其他無不適。脈轉沉數,兼細而無力。郁熱已輕未已,但正虛之象漸露,方予梔子豉湯加扶正之品。

梔子9g   豆豉12g   連翹12g   炙甘草9g

干姜5g   茯苓15g   黨參12g   山藥15g

炙百合30g

2月25日五診:心煩已偶見,輕微,大便日二三次,其他可,心電圖已基本正常。脈濡數,舌嫩紅齒痕。

證屬:氣陰兩虛,郁熱已除。

方宗:炙甘草湯加減。

太子參15g   五味子5g   炙甘草9g   桂枝9g

麥冬10g   白芍15g   阿膠12g   浮小麥30g

山藥30g   茯苓15g   大棗6枚

上方7劑,未再診,因屬我校學生,相見后知一直正常。

按:初診脈躁數,乃陽獨亢、陰不制陽之脈。《內經》稱為“陰陽交,陰陽交者死”。此案無熱,不為汗衰,雖非死脈,然躁數之脈,亦屬陽亢陰不能制。脈沉者,為熱郁于里,郁熱擾心而心煩,坐臥不寧。首當清透郁熱,方取梔子豉湯,合以升降散者,增其清透之力。

舌淡紅齒痕,乃脾虛之象,本當兼顧,然只重清透,未顧護本虛,致下利日四五度。再診去大黃后,仍然便頻,雖加山藥益脾腎而固攝,終因力薄,脾氣未復。四診時脈轉細數而無力,氣陰不足之象已著,于梔子豉湯加干姜、黨參、茯苓、山藥以健脾,加炙百合以益陰,再改以炙甘草湯善后。

脾虛、熱郁、陰虛。養陰易增下利,健脾溫燥又易助熱傷陰,相互掣礙,然又須兼顧,養陰以酸收之白芍易寓瀉于補之生地黃,健脾以補脾腎益陰固澀之山藥,及益氣生津之黨參易溫燥傷陰之白術,更加咸涼之浮小麥益心氣除煩,共奏益氣陰、安神寧心之功,終獲顯效。

例8:水熱互結

周某,男,65歲。

2004年5月7日初診:喘促端坐,心中慌亂,面唇及手臂色如紫茄,下肢腫(+++),整日吸氧。西醫診為冠心病心衰,每日服呋塞米。

脈沉滑數實大,舌暗紅。

證屬:水熱互結。

法宜:清熱逐水。

方宗:木防己湯加減。

木防己12g   生石膏30g   葶藶子18g   椒目10g

桂枝12g   紅參12g   澤蘭15g   生蒲黃12g

9月17日二診:上方加減,共服76劑,已無不適,吸氧及西藥早已停,可上三樓,可料理家務,伺候老伴。

脈大見和緩,面手膚色已正常。停藥調養。

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心下痞堅、喘滿、面黑,皆與心衰之狀相符。此例除上癥具備外,尚有嚴重水腫、不得臥、脈沉滑數實大,乃水熱互結之實證,故予木防己湯合己椒藶黃丸治之,清熱瀉水,諸癥漸平。重者,亦可予大陷胸湯逐其水飲,以緩其急。因病篤且年高,恐峻瀉正脫,故未予大陷胸湯,改予木防己湯合己椒藶黃丸加減。

心衰一癥,虛實寒熱均有,熱盛而心衰者并不罕見,并非皆用參附回陽。中醫重在辨證,治則治法是在辨證之后,因證而立法處方,豈能未經辨證就得出亡陽的結論,而妄予溫熱回陽?這種通病,俯拾皆是,如冠心病、高血壓、癡呆等,許多老年病都稱其為正虛邪實,或本虛標實,因老年人正氣已衰,故云本虛。實則老年病屬邪實者屢見不鮮,豈可把活潑的辨證當成僵死的教條,貽誤后人。

例9:痰熱內蘊

趙某,女,67歲。

2003年4月3日初診:胸痛牽背頻發,胸悶憋氣,心慌氣短,頭暈,已十余年。

脈滑數,舌偏紅。

此痰熱內蘊,予梔子豉湯合小陷胸湯加減。

梔子9g   豆豉12g   枳實9g   瓜蔞18g

黃連9g   半夏10g   姜黃10g

5月7日二診:上方共服28劑,癥已除,唯頭暈,項強。脈轉陽弦陰細,此陰虛陽亢化風。改滋陰潛陽,平肝息風。

生石決明30g   懷牛膝12g   山茱萸15g   地龍15g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天麻15g   干地黃12g

全蝎9g   炙鱉甲30g   葛根15g   何首烏15g

蜈蚣5條   龜甲30g   白芍15g   鉤藤15g

桑葉9g

10劑為1料,軋細面,每服1匙,日3服。

按:初診胸痹證備,因脈滑數,滑主痰,數主熱,故診為痰熱內蘊。

二診脈轉陽弦陰細,陰細者,腎水虧;陽弦者,乃水不涵木,風動于上,故頭暈項強。

方宗三甲復脈湯合鎮肝熄風湯加減,滋肝腎,平肝潛陽,息風解痙。

此案前后兩變,皆以脈為憑。

例10:痰熱夾瘀

黃某,女,52歲,湖南人。

2005年6月1日初診:胸悶痛牽背,短氣,善太息,頭暈,便秘。曾診為冠心病。心電圖:T、Ⅰ、aVL倒置,V5低平;ST、Ⅰ、aVL、V5降低。心電軸左偏。脈弦滑數,舌較暗。

證屬:痰熱夾瘀。

法宜:滌痰活血清熱。

方宗:小陷胸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黃連9g   半夏10g   瓜蔞20g   姜黃10g

柴胡8g   桃仁12g   紅花12g   赤芍12g

白芍12g   蒲黃10g   延胡索12g   丹參18g

薤白12g

30劑,水煎服,停用西藥。

7月2日二診:藥后胸背痛已輕,尚偶有背痛,痛處如指甲大,咽如炙臠。上方加僵蠶12g、蟬蛻6g、桔梗12g。30劑,水煎服。

8月4日,癥除,心電圖已大致正常。脈弦緩滑,舌色已正。囑繼服30劑,以固療效。

按:脈弦乃郁,滑為痰,數為熱,舌暗乃瘀也,故此證屬痰熱互結,氣滯血瘀。其胸悶痛、背痛等,亦皆痰瘀痹阻使然。故法宜清熱化痰,行氣活血。小陷胸湯清化痰熱,血府逐瘀湯行氣活血,方證相符,迭經60劑,漸趨正常。

二診咽如炙臠者,乃痰瘀互結,痹阻于咽,仍宗原法治之,加桔梗之開提以利咽,加僵蠶、蟬蛻以疏利化痰。

例11:痰熱夾瘀化風

李某,女,59歲。

2004年4月16日初診:曾診為冠心病、高血壓。胸痛胸悶,走路稍快則發作,頭暈,眼黑,耳鳴,兩膝痛,血壓160~170/100mmHg,服多種降壓及治療冠心病藥物。

脈滑略盛,左寸弦。舌偏暗紅。此痰熱夾瘀,熏蒸于上。

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10g   枳實9g   僵蠶12g   龍膽草4g

膽南星9g   菖蒲8g   地龍15g   夏枯草15g

半夏10g   赤芍12g   蜈蚣30條   瓜蔞15g

丹參15g   全蝎10g

14劑,水煎服。囑西藥全停。

4月30日二診:左脈緩滑,右兼弦,舌同上。癥已著減,晨起散步時偶胸悶,心懸,耳鳴。至6月25日上方加減,共服54劑,僅耳鳴未已,他癥已除。血壓140/80mmHg,ECG(-)。脈弦緩滑,舌偏絳。上方加磁石30g,再服14劑后停藥。

按:脈滑且盛,乃痰熱盛;右寸弦者,乃痰熱化風上擾;舌暗紅乃血瘀泣,故診為痰熱夾瘀化風,予清熱滌痰,活血息風。

吾用蜈蚣不去頭足,以大者為佳。常因價貴,慮患者難以承受,未用足量,若本例用蜈蚣60條,效必更佳。

例12:痰熱內蘊

王某,女,35歲,行唐人。

2006年4月14日初診:CT:心增大,右側胸腔積液,兩肺下葉炎變。超聲:二、三尖瓣關閉不全,心包積液。心電圖:ST-T改變。胸悶痛、憋氣,手麻,便干。

脈沉滑數,舌嫩紅少苔。

證屬:痰熱內蘊。

法宜:滌痰清透郁熱。

予新加升降散合滌痰之品。

僵蠶12g   蟬蛻6g   姜黃9g   大黃4g

梔子10g   連翹15g   枳實8g   半夏10g

膽南星10g   天竺黃12g   丹參18g

5月18日二診:上方加葶藶子12g、瓜蔞18g、黃連10g,共服28劑,癥狀消失,積液除,心電圖(-),停藥。

按:脈沉滑數,滑數為痰熱,沉主氣,乃痰熱蘊阻,氣機不暢,故其病機為痰熱內蘊。升降散清透郁熱,小陷胸湯清熱化痰,藥合病機,諸恙得除。

例13:痰熱內擾

崔某,女,57歲。

2004年12月10日初診:胸悶痛,心悸如顫,噯氣。甲狀腺癌術后,心電圖正常,血壓140/90mmHg。

脈滑數。舌可。

證屬:痰熱內擾。

法宜:清熱化痰。

方宗:黃連溫膽湯加減。

黃連12g   半夏10g   膽南星10g   天竺黃12g

瓜蔞18g   枳實9g   菖蒲9g   竹茹7g

茯苓15g   夏枯草15g   龍膽草4g   丹參18g

停單硝酸異山梨脂、尼群地平等藥,繼服甲狀腺素片。

2005年4月12日二診:此方加減,共服127劑,癥狀已除。血壓120/ 70mmHg。脈緩滑,舌正常。囑停藥。

按:雖心電圖基本正常,但臨床表現與胸痹符,因脈滑數,故診為痰熱痹阻。迭經近半年治療,累計服藥127劑,痰熱方漸清。可見,痰熱膠結,清之亦非易事,難以速愈。

例14:陽盛陰虛

李某,女,76歲。

2004年11月2日初診:胸悶,心慌亂,動輒喘,呵欠頻頻,下肢浮腫(+~++)。

心電圖:T波廣泛低平、倒置。

脈滑洪大,尺減,舌暗紅。

證屬:陽盛陰虛。

法宜:清熱養陰、潛陽。

方宗:玉女煎加減。

生石膏30g   知母6g   炙甘草6g   生地黃15g

玄參15g   懷牛膝9g   丹參18g   太子參15g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炙鱉甲30g   龜甲30g

11月16日二診:上方共服14劑,上癥明顯減輕,但覺腹脹。脈轉弦滑而數,舌偏暗紅。

證屬:痰熱夾瘀而生風。

法宜:滌痰活血,平肝息風。

生龍骨30g   生牡蠣30g   炙鱉甲30g   龜甲30g

懷牛膝10g   天竺黃12g   姜黃10g   枳實9g

竹茹7g   膽南星9g   半夏10g   桃仁12g

紅花12g   丹參18g   生蒲黃10g   葶藶子15g

12月14日三診:上方加減共服28劑,諸癥已平,心電圖大致正常,脈轉緩滑,舌已可。再予上方加減14劑,繼服,后未再診。

按:脈陽洪大而尺減,乃熱盛于上,陰虧于下,本應瀉南補北,代表方劑為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此例何不用黃連阿膠湯而用玉女煎法?因脈洪大,乃氣分無形熱盛,熱迫于肺則胸悶而喘;熱擾于心則心悸慌亂;熱上灼于腦,清陽不上,而呵欠頻,以引伸陽氣。氣分無形熱盛,法當以白虎湯清氣分熱。若陽脈數實,則用芩、連、梔苦寒降泄。尺減,乃水虧于下,故以生地黃、玄參滋之,合之則為清上滋下,與玉女煎法相吻合。

何以又加三甲潛降?因陽旺陰弱,陽旺按之有力者,乃實熱,當清;若陽旺按之無力者,乃陽浮,當滋陰潛陽。此例之陽旺,估計兩個因素都有,一是熱盛于上,故清之;一是陰不制陽而浮于上,故以三甲潛降之。

再診脈轉弦滑而數,滑數為痰熱,弦主風,故診為痰熱風動;何以判夾瘀?因舌暗耳紅,所以診為痰熱夾瘀而化風。

病機既明,則治則依證而立,予滌痰活血平肝息風法。雖無成方可依,但治則明確,則方亦易立,由滌痰、活血、平肝息風三組藥物組成該方,幸獲顯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游戏| 金山区| 龙岩市| 时尚| 富顺县| 克什克腾旗| 奉贤区| 茂名市| 凯里市| 临沭县| 盐津县| 唐山市| 通州市| 信阳市| 普定县| 隆尧县| 苏尼特右旗| 祥云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沙坪坝区| 贵州省| 湄潭县| 巧家县| 漳平市| 兰西县| 阿拉善右旗| 湖州市| 邳州市| 东光县| SHOW| 青田县| 淅川县| 井研县| 芦溪县| 卢湾区| 左权县| 墨江| 宜兰市| 正蓝旗|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