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各家經驗舉隅

1.胡代祿

驗案:某男,16歲,4年前因患急性闌尾炎,手術后痊愈,但其后易感冒,每年都要患二三次,每次都很有規律性,先是反復高熱兩三天,繼而是反復中等度發熱三四天,最后反復低熱好幾天,迭經西醫藥治療,規律性也沒改變。

此次因感冒發熱1天來診,體溫39.2℃。訴時冷時熱,頭痛,頭重,身痛,有時鼻塞、噴嚏,時流清涕,口干,不欲飲,舌苔薄白,脈浮數。此為實證感冒,但風寒或風熱不明顯,乃投荊防銀翹湯。

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5g,蘇葉10g,金銀花15g,連翹15g,柴胡30g,黃芩15g,蒲公英25g,板藍根25g,葛根25g,石膏45g,甘草10g。

水煎2次,沸后15分鐘即可,少量多次,頻頻熱服,并覆被安臥,間服熱開水。

1劑即汗出熱退身涼,體溫36.8℃,諸癥大減。繼予上方3劑,1日1劑,分3次服。不再助汗,患者未再發熱,諸癥消失,延續4年的發熱規律終于被阻斷。

2.何紹奇

近20年來,又涌現出一批新型的辛涼解表方,與前述金代、明代的辛涼方相近。如羌活板藍根湯(羌活、板藍根),羌活黃芩湯(羌活、黃芩),羌蒡蒲薄湯(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等。這些方,無論解表、清熱,兩方面作用都很強,也不拘于傷寒、溫病,劑量也不再是“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如羌活一般用9~15g,板藍根用15~30g。

余治外感初起,癥見惡寒、身痛、高熱不退、口渴、無汗或汗出不暢者,嘗取敗毒散之荊芥、防風,竹葉石膏湯之竹葉、石膏,小柴胡湯之柴胡、黃芩,銀翹散之金銀花、連翹,差不多1~2劑即可退熱,屢經運用,故敢為讀者告。自謂此方雖雜湊而成,但亦得金元之余緒,名之為“辛涼解表方”,亦無不可。蓋辛者,辛以解表;涼者,涼以泄熱也。[何紹奇.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西贡区| 济阳县| 西林县| 永泰县| 海盐县| 新闻| 泌阳县| 广河县| 横峰县| 平潭县| 高州市| 故城县| 临泉县| 重庆市| 闸北区| 大方县| 景东| 乌拉特中旗| 屏边| 雅江县| 屏东市| 大丰市| 溆浦县| 广东省| 临朐县| 武功县| 沁水县| 巴马| 巴马| 惠来县| 罗源县| 徐州市| 屯门区| 湄潭县| 广饶县| 吉木乃县| 平安县| 孝感市| 铁岭县| 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