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經方原方原量臨證錄
- 曾祥琿 溫姍主編
- 1204字
- 2024-06-14 19:32:49
四、以表里觀、津液觀、正邪觀釋病機[1]
經典經方體系是怎樣去認識疾病的病機呢?可以用表里觀、津液觀、正邪觀三觀來描述。分析病機,就是要分析人體在表位及里位的氣血津液分別處于寒熱虛實的哪種狀態。而對這些狀態的分析,離不開對人體氣血在表里敷布有余或者不足情況的分析,以及在氣血紊亂病態下對邪氣病位(表里)、病性(寒熱)的分析。這就是以表里觀、津液觀、正邪觀三觀釋病機的深刻內涵。
《內經》云“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自然界的陰陽主要體現在水火的不同功能,而人體的陰陽主要表現在氣血上。許師常說“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陰陽”,即認識人體,要分辨人體表里的狀態,更準確地說,是氣血這兩種有偏陰偏陽不同功能的正氣,失調后引起的在表位和里位虛實、寒熱的變化。津液為一,一分陰陽,可以理解為氣和血的功能(其實氣血是一體的,只是為了理解津液偏溫煦和濡養的不同方面而把它暫時拆開來分析)。氣具有溫煦、推動、衛外、固攝的功能,血具有濡養、潤降、斂藏的功能。氣血是人體正氣的具體代表,也可以說是人體真陽、胃氣、津液等人體有用物質的總呈現。
以單純病機來舉例說明。在疾病狀態下,氣的功能低下了,這可能是真陽虛了,也可能是胃氣虛了,在表出現不能溫煦、衛外防御的情況,患者則容易受風寒的侵襲而可能出現惡風惡寒、肢節疼痛的表現。這是正氣虛,津液胃氣等在表敷布、溫煦不足,引起外邪侵襲的具體表現。在對這個病理狀態的分析過程中,既有對正氣(津液)在表敷布情況的分析(表里觀、津液觀、正邪觀),又有對邪氣在表的分析(正邪觀),這便是三觀釋病機的具體體現。同理,如果氣不能溫煦、固攝里位(表里觀),會出現里寒證(正邪觀),可能出現脘腹冷痛、大便溏瀉。而氣的太過(或因表邪入里化熱或津液不足生熱),化為火熱,則會灼傷津液。這種火熱也會有表里之分,引起的正氣受損(如胃津虧虛,或者胃氣亦受累),也會影響津液(氣血)在表里的敷布失和。
血的功能方面,血虛不能濡養,會出現口干舌燥、皮膚甲錯、面色萎黃等表現;女性月經會出現變化,如月經量少或者經血有塊,或者小腹冷痛。而血聚成實,便可成為血瘀;津血凝滯,也可成為水飲,轉化為邪氣。正與邪既有相對的關系,又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有人問,為何不強調虛實觀、寒熱觀?這是因為,對虛實觀、寒熱觀的分析已經充分統領在津液觀之中,“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津液在輸布離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足或者有余,可引起寒熱的變化,有余的津液甚至成了邪氣,形成有正虛也有邪氣,甚至有寒也有熱的狀態,這時就形成了當下正邪觀中的邪正關系。以津液觀的高度來分析寒熱、虛實,更能體現人體整體的狀態。因此,以三觀釋病機,能更好地判斷疾病的整體病機狀態,分清表里的虛實、寒熱,認識人體津液的輸布離合、盈虧出入,在表里、津液的整體虛實、寒熱中判斷正與邪的關系,選擇合適的經方對治。
[1]許師于2018年廣東省中醫院經典經方學術年會首講經方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