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中醫藥與免疫

在中醫學中,“免疫”最早見于19世紀李氏所著的《免疫類方》。“疫”指“疫癘之鬼,民皆疾也”。古人對疫癘的認識在《素問·刺法論》中已有論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其中免疫與傳染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免疫在中醫學上是指“免除瘟疫”之意。廣義上的免疫就是“免除疾病危害,保障身體健康”之意。

一、中醫學對免疫及免疫系統的認識

(一)中醫學對免疫的認識

1.免疫的由來 免疫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僅有百年的歷史。免疫學最初是作為細菌學的一部分,隨后作為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從研究抗微生物感染而發展起來。隨著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的發展與滲透,免疫學飛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迅速與其他學科發生關聯,如臨床上的神經免疫學、遺傳免疫學、腫瘤免疫學、血液免疫學、老年免疫學、移植免疫學、臨床免疫學等,在應用基礎方面則形成免疫生理學、免疫病理學、免疫藥理學、神經內分泌免疫學等。在中醫藥研究方面,相繼出現中醫藥免疫學、中藥免疫藥理等。如前所述,中醫學中“免疫”是指“免除瘟疫”之意。即“免除疾病危害,保障身體健康”之意。運用“免疫”含義防治疾病散見于古醫籍如《肘后備急方》《痘疹世醫心法》《外科正宗》《醫宗必讀》等。機體免疫不僅體現在“避其毒氣”“以毒攻毒”,更多體現在機體的抗病能力,即免除瘟疫,免除疾病的危害能力,換言之,“免疫”表現在抵御外邪的力量及機體自我修復疾病的能力,在中醫學中稱為人體的“正氣”。這里“正氣”的內容廣泛,包含了形、神、氣、血、津、液、元氣、陽氣、腎氣、胃氣、臟腑之氣等。

2.中醫經典著作中對免疫的描述 中醫經典著作中盡管沒有“免疫”之詞,但內含“免疫”之力,強調免疫的強弱即正氣的強弱。如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內經》有“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相關論述,認為疾病的產生是人體的正氣與邪氣相交相爭的力量對比,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轉歸是由人體的正氣是否足以抵抗邪氣的侵犯而決定的。“真氣”或“正氣”是指機體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免疫功能正常足以抵御多種致病因素。再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中寫道:“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對疾病的產生也強調了“五臟元真通暢”,即人體五臟元氣、真氣的內存與強盛,否則外邪傷人則會導致疾病的形成。《傷寒論》第71條中“太陽病……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及服用小柴胡湯后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等均顯示了在治療疾病中的“顧護胃氣”思想。再者傷寒以其傷于寒邪為病,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因此在治療中“顧護陽氣”的重要性也十分明顯。《溫病學》主要研究溫熱邪氣致病的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溫熱邪氣容易傷及人體津液,在治療上強調“顧護津液”的重要,如葉氏所云:“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在治療中應注意,發汗不宜太過,以免傷津耗液;表邪未盡,不可早投清氣之劑,以免苦寒傷津等,十分注意保存津液。所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都是對“正氣存內”的具體預防措施和對提高機體免疫的闡述。由此可見,免除疾病危害、保障身體健康的根本在于人體的正氣充足,即人體的免疫功能正常。

3.個體稟賦與免疫 中醫學重視個體稟賦體質同免疫的關系。因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與生殖,故稟賦體質的不同關鍵在于先天之本的差異。除異體稟賦之外,中醫學亦很重視環境、精神、飲食及體育鍛煉等因素對體質和免疫功能的影響。如《呂氏春秋·盡數》指出延年益壽的前提需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以防機體正氣損傷等,強調了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靈樞·壽夭剛柔》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種差異會影響正氣的強弱。體質壯實則正氣充足,抗病力強,邪氣難以入侵;受邪后,邪氣也易被祛除。若體質虛弱,正氣減弱,抗病能力衰退,邪氣易于入侵而發病。正如《素問·經脈別論》中所謂:“勇者則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西醫學認為免疫功能正常者,有良好的抗病能力,是健康的表現;反之則容易患病,如兒童、老人等。

(二)中醫理論與免疫系統

中醫理論的核心在于整體觀念、天人合一。其整體的協調性、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的根本在于“正氣存內”。其中“正氣”的充足依賴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的正常運行。正氣充實,精神內守,外邪入侵,戰而勝之。陰陽平衡,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的協調可保障正常的生理功能及活動,機體可免于患病。

1.中醫整體觀與免疫 整體觀包括人本身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其整體的協調統一有賴于人體的正氣。“正氣”包含衛氣、先天之氣、水谷之氣、血氣、臟腑之氣、經氣及先天稟賦等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抗邪,維護機體。如能防御外感六淫之邪的正氣稱為衛氣,其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確保了皮膚黏膜的屏障免疫作用。有關變應性鼻炎的研究表明,當變應原進入機體后,機體內巨噬細胞對其表面抗原進行的加工和提呈,均與衛氣的“監督”功能有關。衛氣之所以能固護肌表,抗御外邪,主要因為其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監督”功能。其他如《靈樞·刺節真邪》指出:“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先天之氣藏于腎,確保了機體免疫機能的原動力,激發和推動全身經絡組織、五臟六腑。水谷之氣由胃納腐熟、脾主運化而生成,并保障營衛氣血的化生,故脾胃為后天之本,為先天之氣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氣通于肺。”天之清氣由肺布散全身,運行機體。故正氣與肺、脾、腎密切相關,其中腎為根本,為正氣之根,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靈樞·天年》指出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于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即人體體質的不同和強弱與先天稟賦密切相關,“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短壽。”故先天遺傳因素是免疫機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臨床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多與稟賦有關。由此可見,人體的協調充盛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機體防御病患,保障生命活動健康的根本,體現了機體的免疫力和機體的防御力。

2.中醫理論與免疫預防、穩定、監視的關系 西醫學免疫系統主要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穩、免疫監控三大功能。中醫學對免疫的認識與免疫的三大功能在精神實質上是基本一致的。如中醫學中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論述,強調了健康與疾病取決于正氣的強弱,健康的狀態取決于陰陽的動態平衡。

(1)免疫預防方面 主要體現在中醫理論上的整體觀和機體的協調統一。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人體與自然也是一個整體,自然的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及環境的改變,都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如仲景所言的“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等,通過人體本身的自我調節,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故提倡在養生保健方面要順應四時變化,主動維持人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保持人體本身的內在協調平衡。若外界環境變化激烈,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適應能力下降,則會影響人體內部的平衡失調而發病。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闡述的“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西醫學也認為人體具有一個完整的免疫系統,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以其多種淋巴因子與抗體,在神經與內分泌激素調節下維持人的生理平衡,形成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系統,可見中醫學與免疫學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2)免疫穩定方面 中醫學陰陽學說、藏象學說、五行學說等都與免疫穩定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的陰陽處于一定“度”下的動態平衡,一旦“度”失衡,便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正所謂“陽盛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盛則熱”“陰勝則寒”。陰陽學說的精髓在于“允執兩端而用其中”,追求“陰平陽秘”和“以平為期”;中醫學將人體看成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各臟腑相互影響的調控的有機整體,如陽明腑實證,則見胃不受納的不思飲食,或見肺氣上逆的咳嗽、喘息;心火下達,腎水上濟,則水火既濟,反之則心腎不交;又“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等。可見中醫學從病因、病機、診斷及治療等各方面都顯示了五臟相關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動態穩定。五行之間,“亢則害,承乃制”。治療則以“陷者舉之”“強者折之”“弱者濟之”。總以“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免疫穩定功能能清除損害、衰老、死亡的細胞,并有效地進行免疫調節作用,如果穩定功能失調,則容易出現自身免疫疾病。

(3)免疫監視方面 主要體現在針對腫瘤發生的認識上,中醫學認為,腫瘤的形成是機體“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所致。當機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或外邪的侵襲,致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發生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協調關系受到破壞時,人體便會患病。免疫監視功能是建立在健全的免疫系統功能(包括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基礎之上。如免疫監視失司,則腫瘤細胞免遭監視而逃逸,盤踞于某處形成腫瘤。如免疫缺陷患者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后,使人體正氣受損,免疫監視缺如,導致腫瘤邪氣內聚,發生腫瘤。因此中醫藥治療腫瘤依然強調提高機體自身抵抗力或調整免疫應答。

免疫系統的免疫防御、免疫穩定和免疫監視功能也處于一定的動態平衡之中,適度為宜,這種平衡在中醫學中體現為“和”“平”。機體的免疫功能受體內多種因素的影響,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的動態平衡,才能保持人體的健康,整體表現“陰平陽秘”。可見,現代免疫理論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三)中醫辨證與免疫

中醫臨床的核心在于辨證論治。辨證的主要內涵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運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辨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給予相應、有效的治療。辨證論治的關鍵在于保持機體“調和”狀態,具體臨床運用包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及察體施治。具體是把握整體觀念,分析正氣的強弱及邪氣盛衰,分析疾病病位、病性,調整臟腑陰陽,恢復各組織器官的協調關系,維持穩態。又因個體體質差異,稟賦不同,察體施治,故出現同病異治,因人制宜。免疫的臨床應用主要體現在正氣的恢復和對疾病的自我修復能力。

辨證論治是因人、因地、因時、因其癥狀表現等進行的一系列綜合判斷和施治。中醫的各種證候都是機體在病態時自我調節機制的穩定態失衡的綜合體現,辨證論治則是正確的判斷和分析機體穩定態失衡的性質和程度,并采取有效的中醫藥治療,以獲得最佳臨床療效。辨證論治首先需分清主次及緩急,以指導不同階段疾病的治療,調節和恢復機體功能。如“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即患病初起,病邪侵犯肌腠于表,以驅邪外出,解肌透表,防病邪入里;患病中期,人體正氣奮起抗爭外邪,二者相爭,宜祛邪為主,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濕;患病后期邪盛而衰弱正氣,正虛無以抗邪,故以補虛為主,扶正固本兼祛邪,提升正氣使其足以抗邪,疾病向愈。辨清輕重緩急,辨別陰陽盛衰,分階段有效治療,調節免疫功能。辨證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施治和療效。在臨床實踐中,辨析癥狀與證型,與患者“正氣”之間的密切聯系,自身免疫的強弱等,均會影響疾病的轉歸。如有研究對膿毒癥采用陰陽辨證,針對性采用“扶陰抑陽”療法,通過對陽證膿毒癥患者減輕炎癥反應,對陰證膿毒癥患者進行免疫增強調節,有助于提高嚴重膿毒癥的救治效果、改善膿毒癥患者預后,取得較好療效。

(四)中醫治則與免疫

中醫治則即中醫治療原則。疾病的產生病因復雜、加之中醫百家師承不同,治療方法尤為廣泛,但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大治療原則。

1.治未病原則 治未病本義是治療未病的臟腑,是預防思想的體現。預防疾病要遠遠重要于治療疾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未病可增強人體正氣,防止病邪的侵入,保持機體“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而保障了機體健康。所謂“上工治未病”,指的就是高級的醫生更注重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學的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三方面內容,而這三方面都和免疫有著密切聯系,均可增強抗邪能力,保護機體的免疫功能。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包括兩方面:一為預防自然,外避邪氣。注意天氣與溫度變化,避免邪風以預防疾病;二為預防自身,內養正氣。飲食規律,起居有常,閑情逸致。《內經》提出“天人相應”。即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相互依存。“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起居有常”指作息及日常生活,順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順應生理節律,合理安排作息等,都說明人與自然的整體性,宜天人相應,“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食飲有節”主張“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素問·痹論》有“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強調飲食適量,以及“不妄作勞”指不過分勞逸,適度勞動乃為養生之道。因此調暢情志,保持良好心態;調理飲食,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節欲保精,勞逸適度,合理作息方可頤養天年,延年益壽。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2)有病早治 有病早治即患病之后,必須及時治療。因為病邪所在部位尚淺,正氣尚足,足夠祛邪而愈。隨著病邪由“皮毛”進入“肌膚腠理”,再至“經脈”而后進入“臟腑”,治療會愈加困難。所謂“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之意。早期治療適用于多種疾病的診療,尤其在腫瘤方面,早發現早治療是治愈或減緩腫瘤發展的關鍵。

(3)既病防變 既病防變是在既病之后,為了防止疾病的傳變,先安未受邪之地,正如《金匱要略》所言:“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其內涵為防微杜漸,防止并阻斷病情的進一步傳變及發展,促進疾病的恢復及預后。

2.扶正祛邪原則 扶正與祛邪是中醫治療重要的兩大法則,雖對立但統一相輔。扶正以祛邪,祛邪助扶正。扶正為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調動機體免疫功能,祛邪則為消滅及祛除致病因素。正盛邪退,邪祛正存。因此,扶正祛邪法在臨床中運用廣泛。“精氣奪則虛”,正虛為本,“虛則補之”故扶正固本屬補法范疇,補益正氣,可增強體質及臟腑功能。扶正并不是僅僅為支持療法或對癥治療,而是建立在中醫整體觀念的基礎上,整體調節機體,重建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維持內環境的穩定,抑制自身免疫反應,恢復減弱的免疫功能,從而穩定自身“陰平陽秘”的狀態。“實則瀉之”針對邪實,所謂“邪氣盛則實”,運用祛邪之法,是祛除因病邪所產生的氣滯、痰濁、濕熱、瘀血等病理產物,運用清熱祛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具體療法,舒筋通絡,暢通氣血,減輕病邪對身體的傷害,恢復機體正常功能。正如《靈樞·邪客》指出:“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扶正固本法和祛邪瀉實法的正確應用可戰勝疾病,提高自身免疫,恢復機體健康。

3.調整陰陽原則 機體最佳狀態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治療的關鍵就在于“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失衡則機體失于穩定,陰陽偏盛或偏衰,應用中醫藥調理陰陽,糾正機體的陰陽盛衰,即《素問·玉版論要》謂:“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陽虛畏寒、陰虛內熱、陰陽兩虛等證候,均為陰陽失調的表現。中醫學注重調陰陽,補不足,瀉有余。如“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勞者溫之”“損者益之”“逆者平之”“散者收之”等,均屬于燮理陰陽,有利于自身免疫的修復和人體正氣的恢復。

隨著中西醫結合免疫學的深入開展,中醫免疫學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現代臨床運用中醫藥扶正固本取效顯著。如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正氣虧虛與細胞免疫水平低下密切相關。中醫治療以扶正為主、病證結合的中藥治療,通過平衡陰陽、恢復正氣以祛除邪毒,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和相關細胞因子活性,以及降低抑制性T細胞活性,抑制負性可溶性免疫檢查點表達,無明顯毒副反應,對免疫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與現代免疫治療機理異曲同工之處。在治療有關免疫失調的疾病時,不僅可內服中藥,而且運用針灸、氣功、膏藥貼敷等中醫特色療法也可發揮很好的作用。

二、中藥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

(一)不同中藥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中藥的含義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疾病并且具有康復和保健作用的物質,主要來源于天然藥及加工品,以植物藥居多,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中藥的應用即是中醫理論在疾病狀態下的應用體現,是在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采用相應的方藥,以達到扶正祛邪,燮理陰陽的目的。因此,與免疫系統緊密相聯,密切相關。

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組織及免疫細胞等。若機體臟腑組織器官損傷,氣血陰陽失衡,會使免疫功能紊亂,造成異常的免疫反應。①機體因致敏原刺激所產生的過敏反應,如作用于口鼻、氣管和支氣管引起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或作用于肺部引起腺體分泌及出血水腫引發肺炎。中藥的祛風開竅解表藥可解除該刺激,發揮脫敏作用。如柴胡、防風、五味子、烏梅及甘草共同組成的有效方劑——過敏煎,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其可消除過敏原而減輕變態反應。②又如作用于皮膚引起蕁麻疹,具有祛風勝濕止癢地膚子、白鮮皮、蟬蛻、蛇床子等中藥可有效緩解蕁麻疹的臨床癥狀。③機體因某些藥物產生的細胞溶解反應,如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應用中藥活血化瘀、益氣補血的三七、當歸、黃芪、雞血藤、生地黃、赤芍等可抑制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阻止細胞溶解,取得臨床療效。④機體因免疫復合物的產生引起炎癥反應,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脈管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化病等,應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溫補陽氣等中藥可消除復合物,增強機體正氣,避免炎癥的反復。⑤機體因相同抗原刺激誘發遲發型變態反應,如接觸性免疫、腫瘤免疫及器官移植排斥等,應用清熱解毒燥濕的黃芩、黃連、黃柏等中藥增強對炎癥因子的吞噬,從而抑制自身免疫。⑥而對于腫瘤晚期,因免疫受到抑制,免疫機制作用幾乎為零,采用益氣滋陰、補腎溫陽類中藥如人參、黃芪、靈芝、菟絲子、何首烏、麥冬、白花蛇舌草、大蒜等可促進免疫功能恢復,提高對腫瘤細胞的殺滅和預防。中藥對免疫系統的作用主要基于中藥(復方)的偏性,糾正機體因免疫反應引起的不平衡,是“以平為期”的表現。

(二)不同中藥對機體免疫作用的影響

中醫學稱西醫學的機體免疫為人體正氣,正氣的強弱體現臟腑、氣血、陰陽之盛衰。故應用不同的中藥可對機體產生不同的免疫影響及作用,從而提升低下的免疫功能或抑制強盛的免疫應激。扶助正氣的中藥大多屬于免疫促進劑,祛除邪實的中藥大多屬于免疫抑制劑。在辨證思想指導下祛邪藥也可以達到免疫促進作用。

1.促進免疫的中藥 這類中藥可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免疫力。依據中醫辨證,氣虛以肺脾氣虛為主,常用補氣藥: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茯苓等健脾益氣,補益肺氣;血虛以心脾兩虛及肝血不足為主,常用藥:當歸、雞血藤、阿膠、遠志、酸棗仁、龍眼肉、枸杞子、山茱萸、白芍、熟地黃等健脾寧心、補益肝血;陰虛以肺胃陰虛及肝腎陰虛為主,常用藥:天冬、麥冬、百合、石斛、沙參、女貞子、冬蟲夏草、墨旱蓮、桑寄生、黃精、何首烏等滋陰潤肺,和胃養陰,滋補肝腎;陽虛以脾腎陽虛為主,常用藥:干姜、白術、甘草、附子、淫羊藿、肉桂、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鎖陽等溫腎壯陽。扶正中藥可促使免疫反應向著有利于機體方面進行,達到治愈免疫性疾病和抗腫瘤的目的。

2.抑制免疫的中藥 可控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消除抗原,減少抗體,從而減緩因免疫功能亢進而出現自身免疫反應,減輕對機體造成的損傷,使免疫功能恢復正常,達到陰陽平衡。依據中藥的功效,祛風除濕類中藥如荊芥、防風、蟬蛻、麻黃、桂枝、細辛、蒼耳子等透表解肌、宣肺開竅,主要用于治療各種過敏性疾病;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金銀花、梔子、黃連、黃芩、黃柏、白花蛇舌草、穿心蓮、大青葉、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龍膽草等,可用于抑制各種自身免疫的炎癥反應;活血化瘀類中藥如桃仁、紅花、赤芍、丹參、益母草、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等可消除免疫復合物,抑制免疫反應的反復發作;攻堅破積類中藥如斑蝥、蟾酥、雷公藤、蜂房等可殺滅腫瘤細胞并控制其繁殖。祛邪中藥意在祛除機體內環境中的風濕、痰濁、瘀血、邪毒等病理產物,以恢復和運行人體正常免疫機制。

(三)中藥不同成分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免疫反應由多種抗原抗體共同作用,其病理過程復雜而多變,故免疫性疾病多呈現病程長、變化多、難治愈等特點。從臨床實踐和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中藥的成分復雜,療效獨特。因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產生的影響往往是多方面的,既可增強免疫力,又可抑制自身免疫反應,即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中藥可調動機體自身的有利因素進行全面的有效的調整,使免疫功能向著有利健康方面發揮作用。例如,現代研究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在免疫機制發揮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益氣補腎作用的附子、甘草、黃芪、人參、何首烏等中藥可增加該激素分泌量,而中藥黨參、黃精等卻可抑制該激素的分泌,故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施治,以達到中藥對陰陽失衡的調節。臨床實踐也證明,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的生脈飲對機體產生的遲發性變態反應,既可減輕過敏反應的程度,又可抑制免疫機制的抑制作用,達到陰陽平衡,穩定機體內外環境。

在此基礎上研究中藥不同成分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如人參含有人參皂苷、多糖等有效成分。人參皂苷可提高應激時受抑制的自然殺傷(NK)細胞活性,降低應激時垂體-腎上腺軸活動并調節神經遞質,人參多糖可調節細胞免疫,刺激淋巴細胞增殖,提高T細胞免疫因子的分泌,故人參可大補元氣,固護機體正氣。黃芪含有黃芪多糖等成分,可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中性粒細胞的殺菌能力,因其有效增加溶酶體酶的含量,故可益氣固表升陽,托毒排膿生肌。白芍中的有效成分為白芍總苷,芍藥苷是白芍總苷的重要活性成分,其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故白芍柔筋止痛效果最佳。

此外,多數的植物類中藥均含有生物堿,其具有的特殊生物活性可廣泛用于防治免疫性疾病,如小檗堿具有抗菌解毒作用;苦參堿具有殺蟲止癢作用;奎寧具有抗瘧作用;苦豆草總堿則可同時增強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作用,并刺激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和淋巴細胞的增殖作用。芳香化濕類中藥如薄荷、丁香、木香、麝香、藿香、佩蘭等含有揮發油成分,其中主要為硫化物萜類及芳香族化合物,均可促進、調節免疫。多數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酸可增強機體免疫的功能,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可助其補脾和中。因此,中藥的有效成分可有效調節機體免疫,影響機體自身的免疫或參與免疫效應。

(李俊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溪县| 新邵县| 东兴市| 柳林县| 额敏县| 安乡县| 府谷县| 高邮市| 璧山县| 舒城县| 广水市| 托克逊县| 周宁县| 桂林市| 台湾省| 盘山县| 固镇县| 黄梅县| 迭部县| 墨竹工卡县| 嘉兴市| 珠海市| 廉江市| 绥宁县| 龙游县| 咸丰县| 绥宁县| 孝感市| 孝感市| 扎兰屯市| 海宁市| 阜康市| 岳阳县| 武安市| 周至县| 永修县| 清苑县| 中江县| 诸暨市| 汉沽区|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