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論脈式

經云:診法[11]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12],乃可診有過之脈。或有作為,當停寧食頃,俟定乃診,師亦如之。

釋曰:停寧俟定,即不拘于平旦。況倉卒病生,豈待平旦,學者知之。

經云: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參決死生之分。

釋曰:切脈動靜者,以脈之潮會,必歸于寸口。三部診之,左關前一分為人迎,以候六淫,為外所因;右關前一分為氣口,以候七情,為內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經常,為不內外因。三因雖分,猶乃未備,是以前哲類分二十四字,所謂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者,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者,細數動虛促結代革散。雖名狀不同,證候差別,皆以人迎、氣口一分而推之,與三部相應而說證。故《脈贊》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后。而漢論亦曰:人迎緊盛傷于寒。以此推明,若人迎浮盛則傷風,虛弱沉細為暑濕,皆外所因;喜則散,怒則激,憂澀、思結、悲緊、恐沉、驚動,皆內所因。看與何部相應,即知何經何臟受病,方乃不失病機也。其如診按表里,名義情狀,姑如后說。但經中所述,謂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文藻雖雅,義理難尋,動靜之辭,有博有約。博則二十四字,不濫絲毫;約則浮沉遲數,總括紀綱。故知浮為風為虛,沉為濕為實,遲為寒為冷,數為熱為燥。風濕寒熱屬于外,虛實冷燥屬于內,內外既分,三因穎別,學者宜詳覽,不可憚煩也。

經中所謂視精明者,蓋五臟精明聚于目,精全則目明,神定則視審,審視不了,則精明敗矣;直視上視,眩瞑眊[13]瞑,皆可兼脈而論病狀也。

所謂察五色者,乃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青欲如蒼玉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漆重澤,不欲如炭。五色精敗,壽不久矣。

所謂觀五臟有余不足者,候之五聲。五聲者,臟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則氣勝,中衰則氣弱。故聲如從室中言者,是氣之澀也;言微終日乃復言者,是氣之奪也[14]。譫妄不避善惡,神明之亂也;鄭聲言語[15]不相續,陰陽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所謂六腑強弱,以候形之盛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16],精神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17],府[18]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也,行則振掉[19],骨將憊矣。倉廩不藏者,腸胃不固也;水泉[20]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此等證狀,醫者要門,在脈難明,惟證易辨。是故圣智備論垂教,學者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市| 右玉县| 大丰市| 宁津县| 新巴尔虎左旗| 准格尔旗| 丹棱县| 新河县| 长汀县| 永嘉县| 饶河县| 中超| 青冈县| 遂昌县| 富裕县| 开鲁县| 武川县| 长海县| 延庆县| 黔东| 南涧| 岗巴县| 阳东县| 厦门市| 本溪| 新昌县| 阿鲁科尔沁旗| 始兴县| 宁晋县| 巫山县| 长岭县| 昌都县| 庆元县| 宜春市| 英吉沙县| 仁化县| 麟游县| 永和县| 天台县| 桐梓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