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州漢唐跟診日志:第二版(問止中醫系列)
- (美)林大棟
- 3012字
- 2024-06-12 18:55:15
導言
獨坐書房的桌前,望著案頭倪師和我的合照。照片中的老師看著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下文簡稱佛州)燦爛陽光中的大家露出了慈和的微笑。當天的佛州是萬里無云的晴空,中醫學子們站在漢唐中醫學院古色古香的中庭笑鬧著,仿佛還可聽到當天的聲響,感受到那一種屬于南方的濕熱。心情穿過往日的每一個片段,多少前塵影事涌上心來。

我與倪師(右)在朱雀廳前(一)(見文后彩圖1)
十多年的歲月就這樣過去了,馬齒徒長的我回憶起那一段在佛州向倪師學習的日子,總覺得這是我生命中最快樂、最精彩的時光。那是一種全面學習探討生命的真相和深義的快樂,更是和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修學時的燦爛盛典。有學貫古今、醫之大者的老師帶領著我們去探索,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出類拔萃的中醫同門一起生活和分享,就在海天交會間的熱帶島嶼上,進行著原本應該屬于神州大地上的古老醫學的演示發揚。在這個島上有著象征著人類現代科技力量的航天飛機發射場,也有探索生命真相、由倪師創建的漢唐中醫學院。這種種因緣的交錯,就是我的中醫學習歷程的開始。愚鈍如我,能有這樣精彩的起始,可以說是因緣不可思議。何其有幸!
這樣的日子感覺是好久之前了。一聲“患者來了”,我們就一同疾行在漢唐的回廊上。朱雀廳的門一開,一場場精彩的治療案例就在我們的眼前展開。
曾經是這樣生澀的我,曾經這樣一次次地感動。我們曾經是那樣的意氣風發,那樣的身心踴躍。我們曾經在佛州海外的島上想著要踏殺天下、升眾生于衽席之上。又想起陸游的一句詩:“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我們曾經彼此鼓勵著我們一定會成功。佛州的海一定還是廣闊動人、輕濤拍岸。但帶著我們一同在這海天一色的島上學習的導師卻已不在。從這一刻起,我們要自己走上這條大道,自己往下去探尋醫學的究竟。若非倪師,在硅谷這群整日在0與1的世界中度日的電子人,怎么會走進中醫的廣大世界里呢?老師掀起的風潮是波瀾壯闊的,我們何其有幸恭逢其盛。
第一次見到老師是在2008年,那是一個仲夏清晨,才八點多的佛州已經有加州正午的炎熱。走進老師看診、寫作的朱雀廳,只見清瘦但頭發烏亮的老師正在計算機前急敲著鍵盤。老師看來精神相當集中。老師抬起頭來看著我和一起進來的師兄,很開心地笑著問颶風有沒有影響昨天的來程。一種溫暖的感覺油然而生。在那之前的兩年來,我每天捧著《人紀》猛讀,一遍又一遍地跟隨老師探索經方的世界。看著老師坐在前面,我就會想起《人紀》教學影片中的那一幕幕。走過《人紀》中的每個經典,度過六百多個在中醫世界從無知到入門的日子。我終于見到了老師,仿佛是累世的因緣,眼前這一位長者看來是這樣的親切。這雖不是和老師結緣的第一天,卻是我此生第一次見到老師本人。如今想來,這個場景也恍如隔世了。

佛州漢唐朱雀廳的牌匾
朱雀廳!這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還記得第二次跟診時是全團團員加上家庭成員一同前往。有一天一早起來,天氣就有點陰陰的,到了診所,杰克大叔才告訴我們等一下會有小型的龍卷風。我們一開始還不以為意,后來在白虎廳中忽然聽到雷雨交加,不久就停電了。大家走出漆黑的白虎廳,只見風雨大得離譜,一時天地怒吼、電光閃閃,此情此景只有在臺灣的臺風天可見。我的妻兒正要去肯尼迪太空中心玩時被風雨困在路邊加油站,我打電話給她才知道就在漢唐斜對面,因大風雨被困在車中,我要她快進來避雨,待她進到漢唐里面一家人都有些驚魂未定。
這時杰克大叔在青龍廳前發現診所后方可見龍卷風風柱,我們大家想過去但走廊上已經無法站立,大家站在朱雀廳前面簡直一身濕,只見老師趕快打開門讓大家進去,大家只好全部人員一起躲入朱雀廳里。朱雀廳里也因停電沒有了燈光。但老師就坐在廳里看書,好像一切狂風暴雨都不放在心上。正如同他面對各種艱難挑戰都無所畏懼一般!大家對全體擠進朱雀廳有些不好意思,但老師放下書本安慰所有小朋友。孩子們也開始好奇地在朱雀廳里玩。朱雀廳,這真是經方學子的心靈故鄉,一個安心的家!那是充滿驚奇醫案的朱雀廳,那是傳承著千年智慧的朱雀廳,那是偶爾傳來悅耳吉他聲的朱雀廳。而坐著一代宗師的朱雀廳,這個景象已經不會再有了。
緬懷老師,老師的每一次言傳身教都還是這樣清晰。老師把經方的力量撥亂反正地爆發出來,他是要以非常之手段來喚醒世人。若非是親近老師從而學之,又怎能體會其一片苦心呢?在倪師“金剛怒目”之下的“菩薩低眉”又有多少人知道。世上多崇尚“溫良恭儉讓”的人物,果然是收不到那一份苦心發出的訊息啊!曾聽倪師說了很多未來的計劃,他不是一個講空泛話的人,這些計劃雖未全部完成,但在這幾年都已經一一實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只有精進自己、強化自己,在臨床上用心,取得在診治上的勝利,這才是王道。有時我也會留心于外面的風風雨雨,但如同佛州的天氣,風狂雨急之后,天空麗日又現。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要用心在哪里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看著我當年在跟診時留下的日志,有以下這段敘述:
這次精彩的跟診在此終于劃下完美的句點。大家都很離情依依。我們大膽地請老師和師母到我們的住處吃晚飯。沒有太好的菜和場地,我們只有包了餃子和做了些香椿餅及蔥油餅。倒是師母也準備了很精彩的熱湯及甜點。我們高興地和恩師一同共進晚餐。老師和我們談了很多,也說明了《地紀》的目的及內容。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希望有機會一讀。這兩年來我每天捧著《人紀》猛讀,一遍又一遍地隨著老師來探索經方的世界。看著老師坐在前面,我就會想起在《人紀》教學影片中的那一幕幕。
老師對虛名的淡泊和對傳承經方的強烈使命感都使我們感受到一代宗師的氣度。當老師擔心我們第二天清晨要走會太晚而決定回去時,天空居然下起雨來,這更增加了一股愁緒。送老師和師母上車后,老師似乎想再說什么,但最后只是輕輕地向我們擺了擺手,好像告訴大家一切叮嚀都和大家說了,下回再見。看著老師的車在黑暗中漸去漸遠,我心中五味雜陳,回想這些日子來的種種,只能說感謝這不可思議的因緣讓我們能投入師門。
當年老師似乎想再說什么,至今也不可考了。而“但最后只是輕輕地向我們擺了擺手,好像告訴大家一切叮嚀都和大家說了,下回再見”這句話在今日看來,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日本的茶道禪者有“一期一會”之說。在這一生和老師相遇,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因緣是我一生的榮幸。
多年之后我再重新整理當年的跟診日志,想把一些雪泥鴻爪的片段或是一些吉光片羽的啟發做一個整理,也是想把這一段充滿著知識性、啟發性的記錄好好地保存下來,給不曾親近倪師但也同在復興中醫的大道上的朋友們做一個參考。
在漢唐的師門中,我只是一個小醫師,我既沒有老師的宏大氣魄和高深學思,也沒有同門先進的深厚學養,自身資質愚鈍、生性疏懶又加上俗務甚多,且沒有許多我敬佩的師兄姐一樣的開拓精神及光大經方的氣勢和功力,可以說是忝列師門。這本日志不敢說是深得倪師真傳的寶典,更不是全面記錄倪師醫術和學思的嚴謹著作,只是我作為一個探索中醫寶藏的真誠學子在修學過程中的所知所見。其實有更多老師在海外行醫及傳承的精彩內容,匯集在諸位跟診同門的記錄中。這本書可以說是我有限的眼界中所收集到的滄海一滴,大膽提供給大家,只是希望能夠多少帶給大家一些啟發,同時也帶大家了解當年倪師作傳承時的情境。書中有中醫學理和臨床心要的記錄,對個人而言,這是誠心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學識歷程,是我走進倪師經方大觀園時的回憶。在復興中醫的歷史洪流里,本書也許多少會激起一點小小的浪花。如果讀者在看過這本小書后能有一點收獲,那將是我野人獻曝后最高興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