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氏婦科專著校評(何氏二十八世醫著新編)
- (清)何應豫等著 何新慧等校評
- 2673字
- 2024-06-14 19:35:22
前言
何氏中醫自南宋至今,已歷870余年,綿延不斷,世襲傳承三十代,涌現了350余名醫生,懸壺濟世,醫家足跡遍布吳、越、燕、豫、關、隴等地,服務病人無數,甚有辛勞過度,以身殉職的醫生,如二十三世何其章;著述立說,積淀了深厚的中醫文化、醫學理論,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治療病種遍及內科、婦科,抑或有兒科、五官科等,主要病種有外感溫熱病、咳喘、肺癆、痞積、鼓脹、中風、消渴、虛勞、痿痹,婦人月經不調及胎前、產后諸疾等。
何氏中醫祖居河南,《鎮江譜》所記始祖為何公務,是宋太醫院使。世系傳承主要有5支:鎮江、松江、奉賢、青浦北竿山和重固。《青浦譜》中不少傳序均稱“何楠始為醫”,《松江譜》說光啟之四子何彥猷“為鎮江始祖”。何楠與何彥獻是兄弟,均為何光啟之子,何光啟是何公務之四世孫,亦為醫。《中國人名大辭典》說何彥猷:“紹興中,為大理丞。時秦檜誣岳飛下獄,彥猷言飛無罪,萬俟離劾其撓法。罷鸚。”據考定當為1141年,由此而推為鎮江支起始。而何公務至光啟的四世部分,是為何氏一世以上的醫家,可見何氏在南渡以前,在開封已有為醫者。松江支源于四世何侃,他是何滄的曾孫,約在1230年。何滄與何彥猷是堂兄弟,《松江府志.卷六十二.寓賢傳》:“從弟滄扈蹕南渡居黃浦南之余何……愛青龍鎮風土遂卜居。”當時青龍鎮的商業和海上貿易已相當發達,更有良好的文化生態,人文薈萃,何侃亦遷居于青龍鎮,懸壺濟世,成為上海中醫的始祖。奉賢支源于十六世何應宰,約在17世紀初葉。《何氏世乘》(《奉賢譜》說何應宰:“從政長子。字臺甫,號益江。徙居莊行鎮,醫道盛行。品行卓絕,樂善不倦。”何應宰之父何從政,為太醫院醫士。青浦北竿山支源于二十世何王模,字鐵山,號萍香,約在18世紀30年代。《青浦譜》謂其:“為竿山始祖。世居奉賢莊行鎮……習吱黃術,名噪江浙間。性好吟詠,信口成篇,不加點竄。”重固支源于二十二世何世仁,字元長,何王模之孫,他于嘉慶八年(1803)遷到青浦重固,是重固一支的始祖。何元長舊居臨靠重固鎮河通波塘,當年登門求醫的病人排成長隊,求醫者的船只停滿河港。自何元長而下,一脈相傳30余位醫生,其中二十三世何其偉(號書田)何其章(號小山),二十四世何鴻舫,均為一代名醫。
何氏醫學代代相傳,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能累世不絕,除了醫術、醫技外,還有文化因素,即醫學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支撐,共同前行。何氏家族在元代已有“世儒醫”的稱呼,如七世何天錫,字均善,有錢塘錢全徵所撰《贈世儒醫均善何先生序》中說:“處博濟之心,行獨善之事者,其惟何君乎。”世醫與儒醫合流,宋元以降是較常見的,如劉完素、張元素、李時珍、喻昌等。因此,何氏醫家始終將理論功底置于首位,在行醫的生涯中,不斷提高醫學素養,且心存仁義,醫德高尚,故能達到較高境界。何氏眾多醫家的醫名、事跡被載入史冊,如《中國醫學人名志》《中國醫學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以及地方譜志中,或被歷代醫家、學者所重視并記載,如陸以活《冷廬醫話》魏之琇《續名醫類案》姚樁《晚學軒文集》石韞玉《獨學廬詩文集》等。一些著作被收錄于《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范行準、陳邦賢等學者均對何氏世醫做出高度評價,認為是國際醫學史上少見的奇跡。
何氏世醫共有49位醫生任太醫院醫官,更有眾多醫家拯救生靈,名盛于世,并留下了精深專著,據考有120余種,近千卷,現存50余種,包括醫論、本草、方劑、醫案等。如明六世何淵著有《傷寒海底眼》,是何氏現存最早的醫著,且開啟了何氏傷寒溫病專著的先河,如十七世何汝閾著《傷寒纂要》二十二世何元長著《傷寒辨類》二十四世何平子著《溫熱暑疫節要》等均受其影響,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又十三世何應時、十四世何鎮父子二人專注于本草與方劑,著有《何氏類纂集效方》《何氏附方濟生論必讀》《本草綱目類纂必讀》等書,其中收有不少何氏效方以及用藥體會和經驗,實難能可貴。還有十三世何應璧著《醫方捷徑》,書中所述婦人病和胎前產后病的診治思路和方法,為后輩醫家在婦科病辨治方面奠定了基礎。十九世何炫著《何氏虛勞心傳》《何嗣宗醫案》,其對疾病的認識以及提出的理論思想、治療法則、養生卻病等精粹,是何氏世醫診治內科病的典范,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此外還有諸多醫案專著,如《何元長醫案》《何書田醫案》《春煦室醫案》《何鴻舫醫案》《壺春丹房醫案》《何端叔醫案》《何承志醫案》《醫效選錄》等,從中可見世醫學術思想的傳承和發展,亦反映了醫家善于辨證論治、用藥精細、輕清靈動、講究炮制等醫術、醫技。
這些醫著蘊含了豐富的醫學理論、學術思想、臨床經驗,這不僅是何氏中醫的靈魂,亦是傳承發揚何氏醫學的根基和保障,更是中醫學史上難能可貴的資料。由于年代久遠,文獻散佚甚多,在20世紀80年代,二十八世何時希曾對一些文獻進行收集整理、抄錄影印,計有42種,分為35冊出版(上海學林出版社),多為單行本,其中23冊為抄本,這對保存何氏醫學文獻起了很大作用。轉眼到了2013年,“竿山何氏中醫文化”被列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認定二十九世何新慧為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發揚光大何氏醫學的工作迫在眉睫,責無旁貸。自2014年起,余著手整理現存何氏二十八世文獻,分四個步驟:首先對現存何氏文獻做進一步的收集整理,在原來42種基礎上去蕪存菁,主要剔除重復內容,糾正張冠李戴者,留取37種,新增5種,計42種;接若按書種分檔歸類,計有傷寒溫病、本草、方劑、婦科、醫案、以醫家命名專著等6類,前5類每類合刊為1冊書,以醫家命名專著有5冊,即何嗣宗醫著二種、何元長醫著二種、何書田醫著八種、何鴻舫醫案及墨跡、何時希醫著三種,這些醫家的著作有的已歸人前5類專著中,剩余的合刊為個人專著;然后逐一對收入的每種書籍進行校注和評析;最后通過對上述42種醫書做分析研究,將何氏醫學理論思想、臨床診治的璀璨精華加以挖掘展示,書名《何氏內婦科臨證指要》。歷經五載,洋洋數百萬字而成本套叢書《何氏二十八世醫著新編》,共11冊,以饗讀者,便于現代臨床研究學習與借鑒,并能更好地繼承、發揚、光大。
本套叢書在編撰過程中,對各書中有關醫家傳略等內容有所增刪梳理,以較完整地反映作者的生平事跡,個別史料較少的醫家,如十三世何應時、何應豫未出傳略。原各書的“本書提要”均做了刪增,或重寫,以突出主要內容和特色。對于錯字、異體字、古今字、通假字、繁體字等一并糾正,不出校注。藥名據《中醫大辭典》予以統一。原書中雙排小字及書的上欄眉注均用括弧標出。新增書種版本出處,以及有些目錄與內容不合之處等改動,在各書中另行說明之。鑒于水平有限,未盡之精粹,或有舛誤之處,望高明者以及后學之士指正與挖掘。
二〇二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