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禮官發愁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2001字
- 2024-07-05 22:00:00
費仲、尤渾,在他在的時候還是很老實的,在他不在的時候不受彈壓,對那些朝臣沒少折騰。
費仲、尤渾的確是奸臣,這他知道,不過是用他們來對付朝臣而已。
小小的奸臣,在朝中的騷動尚可壓。
當然,他們也會蒙蔽他,可能怎么辦?
不用他們,更無人可用了。
費仲、尤渾平民出身,與那些貴族還是不一樣的。
這次出城,費仲、尤渾他們兩人也跟在了后面。
他這個大王親臨城外,他們還是跟得很緊的,緊緊墜在身邊不遠處。
其他大臣都沒他們這么上心,但這要是和他們走的太近了也不好,首先老太師就不同意。
太師為此沒少訓斥于他。
只因為他們奸詐盡顯,太師要他親賢臣,遠小人。
兩人雖貌不兇狠,但的確有心計,一般人還看不出來。
但太師火眼金睛,何況還有第三只天眼,能辯忠奸。
一般沒人能逃過他的眼睛,躲過他的探查。
想要隱藏自己,欺瞞于他幾乎不可能。
所以在太師的分明雙眼下,在他告知的情況下,賢臣自然要親近,奸臣自然要遠離。
但賢臣不一定忠心,忠心不一定是賢臣,所謂的“奸臣”,如果上下都奸,還能保持一點點忠心,不一定不可用。
如果所謂的“忠臣、賢臣”,忠而不賢,或者賢而不忠,都不一定是可用的。
在太師看來,我都告訴你了,你還不照著我說的去做?
可太師只能辨別奸臣,看不出哪些是忠臣,哪些是賢臣。
他這個大王與太師的想法、態度都不同,做法自然也不同。
太師要他對除奸臣之外的臣子寬容一些,但他依舊嚴厲,多少有些冷酷了,甚至有些殘酷。
反而對費仲、尤渾這種,在朝中上下看來都是奸臣的存在,過于寵信了,多少有些昏君之相了。
這也是太師常常對他批評教育,說服教導的原因所在。
對待他們的態度不同,會讓朝堂不服,你又怎么掌控朝堂,壓制他們?
所以太師常常替他鞭笞他們,好挽回一點朝堂之上的人心。
不想著安撫他們,反而想著斗爭,只會愈演愈烈。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官員不聽教訓,反而結黨成群。
丞相商容、王叔比干,趁此暗地里,互相勾結聯通朝堂。
太師也不想著進行太大程度的彈壓,只能進行一定范圍內的威懾,不然會引起他們聯合進行反抗的。
而單單是這一些,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滿,讓他們起了其他心思。
這也讓太師時常擔心,如果他不在朝,他們趁機妄動,對大王不利,那就麻煩了!
而他這個大王還不能殺他們,不能把他們全殺了吧?
不能殺,就只能遭他們群起攻之,群起反對。
而他嘛,對此卻沒有太多的辦法。
只能繼續保持強壓。
但這會引起朝政上的一定混亂,也就是朝政施展不開,命令下達不下去。
所以他急需用人,需要有自己的力量,來幫他才行。
至于黃飛虎,他是不行的。
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子受坐在龍輦上,只見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黃飛虎卻沒有發覺,只見他騎著五色神牛,跟在太師的墨麒麟后面。
有了太師和黃飛虎以及一眾武將在前方開道,即便不像他們有神獸坐騎的行路神速,后面跟著的也快了不少,且一路安穩。
不過大臣們有些叫苦不迭。
只因為官員不能騎馬,不能坐轎,只能走著。
這一去一二十里,擱誰都得走得雙腿麻木,累夠嗆。
他們還不能抱怨,還得跟著,簡直就是折磨。
他們這些老爺,平時養尊處優慣了,哪走過這么遠的路?
就是走路,平常出門,不遠的路都得有下人攙扶,伺候著,和現在一比,他們才知道長途的辛苦。
那些士兵卻無恙,因為他們時常走這么遠的路。
在他們眼里,這還不算長途,有時急行軍,要走幾十乃至上百里的路,還不能耽擱,還要準時到達目的地,他們都習慣了。
這些士兵都是太師帶來的,而他也為自己這些手下的士兵的出色而自豪。
對那些士兵來說,小意思的事,對大臣們來說卻是痛苦折磨,有種身處地獄,水深火熱的感覺。
對他們來說,許多沒做過的事,或者說許多不可能去做的事,都因為跟著大王,被他們碰到了,多了許多第一次。
也不知道將來因為這些,以后是好還是壞,反正現在他們感覺是不好的。
子受坐在龍輦內向外看,他注意的不是那些大臣,因為沒必要,他看得是那些士兵。
大商士兵吃苦耐勞,戰斗力頗高,被人推了可惜了。
子受不由慨嘆著。
子受將王后,兩宮娘娘也帶上了,未料到大王還有此安排,禮官一陣愁。
因為只安排了龍輦,娘娘出行肯定要安排鳳輦,還有相關儀仗,現安排肯定來不及。
升任禮臣的楊任覺得沒啥,反而覺得挺好,妹妹隨大王出行,破天荒,也難有幾次,他這個哥哥現在有這方面的權力,自然會照著禮儀的頂尖去弄,把妹妹照顧的清清楚楚,安排的明明白白,讓妹妹風風光光的。
想想竟然有些興奮,楊任不禁躍躍欲試起來。
這不正是體現他這個大哥能力的時候嗎?也是體現他妹妹的時候。
但他的想法并沒有得到實施,子受嫌麻煩,干脆讓王后娘娘她們同乘龍輦里。
雖然有些失望,沒有得到展現才能的機會,卻依舊遵從大王的意思,不作其他建議。
誰讓他是大王提拔上來的?大王既然這樣說了,他照著做就行,至于想讓大王見識到他又快又好的辦事效率,只能以后再說了。
楊任還是很聰明的,同時知道分寸,也確實為他省了不少事情,要是禮臣還是商容的話,不知道要聒噪到什么時候。
而同乘一輦并不是子受提出來的,而是黃飛燕。
也不知道她發什么瘋,非要和子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