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一起下輦
- 重生人皇,功德拉滿打造不敗殷商
- 溫暖晴空
- 2012字
- 2024-12-21 23:00:00
或許西方正在使人授意于袁福通,不斷給予新的計劃和策略,沒有人在背后支招,袁福通哪敢反叛?
沒有人在背后支持,面對太師的遠征大軍,哪敢應戰?
沒有新的辦法和策略,又怎么能持續反抗,一直肆虐下去?
看來,太師的這次遠征要艱難許多。
故袁福通難收也難平。
為此要改變北海戰事帶來的負面影響。
單憑印象,太師可能小瞧了袁福通,于欲為勝,故不得勝。
子受曾點破勝與不勝二者的關系,使之能重視起來。
太師大怒于有陰謀、算計者存在,單一個袁福通還是看不起的。
遂視其為邊寇。
以太師的高傲,亦難改脾氣,為維護王威、王權,對此等叛侯只會窮追猛打,而不會步步深思熟慮。
而袁福通也會變得極為小心謹慎,不會與太師的遠征大軍正面相對,只會竭力保存自身實力。
如此一來,太師有力無處使,這樣只會吃虧。
此外,袁福通也不會過度損耗,從而導致自己大敗虧輸的情況出現。
他也怕大敗或者虧輸太多,從而召怨于隨他一同反叛的一眾諸侯。
袁福通要的不是戰場上與太師爭鋒,而是盡量拖住大商。
七十二路諸侯能與其同伍,擔負起叛亂的罪名,肯定不是坐在家里,袁福通這個好鄰居上門就將他們說服了。
肯定有人聯絡他們。
而這個聯絡者是誰,不言而喻。
又出錢又出力,還得出人,挑出些好東西,袁福通才能堅持下去。
而太師早已發誓,早晚會將這些叛侯用檻車押回朝歌,包括那些公、侯、子、伯、男爵等等。
子受打算步行前往軍營,要求王后及黃妃、楊妃三位娘娘下輦,
三位娘娘還如同小女孩兒一般,王后一聽面露喜色。
當子受說出可以下輦,最為期待的莫過于黃飛燕,她還伸望其頸,向車外看去,看來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王后還有些猶豫,但聽到大王瑯然的聲音,最終還是起身。
能隨大王一同到軍前,這王后想都沒想過,包括黃妃黃飛燕,楊妃楊婉也是一樣。
全軍詣力(竭心盡力)為國,作為王后她當然要去看看,雖然禮數不允許。
但大王在這里,就算是不允許,也是可以的。
此次出征平叛,全軍以達十萬數,可以想象是何等壯觀!
到者方可見,而子受牽著王后的手,引她下輦,群臣看著其動作,感覺這哪是大王和王后?看著更像是一對兒相親相愛的普通人家的夫婦一般。
而子受和王后姜應縭確實極易給人這樣的錯覺。
軍隊后續還要饋運(運輸)糧餉。
自北海叛亂起,至被平定,從邊境一直延伸到腹地,江山社稷也因此受到影響。
兵者貴先,到達目的地或者指定地點后,便要屯駐,后勤肯定要跟上。
糧草、軍餉、兵馬到畢,便可出擊,不必再同叛軍僵持等候。
于是將在邊,有時會受制于吏者,因為是他們保證后勤。
其中若有人縱恣為害,無論將領,還是士兵都不好受,包括太師也是一樣。
被扼制的話,其毒甚至比前線的損害還要大,所以子受尤為提醒。
自北海叛亂以來,子受頭一次說要修“君臣之好”,一邊要廢祭,一邊還要修祭壇。
要想大商不見太多烽火,除了搞定內外,還得搞定這幫大臣。
人族要想繁盛,民眾要想安樂,就是不蔽于朝,不蔽于野。
他不會把群臣當牛馬用,群臣也別想把別人當牛馬用!
以及撓亂朝政等,所以子受有言在先,先把話說在前面。
朝堂若有人構亂,與之為難的話,軍人相繼犧牲,邊民亡死受難,始終置國家人民于不顧的話,朝堂之上多不蕩然且肆意,他會凈盡一切。
今若不為之所動,往后必有所變!
恬不知恥者,有詔不遵者,生平未有以廉稱之,不為之忠,更談不上正直,在朝無尊王之志,更無成法以治國。
所以子受并不對他們抱太多的期望。
兩位娘娘同王后一起下輦。
子受雖為人皇,是大商的王,但沒有太多架子,對兩位娘娘和王后一樣溫潤。
而三位娘娘也沈溺于大王的溫柔之中,而忽略了群臣的目光。
這在群臣看來有些過于放恣了。
然而這也并非出自群臣的平情(公正客觀看待)之論。
他們希望大王是千載猶可想望之君,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千載猶可想望之臣。
群臣心想,使(假使)在后世,不知道如何評價大王的種種行為,就是現今,他們也感覺分外無奈和無語。
而在東西二宮與王后看來,大王處處皆英斷!
反倒以為群臣不明,而這群“忠良”之臣,不僅子受不鳥他們,亦未獲得三位娘娘的認可。
遂同大王,仍前往軍隊駐地。
軍營中,軍隊已為出征做好準備,同時寄望于仙靈神祇,得到保佑,在遠離故鄉后,仍然能平安無恙。
士兵本身不由自主,且已經成為慣例。
崇尚仙神之力,欲以為援。
如果他們知道能以軍功封列侯,會怎么樣?
這些戰士曾隨子受征東夷,戰西羌,南征九苗,北討鬼方,跟隨太師,也從來不抱怨言,上報國下為民,而且大多率直。
雖然一個個都是俗人,但能征善戰,個個都是精兵強將!
其中不乏憂國閔時之輩。
“閔時之良吏,身死國亡,遺愛余烈,必及其后。”
那些忠誠于國家,憂慮時局的官吏,包括那些軍中將士,他們不乏一腔愛國之心!
身負安國安民的責任與使命,具有家國情懷,心懷本族,心系上下,積極進取,想要利國利民。
那些憂時慮國為民,忠誠于國家的將士,即使以身殉國,但他們遺留下來的品質及功績,必定會澤被后世,影響子孫后代!
所以忠勇之舉,不必為在戰場犧牲而傷感。
忠勇之士也不會為此感到悲哀!
不畏之艱難,更不懼困苦,不管到何時,都英勇無畏,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