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翰林風向 微暗之火
- 大明首輔從庶吉士開始
- 坐小孩那桌兒
- 2832字
- 2024-07-13 23:13:21
翰林院方面。
大學士徐階的學訓依然還在起著作用,盡管外界對夏言下臺過程中,徐階從頭到尾都沒有任何表示的做法略有微詞,但這股“邪風”每次吹到翰林院后,都會被穩穩的壓下去。
畢竟能夠在這里的考學或者上衙的,沒有一個是蠢人,都知道現在徐大學士的心情,也知道在翰林院中,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
夏言倒臺歸倒臺,徐階因為早早意識到了危險,選擇了作壁上觀,到頭來終歸受到的牽連不深。
再加上。
嚴嵩并沒有急著清算夏言留下的班底,和他自己近段時間以來,青詞寫得較以往都要賣力,質量更是能迎合上意,皇上的寵信不減反增。
不知這其中,是否有刻意提拔的原因,徐階的官位非但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升遷當了吏部左侍郎,兼掌翰林院事。
算是壓過張治一頭,正式的成為了翰林院的一把手。
在這一月有余的時間中,徐階有意去避見門客,又因為新科進士的觀政期馬上就要結束,吏部忙著分授官職的工作,所以翰林院方面關照得少了一些。
后來。
覺得這種工作方式不妥,決定上午就在翰林院中當值,下午去到吏部的值房辦公,若是實在沒有辦法在正常上值時間內解決的,再熬晚一點。
嚴嵩那一套吃苦給旁人看的法子他也會,稍有不同的是,前者是假裝吃苦,后者是真的在吃苦罷了,這種方式古今通用,都是能夠為自己贏下好名聲的。
今日,正值是天氣放晴。
先前連下了兩三天的雪,遇到冰冷的陽光,逐漸化作了雪水,這令得京城中的道路處處都是濕漉漉的一片,空氣也越發顯得寒冷刺骨。
吏部和都察院,正好相約在一起,就近段時間中,全國各地受到彈劾、審理導致缺席的官位,作一個詳細準確的統計。
這個時候的都察院,又因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博丁憂回家守孝,原本由他負責的那部分刑案、巡衛、執法等之類的職責,由兩個副都御史暫且代為處理。
吏部方面,這件事正好交給了徐階負責,而與他對接的是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忬。
正逢這時候,關于彈劾百官、提督各道之事,一直都是右都御史王忬在負責,兩人在工作的時候,免不了說起與夏言相關的事情。
徐階也沒有刻意去避諱這個問題,只是對王忬說道:“袖手旁觀實非我之所愿,聽說王大人在夏閣老還在位時,曾經試過好言相勸,結果如何?
嚴嵩蟄伏多年,對這首輔之位,可謂是志在必得,僅以你我之力,又如何左右得了朝局?”
“看來如今的子升,已非是昔日王某認識的子升了。”王忬感慨一聲,他的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原本此事與我并無瓜葛,不過是看不慣奸佞當道,本著想要還朝野一個清明氣象,不曾想,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朝野清明?”徐階心中重復念叨了幾句,覺得這四個字并不現實。
他這段時間并非只在傷感和畏懼中渡過,有了在外為官多年的歷練,他還學會了從別人的失敗之中去總結經驗,避免讓自己犯錯。
夏言失敗的遭遇,在徐階看來,可以傷感一時,但不宜傷感太久,畢竟這也是一個學習的范本,可以幫助自己積攢斗爭的經驗、看清事實的真相。
因而。
徐階覺得王忬的這種想法更是幼稚的,朝野清明,終不過是一眾不懂政治的書生心中美好的夙愿罷了,將他掛在口頭上沒有什么意義,更加不會為他們即將面臨的政治斗爭提供任何的助力。
恰恰相反。
要想與嚴家父子這種毫無道義、原則的人進行斗爭,那便首先要拋開那些義正言辭的想法,變成一個人毫無原則的人,讓他找不到可以攻擊自己的方向。
在此過程中,讓敵人逐漸放松警惕,等待一招斃命的機會。
所以,徐階和王忬的這場對話,最終還是因為話不投機,導致沒有辦法往深處去聊,只能夠轉回到工作上……
同樣是在這些天時間里。
徐正卿也一直在留意,關于甘肅邊鎮戰事的歸檔塘報、邸報。這些邸報經過趙文華的手后,已經被清理干凈。
不過。
這種干凈也是相對而言的。
嚴世蕃、趙文華之流,畢竟沒有在邊鎮當過武官,不知道其中派系的盤根錯節,在這些局限性之下,徐正卿逐漸在眾多的邸報中,理清了整件事情的思路。
仇鸞作為嚴黨的第一個“盟友”,徐正卿趁著這段時間,翰林院中業務都已經非常熟悉,學習任務方面又還沒有什么新的安排,準備將這位“盟友”的材料準備好,以備日后撬動他倒臺的杠桿時能夠少花一些力氣。
原先的甘肅巡撫楊博聞,想來應該是仇鸞的底氣。
但恐怕他在書信送出之前,也不知道楊博聞被罷官之事,在理清楚這些消息之后,徐正卿的腦海中,又有了兩個設想。
第一,這件荒唐的事件,從頭到尾都是仇鸞安排的,楊博聞只是辦事的人,最終事情辦完了,所以被滅了口。
但這個設想中,有幾個疑點徐正卿想不通。
一是,仇鸞既然寫信給楊博聞,不是其他的小角色,那便說明,他要做的事情,需要巡撫這一等級的人,才好去做的。
楊博聞在離任之后,還踏上了返鄉之途,想來是沒有辦法將仇鸞的計劃繼續完成的。
二則,即便是楊博聞有能力完成,那他在自己不動身的情況下,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通過總兵蕭漢?
按照邸報和塘報上的雙重印證,蒙古韃子來勢突然,破城的速度很快,越過邊墻之后,搶掠的速度更快。
若是結合尋常騎兵行駛的速度、路程距離等信息來推算,幾乎就是不用花費尋找的時間,到達目的地之后,載上東西就走。
這種情況......大概率是涉及到了有人泄露了地圖,那出關泄密之人,又是什么人?
如果是蕭漢有什么動作,那為什么錦衣衛的邸報和官方的兩報之上,都沒有記載?難不成都吃了甘肅方面的銀子?
第二,則是膽子比仇鸞還要大的楊博聞設計了這一切。
畢竟他歸鄉之前,剛在甘州受了刑罰,還有罰銀,這種消息雖然若是讓曾銑傳給了皇上,恐怕是還要追加責罰的。
不過,這種判斷完全出自徐正卿的猜想,他自認為楊博聞的膽子還不至于這么大,發生的可能性自然也不會太大。
接下來。
根據楊博聞和蕭漢這兩個人物的關系,他們都是曾經在京當過官的人,怎么也會有些好友的,加上錦衣衛中,還有些耳目,想要打聽清楚他們的概況倒也不難,徐正卿便讓周進去摸了個大概。
在了解到,楊博聞在任甘肅巡撫之時,身邊還有一個管家、一個師爺之后,徐正卿不禁眼前一亮。
這兩個人既然是依附于楊博聞而生存的,那返鄉的途中,也應該跟他的家眷走在一起,而邸報中并無任何關于這兩人的消息。
這是一個好征兆,好似在茫茫黑暗之中,找到了一點微暗之火。
就是不知道頗有將才的曾銑,查案的能力究竟如何。
而且,在另一方面來考慮,雖然甘肅總兵蕭漢已經戰死,讓這事從表面上好像已經斷絕了線索,但這種情況,畢竟案件本身牽扯到的人很多,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風的,只要用些手段,從蕭漢在位時,親近的人查起,總能有些收獲。
想到這里,徐正卿還是沒有忍住,提筆沾墨,寫了一封書信,闡述處理這件事情的思路,和若能查明真相,該如何處理的書信,收好準備回家再讓人去王忬的府上送信。
邊境出現了這種事情,都察院也負有督查查清事實的責任,這些想法可以利用都察院,傳到曾銑的耳中。
而作為一個兩登無人問津的夏府大門的王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根據這段時間的了解,徐正卿對王忬的認知也有所加深,此人從初入觀察開始,就一直嫉惡如仇,敢在夏言最后的政治生涯中,走近夏言的身邊,可見膽量也非同一般。
徐正卿不能保證對方能否完全聽從書信上的建議,但起碼是一種嘗試,如果他真能夠收集到足夠的證據,還可以省去自己日后再去另找旁人彈劾仇鸞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