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心學武經 難以撫平
- 大明首輔從庶吉士開始
- 坐小孩那桌兒
- 2845字
- 2024-06-26 00:01:00
日漸東升,鶴年堂真正的坐館老先生,遲遲來到。
美婦已經將醫館中的一切打理整齊,慵懶的翹著腿躺在一張太師椅上看醫書。
她這般不顧儀態的穿著、動作,令得剛走進門的坐館老先生氣不打一處來: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讓你平日里注意品行,你這般習性,就連牙婆見了都要害怕,那個看得出來,你是接受過宮廷規矩教育的?日后還如何找得到夫家?”
其實在這個時期,女性的地位還算是有所好轉的,畢竟有了陽明心學對程朱理學的沖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種觀點已經有所淡化。
但對于老一輩的家長來說,談婚論嫁之事,拋開“向錢看”的觀點不談,更多的還是要看品行的。
似馬湘蘭這種,十多歲作為醫女被招納進宮,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因為宮女弒皇,被整批換出宮外,才落得這般田地的女醫官。
按道理來說,也還算得上在適婚的年紀,應該是十分受歡迎的。
卻偏偏不知為何,養成了這樣一副性子,要她嫁給那些腦滿腸肥的老爺做妾嘛,老爹還不肯,
可到了她這般年紀,幾乎又不可能再當正房,害得作為老爹的馬賀年也就只能干著急。
馬湘蘭似對這些早有了免疫力,沒聽到一般,起身穿好鞋子,整理了一下醫袍,這才說道:
“早間,一個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儒生,抓了一副風寒靈,存了一貫錢在這里,說是下次再來看診便從那一貫錢上扣,幫你記賬本上了。”
馬賀年大抵也還從沒聽過在醫館中存錢的,自顧自翻開賬本看了一眼:
“不知什么姓名,他下次過來如何能認得?”
“你老人家開醫館這么多年,可有見過在醫館存錢的?”
“哪個意思?”
“既然沒有,下次過來自認存了錢的,不就是他了么?”馬湘蘭白眼提醒。
還沒等馬賀年覺得有道理,又見女兒不急不躁的,走到柜臺前,拿起早已用麻繩縛好的幾包藥,看樣子似要出門去。
“你又去哪里?”
“幫你去嚴閣老府上送藥。”馬湘蘭拎起藥包,頭也不回的揮了揮手。
“去結識那獨眼龍你倒是殷勤。”馬賀年氣得直跳腳,甚至還有些口不擇言。
馬湘蘭卻不管這些。
深宮十余載,幾乎與外面斷絕所有的聯系,宮墻之隔,四眼相望,外人欲進,里者欲出,終是四眼茫茫。
十多歲的年紀,最美好的年華中,邪惡的臉面、惡語傷人的事件,她見過太多太多。
曾經,誰還不是個勤學女紅、女傳,望著終有一日相夫教子、兒孫繞膝的天真女娘兒?
這一切終成了泡影,無爭無斗,無欲無求,還是被踢出宮墻之外,現在的她,“巴結”嚴世蕃自有一番自己的想法。
嚴府多養女侍、嚴父年近古稀、嚴子癖好頗多,總之多用藥材,這生意給別家醫館是生意,給他們鶴年堂也是生意。
還不如獨攬一家。
反正他嚴世蕃對自己這種年歲已足的女子興趣寥寥,只把她當作醫官,白花花的賞銀不要白不要,送上門來的生意沒理由拒之門外。
也是因為這些銀子,她的兄嫂才得以在皇城以東,開了一間鶴年堂的分號。
......
回家后。
煎服過藥水之后,徐正卿自往床上躺下去,想要睡個回籠覺。
怎奈睡眠質量并不好,迷迷糊糊的,還做了個噩夢,不知過了多久,緩緩醒來,才發現出了一身的汗。
“身上的諸多癥狀,似乎都減輕了不少。”
徐正卿先是握了握拳頭,然后伸手往兩邊肩部后拍打幾下,站起來詳細感受一番。
縱是提前有所準備,他這次還是著了嚴世蕃的道,忙活一個晚上,最終啥也沒撈著不說,還竟還在醫館出了丑。
為什么自己就喝了一點就藥效長存,他們兩個半老不老的家伙,就要正常的多?
難不成這玩意還被他們吃出耐藥性了?
其實在當法醫那些年,對于無論男女身體各個結構,他都了解得非常透徹。
按道理來說,他是不應該被那“衣袍藏物”干擾的,可畢竟他現在這個身體,正處在二十歲出頭這個氣血方剛的階段。
很多東西純屬是生理上的反應,導致激素分泌紊亂,最后反作用在思想上,難以受到個人自主意識的控制。
醒來后,在房間中坐了一陣,喝了幾杯水,本想借著看書,驅散這些念頭。
找出武經、心學等諸多書籍,坐在書桌前、躺在床上、一邊走一邊看,換著各種的姿勢,思緒卻就好似一匹脫韁的野驢,根本難以控制。
弄得他到了現在,還頻頻想起一些十分不友好的畫面。
加上屋內的空氣還有些悶,整個人竟是越看越覺得煩躁。
沒過多大一會兒,只好放下書籍,走出到院子中,用體力活動強行驅散心頭的陰霾......
漸漸的,思緒被收了回來,重新思考那晚突然生出的改造院子的念頭。
在沒有電燈的情況下,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院子變得更亮堂?
這時代用以照明的工具,不過火把、油燈、蠟燭......
“倒是有一個方法,可以試一下。”
徐正卿忽然想起以前偶爾看過的一篇報道。
是利用小孔成像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就是一切都還是停留在理論上的,真實的效果沒有見過。
不過,徐正卿也不去較這個真,索性就去把東西買回來實踐一下。
當即將設想結合自家的院子,大概丈量了一些尺寸,設計出一套方案。
明中期開始,正陽門、崇文門一帶,商業化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經漕運北上入京的貨物、米酒等供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得到物品,多由這個兩門經課稅后進入京城。
徐正卿出門往這邊來,主要為了找一塊面積足夠大的鏡子。
但這種大面積的鏡子,市面上應該不會有,只好改成找販賣鏡子的商販或制鏡的工匠。
“南絲,南絲,松江出產上好的南絲!”叫喝的商販聲音很有節奏,大抵是從事這種行當已經有些年歲了。
徐正卿逛了一陣,所看到的,多是買些胭脂、絲綢緞布、酒水吃食的行當較多,只好停下來問人。
正好見到一家對門專營杭州綢緞的藥材鋪子,門口貼著一副:“往對門買一匹天青緞,入敝舍嘗六味地黃丸”對聯,看著好奇,想到藥材鋪子一般都是經營已久的老字號,間中掌柜應該對市集比較了解,便往里走進去。
“要買些什么,公子。”掌柜見了徐正卿走過來,趕緊殷勤問道。
“商家可知道,哪里有鏡子賣?”徐正卿問道,心中還想著幫襯他買些好什么,好打探消息。
“方才來京的外地人吧,”那掌柜非常熱情,還帶著一股京腔,出到門口為他指路,“你往東頭一直走,到了第三個胡同就轉進去,就能看到幾家雜貨鋪子了,那處就有鏡子賣。”
“謝過掌柜。”
徐正卿大概打量了一下路況,又向他問了城中有沒有制作鏡子的工匠,后者都很熱心的為他一一解答,最后也沒有說任何要他買東西話。
出門在外,在沒有任何利益關系的情況下,能得到陌生人的幫助,終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看得出來,在這個時候的京民,還是非常有氣量的。
徐正卿最后也讓他包一些羅漢果、菊花,等他返程再過來拿。
先行去了雜貨鋪詢問,果然沒能找到合適的鏡子,再來找到制鏡的工匠,當代的制鏡技術,遠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但徐正卿還是畫出了概圖,讓他們造一面凹面的鏡子,另外再造一丈有余見方的鏡子,無需太過講究用材,追求最好的反光效果。
出來走了一圈,辦了些事情,又出了一身汗,徐正卿返程途中感覺身子已經舒服很多,腦子中那些亂糟糟的想法也一掃而清。
思緒也重回正軌,思考了一遍這些天發生的事情,漸漸覺得與虎謀皮還是不能想得太過簡單,日后再發生這種事情,應該多留一手準備。
好色這個名頭,雖然來得簡單,也合乎常理,可你讓一個思想正常的人,隔三差五就去與青樓與女子行魚水之歡,還灌你喝藥,是個人都受不了。
逐漸的,又想到嚴嵩,所以說嚴嵩此人能成大事,人家三天兩頭就給嘉靖試藥,還能夠活到八十幾歲,確是神人。
“是時候給自己也找個管家了。”徐正卿暗自尋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