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告一段落 上京入學
- 大明首輔從庶吉士開始
- 坐小孩那桌兒
- 2201字
- 2024-06-18 00:08:27
幾天時間,過得很快。
徐正卿也抓住了最后在家這幾天的時間,將活性炭試驗成功后,再把這種技術托盤而出。
在家時,能夠親眼看見二嫂王氏的操作過程,不妥的地方也可以隨時提出改進,這更有利于她對技術的掌握。
整體下來,王氏也沒有讓徐正卿失望,她的學習能力還算是比較強的,而且非常善于提問,對于原理的解釋,也能夠有較好的理解,整體上來說,是化學老師喜歡的那一類學生。
徐正卿決定離鄉的前一天下午,徐家宅院準備做一個送別宴。
王氏早早便收了攤回來,鄰里中的婦女也來了幾個幫廚的。他們家中原來收到的家禽,前些日子已經轉運了過來,這次也正好宰少一些,省得養在家里浪費糧食。
幾個婦人聚在一起,幾張小嘴一張,便是整個壽光縣哪對夫妻一個月行幾次房事,都要被探討出來。
這其中又有難以避免的問題:徐家三郎的本事真大~
大不大王氏自然要比都她們更加清楚,而且她的性子一向較直,夸贊自然就不會吝嗇。
聊多了,不禁又讓王氏想起,徐正卿對她說過好些話,有她能夠聽得懂的,也有她聽不懂的,這些話王氏多數會去詳細的琢磨。
現在又一次想起,徐正卿問她的話:嫂嫂去過最遠的地方可就是京城?
王氏應了聲是。
徐正卿又跟他們解釋說:這種糖料,日后不僅可以售往京城,還可以售往更遠的海外,這個世界整體上可以說是一個海洋組成的球體,明王朝所在的是一塊廣袤的大陸,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島嶼,乘船沿著海岸線可以環行,不僅可以去到其他國家,最終還可以回到原點......
王氏很是奇怪,這種東西,她以前就連聽都沒有聽過,徐正卿卻說得跟親身經歷過一樣。她終究又還是個充滿好奇心和冒險精神的人。
其實,經過這段時間的潛移默化,在她心中,徐正卿早已從那個文弱書生的模樣,轉變為了一個家中的頂梁柱。只是這種微妙的變化,徐正卿沒有發現,王氏自己也沒有發現。
眼下的她,對徐正卿還是非常感激的,雖然開鋪子也是一種非常辛苦的工作,但終究讓她能夠參與到賺錢的行當來了,而且收入還頗為可觀,不用再和丈夫一起,去鼓搗那些田地。
而且在徐正卿的那個什么項目發展計劃書中,這一切還能繼續改變的,王氏心中也因此對未來產生了期許。
人嘛,只要還能看得見前途和希望,再辛苦的拼搏都是能夠承受得住的。
離鄉上京入學在即,徐正卿傍晚時分,坐在二層閣樓,抬頭望遠方落霞與孤鶩齊飛,心中莫名有些感慨。
低頭看遠近屋舍,熱鬧街道,人聲鼎沸,市井百態,他坐在閣樓中,呼吸十分平穩,有一種心神非常穩定的感覺。
不知不覺中,一個多月的生活下來,他已經對這里感覺非常親切。
想到,今趟入上京入學,若能在官場上立足,再此返鄉,已不知是何年何月。這一瞬間,他似乎能夠明白,為何古人在故友離別時,能寫出那樣情感豐滿的詩篇。
當真是多情自古傷離別。
飯宴沒有做得特別大,只是邀請了鄰里幾家的人,歡慶的時間持續到了入夜時分。
這一晚,徐正卿睡得很早。
翌日一早起來。
兄嫂和老爹送到了彌河邊的渡口,這才止步。上京的路線,還是選擇走水路,西出入大運河,再北上。
包袱、錢袋等物什,多是二嫂王氏幫他準備的,臨別前,也停不下口中的叮囑,老爹也教導他如何做人,唯有二哥是發自內心的歡笑。
徐正卿其實能夠感受到,每次離家之前,家人的那種不舍與開心的糾結情緒,一邊是為他能有一個美好的前程高興,一邊是為他的生活擔心,但這種高興的情緒是能夠在人的自我內心斗爭中壓過負面情緒的,所以即便擔心,也不會挽留。
徐正卿出壽光城東門,上渡船后,朝家人揮手道了聲“都回去吧”,便沒有再糾結。
出行的船舶是他前天就約好的,船家招呼他在船上坐穩后,便放下帆布,借著海上吹來的東風,自往西邊駛去。
船家是個四十歲左右的大漢,名叫羅老三,皮膚大抵因為常年行船的原因,曬得黢黑黢黑的,相貌也有些拉低明朝民眾的平均水平,勝在人非常好相處,徐正卿沒有刻意透露自己進士的身份,閑得無聊,一路下來,倒也算得上是相談甚歡。
到了益都界內,還接了一個人,但此人膽子就要小得多,上船后,謹言慎行,不怎么愿意說話,緊緊抱著自己的包裹,生怕被人搶了去。
徐正卿問他話,也有一句,沒一句的,最后只能作罷。
他這般警惕,倒也不難理解,平靜的河流中,隨著河面收窄,看起來雖然十分平靜,甚至這片肥沃的平原,還給人一種凋敝冷清的感覺。
但事實上,雖然嘉靖一朝,經過前期二十年左右的勵精圖治,明朝的統治已經回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但這個高也分地區和人群,賊匪這些東西該有還是會有的。
畢竟朝廷賦稅沉重,嘉靖還好大興土木,導致很多人成為運送木材的奴仆,還有很多地方,深受宗藩之害,致流民四起。
這些失去了生存資本的人,往往就會聚集成為強盜、山匪,或是貽害一方,或是引起暴亂,動搖國家根基。
明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的形成,就有這一方面的原因,當然,先前提到的,并不合理的衛所制度,也是一方面,但更為復雜的一方面,還是官紳士三方面構成的利益集團,已經壓過皇權,足以決定一個皇帝的死活和王朝的命運。
徐正卿想到這些,又聯想到了另外一個人。
他算得上是一個歷史愛好者,同樣他也是一個崇尚創新和冒險的人,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改革、商鞅變法,還是到后來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萬歷新政,徐正卿都有所了解。
盡管這些人最后都沒有什么好的結果,但他還是敬佩這種敢為人先的人,正是有了這樣的人,人類的文明才會在發展中不斷的更迭,社會才能夠產生持續的進步。
即便這種高尚的目標,很可能并非他們真實的追求。
現在,徐正卿來到了這個世界,還獲得了一個如此完美的開局,要是讓他什么都不做,他自然難以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