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手工制糖 田政初想
- 大明首輔從庶吉士開始
- 坐小孩那桌兒
- 2344字
- 2024-06-17 13:00:00
小小的夜間插曲過去,并不耽擱徐正卿翌日返鄉。
益都距離壽光縣百余里的距離,行車一日足矣。
馬車出城后,約莫走了二十多里路,便進入了一條沿河畔而修的官道。
此河名為彌河,河面初時不顯寬大,往東走出一段路后,河面漸寬,四月份的天氣,一直都在下雨,河中水流也變得浩浩蕩蕩起來。
彌河是為壽光縣境內,甚至整個青州府境內的主要水系之一,偶爾能看到幾艘寬大的商船,在水面上行走。
大抵是從此處出海走私的?
徐正卿作了一個猜想,不過很快就搖了搖頭。
道上的馬車并不多,只是偶爾能夠看到,三三兩兩,或是穿著如乞丐馱著包裹的腳行商,或是背著大捆河柴的樵夫,多是見車躲避,事后矚目其離去。
透過車窗,看遠山迭翠,望前方沃野平川,稍稍整理了一下這段時間的行為。
回鄉這段時間,他做的事情確實有些多了,盡管一切都在合乎人情道理的軌道上運行,也有讓朝中人了解自己秉性的意思,但這里面更多的是徐正卿的私心和野心。
想想幾個月前,他們家中還是接近劃粥割齏的處境,這時候只看家財和家中那些官商富紳送來的天契,已經可以與富戶等同。
步子一下子邁得太大,也不見得是什么好事,終究是要等名聲積攢一段時間后,才好做事的。
回到家中后,徐正卿先將羅列好提綱的項目發展方案,在一個本子上,詳略得當的寫了下來。
他在出發去益都之前,在家中就有交代,這些天,二哥徐正保和王氏,已經在城中當鋪中當了一段時間的賬房學徒。
賬房的工作,里面還牽涉到繁雜的計算,還有對算盤、賬本的使用。
徐正卿一來也不怎么專業,知識結構不一樣,很多東西就難以講的到位,二來沒有那么多時間,只能尋找外力幫忙。
看在知縣沈開和徐正卿的面子上,店家倒也能夠傾囊相授。
寫完方案之后,徐正卿便著手去城中的鐵匠鋪,打了三口大鐵鍋,還找工匠造了幾個大木盆、定制幾個圓錐形去底切尖的器具,在去尖部位,按上一條打通竹節的削尖竹管,制成漏斗形狀。
在家中后院,讓二哥在后院中,另外用泥磚打造了一個能與大鐵鍋匹配的爐灶。
家里人見他這般操作,心中都有一個疑問:老三,這是要做什么?
徐正卿卻沒功夫理會這些。
他先把收購回來的甜菜去皮,洗干凈切成小塊,用石磨將研碎,產生的汁水先用木盤裝好,余下的殘渣撈出,用兩層紗布包裹,擠壓出里面的漿水。
不過在這一過程,徐正卿就遇到了問題,研磨出來的碎渣和汁水,經過氧化很快就變成了黑色。
黑色的汁水嘗起來,有點發澀,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硬著頭皮加入用砂石、木炭、棉布分層鋪放的簡易漏斗中,過濾出來的液體再加入大鐵鍋,燒火進行熬煮。
其實過濾器中最理想的應該是活性炭,這玩意土法制造制作沒有太大把握,活化爐這種東西,更是不可能存在。
耗費將近兩個時辰的時間,在熬制過程中加入適量的石灰水,最終他確實得到了濃稠的糖漿,整體依然呈暗紅色,用筷子挑了一點出來嘗了嘗味道,還有會帶點澀味。
將第一批糖料放到一邊,徐正卿打算換一種方法再制作一遍。
去皮洗干凈的甜菜,切成細條,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和干凈的井水一同加入到大鐵鍋中進行初步的熬煮。
待到甜菜條中的甜味被充分煮出后,用紗布進行過濾擠壓,擠出汁水后,回鍋進行二次的熬煮,并重復之前的那種制作方法,加以充分的的攪拌。
熬出的糖漿倒至木盤中,進行二次充分攪拌、塑型、晾干,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糖料外形、顏色上已經跟紅糖無甚差別,口感上澀味也有所減弱。
整體上可以已經達到可以售賣的水平。
“這種菜原來可以做糖?”一家人看到徐正卿做出的成品后,嘖嘖稱奇。
“那豈不是可以賺大錢了?”王氏嘗了一塊后,第一時間洞察到了商機。
“這個恐怕還不行。”
“為什么?”
“現在城中菜販子拿出來售賣的甜菜,都已經全部被我買回來了,就這些。”徐正卿指了指后院中的兩個籮筐。
“這個……”
“不過我們可以自己種,我所以讓你們去典當鋪學怎么當賬房,就是準備讓你們開一個制糖的工坊,到時候田地里種出來的甜菜,便可以自己制作成紅糖,開一間鋪子進行售賣。”
徐正卿講清楚目的后,便拿出先前撰寫好的發展方案,告知他們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事后還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作業”。
先讓王氏將剩下的甜菜制成紅糖,然后計算出目前家里的田地,種植糧食和種植甜菜的產量、價值以及兩種作物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
初步的問題暫時解決,起碼現在的制糖工坊,是能夠初步運營起來了,就暫且先這樣開著,剩下的方法上的優化,可以慢慢再研究。
關于活性炭的制作,徐正卿也在繼續進行研究,將制作出來的紅糖溶于水,若是經過活性炭能夠吸收其中的色素雜質,便有可能制作出技術超前的冰糖,這種糖料也會帶來更高的價值。
關于貨源上的問題。
徐正卿大概統計了一下,回鄉后那些鄉紳、商戶送的田產,加上自家原有的,二百余畝,官田和民田的比例,大概是一比七。
其實如果想要解決貨源不足的問題,徐正卿還想到一個法子,那就是將家中的土地承包出去,讓農民在土地上種植甜菜。
等到他們工坊的生產能力提升上來,必然可以收購更大批量的甜菜,見此有利可圖,定會有民丁河地主效仿。
但這又讓他想到了《大明王朝1566》中開頭改稻為桑的篇章,朝廷對于田地的使用是有強制性的,隨意改種可能產生種種混亂,賦稅的繳納也要使用糧米來結算,這種方式落實下來,變數怕是不小。
“還是先讓家中雇傭些人,在自家的田地上,進行種植,看看效果再算吧!”
完整的成本清算下來,一斤的甜菜產糖率雖遠達不到現代的百分之二十幾,按照他們現在的方法,也能制出一兩的紅糖,標價一斤三十文,除去柴火的成本,不計手工,能凈利潤有二十五文錢左右,非常可觀。
經過前期壘財,到市場穩定后,進行大規模生產,價格方面還可以壓得更低。
而且甜菜的畝產量很高,所能帶來的經濟價值自然遠非低產的糧食可以比擬的。
關于種植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復合肥料的制作,徐正卿也能夠去嘗試,但他相信當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足以解決這些問題。
最后就剩下“庶民化”和“商品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