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走穩人生第一步
- 景致
- 7400字
- 2024-06-07 14:33:28
養育孩子,躲過這些坑
20多年來,我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入園,又親手送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畢業。我看到自己當年教的小朋友們,現如今一個個走進社會,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成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可是不知道從何時起,大家都在抱怨“養孩子難”“養孩子貴”“養孩子壓力太大了”。
在心疼這些年輕父母的同時,我在思考:到底發生了什么,讓年輕的父母產生談孩子色變的感受?這才是學齡前啊,還沒有開始正式的學業考核,父母們就開始焦慮了。陪孩子走穩人生第一步,有這么難嗎?
但是當我以媽媽的身份,陪兒子上完四年幼兒園,并在平臺上帶領上萬個父母學習科學育兒后,我才發現:原來,家長們為了教好孩子,竟然這么卷,這么累!即使是孩子們,放學之后,也比在幼兒園里更累!!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家長們是因為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規律、年齡特點、性格差異,所以盲目從眾,參與內卷,掉進了育兒的陷阱,自己卻渾然不知。
育兒中常見的四大陷阱
第一個陷阱: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這是很多家長焦慮的根源。
看看自己周圍吧,很多家長相信甚至信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以為孩子學得早,學得多,就能先人一步,捷足先登,未來成為“小學霸”。
醒醒吧家長們,這是養育孩子,不是在趕路。
我從教這么多年,沒見過家長帶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看到更多的,是家長花了一堆冤枉錢、走了許多冤枉路,和孩子一起累倒在起跑線上。
比如說,很多家長想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以后寫作業干凈整潔。出發點沒錯,但是看看家長們都做了什么?
孩子才三四歲,就讓他們握著細細的鉛筆,在很小的田字格里開始練字了。因為家長們覺得,學得早,練得多,就能寫好,熟能生巧嘛,這樣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了。
實際上,這是違反成長規律的,是揠苗助長的行為。孩子那么小,手部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全,手眼的協調性、肌肉的控制都達不到書寫的要求,而且很多孩子握筆姿勢都是錯誤的。他寫得慢,寫不好,是很正常的。但在受到批評時,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很“笨”。慢慢地,孩子會討厭寫字,害怕寫字!
個別家長會說:寫不好是練得少,多寫寫就好了。這也許沒錯,古人顏真卿五歲開始練字,王羲之三歲半開始練字,歐陽詢四歲開始練字。但是,古人開始學習書法寫的是“大字”,沒錯,是毛筆字!大大的格子!而現在孩子們寫的是什么?是田字格里的“小字”。兩者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很多家長把“寫不好,再寫”掛在嘴邊,相當于把書寫和懲罰畫上了等號。你想這么小的孩子,會對寫字有興趣嗎?
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和孩子的年齡特點不符合,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只給孩子傳達了一個信息:你不行,你不會,寫字太難了。這樣就給孩子制造了一個困難,并且和這個困難一起,把孩子打倒了。
孩子的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要比誰起跑更快,而是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奔跑。明白了奔跑的意義,才能有持久的動力,堅持跑到終點。換言之:我為什么要學習?學習到底給我帶來了哪些快樂的體驗?明白這些,孩子才會有自驅力,而不總是依靠外力的催促。
0~6歲,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保護好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觀察、培養孩子的興趣,支持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因為隔壁家孩子、班里的其他人都在內卷,就帶著孩子奮不顧身,一起卷入其中。
如果真的可以“贏在起跑線上”,那么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的認知和科學的教養方式。
第二個陷阱:花大價錢上早教班
這是家長覺得養孩子“貴”的第一站。
幾乎每一個家長都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這本身是沒問題的。只是有些家長把錢花錯了地方,一旦投入進去,看不到成果就會焦慮。比如: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報了早教班,也想給自己的孩子報一個;看到人家孩子英語說得很棒,就趕緊報班讓自己的孩子學起來。
你報線上早教,我就報線下的;你報中文的早教,我就報英文的早教,報全外教的早教。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元一節的全外教早教課,家長們爭著報。都想著一分價錢一分貨,那么多錢花出去了,自己的孩子應該成績不錯,應該比別的孩子聰明。
可是,家長們,醒醒吧!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要經過輸入、內化、輸出三個階段。如果你家沒有英語的語言環境,光靠早教課,很難讓孩子學好英語。你可以想想:一星期只有1個小時的外教課,剩下的6天23個小時里,孩子有機會用英語交流嗎?沒有語言環境,他怎么記得住?
反過來說,你家有英語環境,不用上早教中心,孩子在生活中通過“用”英語,就能把英語學好,為什么還要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上這每節1000多元的早教課呢?用這些錢帶著孩子行萬里路,見識更大的世界,這不好嗎?
早教是這樣,各種興趣班和知識啟蒙班也是一樣的。
想要提升孩子的能力,不一定要去早教班。
但凡家長掌握一些孩子的敏感期知識,就知道:0~6歲,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是在保護好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在生活里開發他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回想一下你孩子上的早教課,是不是也都是圍繞這些進行的?所以,父母完全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一些早教課程的活動方案,然后在生活里給孩子優質的五感刺激,這樣就能為孩子以后的學習生活打好大腦發育的硬件基礎。還有些家長會問怎么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當然也不是在早教中心,而是在小區的綠地、社區的公園等孩子真實的生活環境里。
在很多人看來神秘的早教其實就是薄薄的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你就會發現,好的早教不是在早教中心里,而是在日常的生活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教孩子,真的沒你以為的那么燒錢。
第三個陷阱:給0~6歲的孩子講道理
這是很多家長壞情緒的來源。
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父母們在職場、生活中的安全感越來越低,感覺自己的人生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這給年輕的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是恐慌。
由此,父母們對孩子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擔心。
于是,很多家長固執地想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設計來成長,不犯錯,不踩坑,不走彎路。孩子但凡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家長就要和孩子講各種道理。
對此,我想對家長們說,你發現了嗎?你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孩子卻往往不為所動,甚至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你不需要給孩子說教,而要讓他們去經歷、去體驗。在這之后,他們自己就會總結,并且把這些經驗牢牢記在心上。
舉個例子,你常常提醒孩子走路要看腳下,他總是記不住。但是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下次他就知道:哦,我得看路,否則摔倒了會疼的。
還有,我們告訴孩子,打火機很危險,不要隨便動。他們的耳朵根本聽不進去道理,聽不到“不要”,只聽得到“打火機,打火機”!他們反而會在家長不在的時候自己去嘗試打火機是不是真的危險。
隔壁鄰居家的小丸子五歲了,是個可愛的小姑娘。放學回來,爸爸讓她把院子里的樹葉撿撿,小丸子說:“那是大人的工作,我不做。”我說:“小丸子,你信不信這些樹葉可以點著?來,咱倆把它們收集到一起,點個火,就像點篝火一樣。”小丸子一聽,說“好呀好呀”,就跟我一起撿樹葉。
把樹葉堆成一堆后,我用打火機點燃樹葉,小丸子很認真地觀察我的動作。我說:“小丸子,你來試試看!”她說:“不,只有大人才能用打火機,我現在才上中班。”她為什么會是這個反應?是因為我拿著她的手,從打火機的火苗上空快速地掃了一下,她發現了:燙!她就知道,打火機危險,自己得離它遠一些。
對于學齡前的孩子,父母們一定要記住:聽了,他會忘記;看了,他會記住;做了,他能理解。同樣地,道理不是講出來的,與其喋喋不休,讓自己抓狂,不如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大膽地去嘗試、去體驗,他們自然會總結經驗,知道以后該怎么做。
記住,不要擔心孩子不聽你的話,而要擔心他們總是看著你,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給他們做示范。管好自己,比你時時刻刻想管好孩子,是不是會讓你輕松很多?
第四個陷阱:學了很多育兒方法,還是教不好孩子
這是很多家長努力無果后,產生挫敗感的來源。
年青一代的父母已經很清醒地認識到:父母只有孩子的出生證,沒有父母上崗的資格證。所以,大家都在積極地學習各種育兒方法。買書,買課,聽專家的直播……一頓操作下來,卻突然發現,為什么在別人身上管用的方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壓根兒一點都沒用呢?
其實,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方法沒有問題,只是針對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用同一種方法,效果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是“因材施教”的現實寫照。
舉例來說,老虎型的孩子,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父母一個勁地跟他講道理,他不僅不聽,還有超父母百倍的精神和父母爭對錯,讓父母很頭疼。這時,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性格特征來引導他。比如,孩子不愛吃水果,爸爸媽媽可以端一盤水果上桌,和孩子搶著吃,看到父母的舉動,孩子會馬上動手搶著吃,因為他不愿意輸!
可是這個方法用到其他類型的孩子身上,就未必有效了。
考拉型的孩子會溫暖地跟父母說:“慢慢吃,都給你們。”
貓頭鷹型的孩子會想:“你們是真餓了吧。”然后坐在那里看著父母吃。
至于孔雀型的孩子,熱心腸,看熱鬧不嫌事大,會一邊鼓掌一邊喊:“加油,媽媽加油!”
所以,永遠不要期待用同一個話術、同一種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孩子,會百分之百有效。最好的方式是認清自己孩子的性格特質,用適合他的方式去溝通。
為什么?就像養植物一樣,我們都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分和土壤。但是,不同的植物所需的生長條件是不同的。荷花需要養在水中,把多肉放進水中它的根就會爛。別人家的月季開出了美麗的花,你家養的植物為什么一直都不開花呢?也許它是松柏!它們都是可造之才,但養育方式有所不同。
教好孩子的基礎,是了解他,找到適合他的溝通方式。
那么如何走出育兒焦慮,避免踩坑呢?了解并掌握以下幾點,家長們的育兒就會輕松很多。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
蒙臺梭利的育兒理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0~6歲的孩子,有一種獨特的心智狀態,可以毫不費力地從環境中吸取信息,而且有創造性的本質。我們稱之為吸收性心智。它不是孩子自主努力的結果,而是在潛意識層面進行的。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各位父母想一想,你們學英語,從一句話不會說,到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了多久才做到?3年?5年?還是直到現在都還做不到?
小朋友在0~1歲時,沒有老師教時態、語法,也沒有上學習班,他就可以從出生時什么都不懂,自己學會叫“媽媽”,要奶喝,你說他們是不是天生的學習者?
孩子天生有很好的專注力
有家長焦慮地跟我說,孩子1歲7個月了,專注力不好,根本坐不住,怕以后影響學習成績。我說:“家長,你覺得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嗎?是你不了解孩子。他們天生的專注力是非常棒的。1歲7個月的孩子也可以專注地‘學習’,只是學習的不是你說的書本里的知識。他們有自己的需求。”
經常有人說,“寶貝靜悄悄,一定在作妖”。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你家孩子本來天天爬上爬下,特別活潑好動,突然有一天,他安靜了20分鐘,一點動靜都沒有,你到處去找他,打開房門一看,他把口紅抹了一臉,粉底液涂得滿桌子都是……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這是在調皮搗蛋,發火是不可避免了。但是,家長,在你發火的同時,不妨思考一下:不到3歲的孩子,能在20分鐘里安安靜靜地“化妝”,怎么能說他沒有專注力呢?
我看到的更多是孩子在用行為告訴你:媽媽(爸爸),我需要一面涂鴉墻,我現在可以很安靜地涂上20分鐘。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專注力差,就給孩子買很多練習專注力的書和習題。練完之后沒有效果,家長們又覺得很奇怪:我買了書和習題,也陪你練了,你怎么還是坐不住呢?
其實,這是因為家長根本不了解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學習特點。孩子天生就有專注力,但是你給的操作材料,他們不感興趣,所以“坐不住”。換個角度想一想,你一定能意識到:看螞蟻搬家,孩子可以一個人待一早上;到沙池里面玩沙子,孩子能玩到忘記上廁所;給孩子一團面粉,他可以安靜地揉好久……做這些事情,孩子為什么就坐得住呢?因為他們喜歡,他們有興趣,他們有內在的需求,所以愿意主動探索,自然而然就專注起來。
歸根結底,孩子專注力不足,是家長看待問題的角度有偏差,反而讓孩子背了鍋。如果父母懂得這些,對專注力問題就不再頭疼了。你會發現,原來你家的孩子專注力真是一級棒!
孩子天生有很好的記憶力
有家長說,孩子記不住英文單詞,背不下來古詩,是不是說明他的記憶力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有多少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能記住幾十種車標,就能滔滔不絕地給你講各種恐龍的名稱和習性,就能告訴你十幾個奧特曼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必殺技?在我們眼中,奧特曼不都是穿著緊身衣,一對大眼睛嗎?可孩子能記住他們之間細微的差別,你還能說他們的記憶力差嗎?
孩子記不住英文單詞和古詩,不是因為他們記憶力差,而是因為他們對此沒有興趣,或者還沒掌握學習方法。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對單詞和古詩產生興趣。比如說,把古詩當成故事來講,讓孩子先被故事吸引,再逐漸對古詩產生興趣。
讓孩子在體驗中習得知識
我一直說,給0~6歲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要讓他自己去體驗,在體驗中習得知識。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個特點:聽了,他會忘記;看了,他會記住;做了,他能理解。這一點我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們的學習,不是接受知識的傳遞,而是自己建構知識。
他們的大腦里,就像有大大的照相機和海綿,不斷地拍照記錄下自己看到的世界,吸收生活里體驗過的內容,并將這些逐漸變為他們自己的認知。
如果你想讓孩子坐在那里,把知識點一個個講給他聽,讓他死記硬背,那你十有八九會失望。
以前,村里胡子最白、年齡最長的人,往往最有學問。因為他活得最久,積累得最久,當然懂得最多,最有優勢。可是,科技發展到今天,只要按一下回車鍵,一秒鐘內就能獲取你需要的無窮無盡的知識。孩子還需要“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嗎?不需要,他們需要的是體驗。
以一朵花為例。給孩子講花的樣子,他會忘記;給他看花的圖片,他能記住。如果你帶孩子到公園里、山野中去感受一下這朵花:看看它艷麗的顏色,摸摸它柔軟的花瓣,聞聞它淡雅的花香,然后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感受,那么,花,就已經種在孩子的心中,被孩子牢牢地記住了。每次談論到“花”的時候,孩子都會有豐富的語言來表述自己體驗到的內容。
這就是6歲前孩子學習的真諦。不是在課堂上,不是在卡片上,而是到生活中去體驗。孩子6歲前的體驗越豐富,未來學習的基礎越扎實。
好玩、有用、我可以
你有沒有這種體驗:有些食物無論別人怎么甘之如飴,你都打死不想吃,比如苦瓜。
其實,苦瓜是非常好的一道食材,為什么很多人不喜歡?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吃苦瓜時有不好的體驗,才會在以后見了苦瓜就避而遠之。
同樣,任何一個興趣愛好,或者知識的學習,技能的習得,如果想讓孩子產生興趣,愿意主動學,并且能堅持下去,就要讓他第一次接觸這件事時有好的體驗。
簡單地說就三個關鍵點:學得有趣,學完有用,整個過程中感覺我可以!
舉個例子:家長花幾千塊錢給孩子報識字班,花幾百塊錢買APP或者教材,教孩子認字。很多孩子不感興趣,也容易半途而廢。為什么?因為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要學識字,他們會認為是為了讓媽媽(爸爸)高興。
知道了三個關鍵點的原理,再來看識字這個過程,就會輕松有趣了。
父母在孩子進入符號敏感期(孩子三四歲時,開始對生活里的各種符號、標志、數字、文字感興趣,自發地想去指認)時,即便他只認識《大衛不可以》中的“大”字,你也趕緊表揚一下:
“寶貝都認識‘大’字了,是個有學問的孩子。來,寶貝,咱倆出去玩找‘大’字的游戲吧!你每找出一個大字,媽媽(爸爸)就給你1張貼紙。來,咱商量一下,10張貼紙,可以換一個小玩具。如果你攢夠50張貼紙再兌換,可以換1張心愿卡,媽媽(爸爸)滿足你一個愿望。”
這樣識字,就從坐在書桌前枯燥地反復指認,變成了每天去幼兒園路上的親子游戲。
孩子會在路上努力地找“大”字,無論是廣告上、牌匾上,還是路標上。走到幼兒園門口的時候,他真的找到了5個“大”字,贏得了5張貼紙。
下午接孩子回家的路上,你問他:“想不想再贏5張貼紙?只要你再找出5個‘大’字,就可以再贏得5張貼紙。”
一路上,你還可以與孩子互動,比如:用“大”組詞,大家、大水、大火、大卡車等。孩子每組一個詞,就給他1張貼紙。就這樣,你們一邊走一邊組詞,組完詞,還可以讓孩子說一句話用上這個詞,比如:路上有一輛紅色的大卡車。沒錯,這個過程就是在引導孩子造句。
這樣,是不是“有趣”地學習了識字?等孩子有了200多個常用字的識字量,我們就要讓孩子覺得識字是“有用的”。這時候,貼紙就退出歷史舞臺了。我們不需要用物質獎勵了,而是要去書店。
“寶貝,這是兒童閱讀區,你喜歡車,就去看與車有關的書;喜歡恐龍,就看寫恐龍的書。我買杯咖啡,坐在這里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知識,你就悄悄過來找我,我來幫你。”
看書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靠自己已經認得的那些字,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讀完書之后,你可以告訴他:“今天讀的所有書里,你選一本最喜歡的,媽媽(爸爸)給你買。表揚你認真學習,認真看書的態度。如果你下一周能把這本書講下來,咱們到時再買一本新書。”
孩子立刻感覺,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書,這太棒了!到家之后,孩子會非常認真地讀書,不認識的字,找父母問,不懂的汽車知識,找父母學。很快,他就把這本書吃透了。
這時候,家長要趕緊給老師打電話,告訴老師,自己家孩子拿著這本書在家講了一個星期,能把這本書講下來了,問老師明天能不能讓孩子把書帶到幼兒園,給小朋友講一講。給大家講的時候,孩子內心滿滿的自豪感。
下課以后小朋友就會去找他:
“毛毛,我有本恐龍的書,咱倆換著看好不好?”
“毛毛,我給你當好朋友,你再給我講一遍吧!”
…………
這時,孩子會覺得:我是班里講車、講故事最棒的小朋友,很多人想跟我交朋友。
這樣,他對于識字和閱讀就有了勝任力,閱讀的興趣就有了。
另外,在生活中,如在逛超市、外出旅游等生活場景里,孩子能用到已經認識的字去購物,去認路,去方便自己的生活,這樣孩子就更加喜歡識字了。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
孩子會發現:跟隔壁二丫的媽媽天天拍著桌子、打著二丫屁股,逼著她學字相比,這可輕松多了!我怎么玩著玩著就會了?原來我很擅長識字,識字不難,識字有這么多的用處。在這樣的長期激勵下,他會建立強大的自驅力。
好玩、有趣、我可以。這七個字看似簡單,卻是助力孩子成長的重要指引。
這一節的最后,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只是你沒有找到仰望他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