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1
自驅是成長第一步

自驅讓孩子與眾不同

有個自驅力強的寶貝,媽媽有多省心?

用家長們最頭疼的一件事——孩子做事總是慢慢吞吞、拖拉磨蹭來舉例子,一般家長們老是催孩子:

“快點行嗎?我們要遲到了!”

“快點起床,趕緊的,我數一二三!”

…………

這是什么?是家長給孩子的催促,是外驅。

有些家長說,我可尊重他了,給他買了鬧鐘,買了計時器,讓他自己把握時間。我想問一問,這是不是依然是外驅?只是媽媽的“一二三”被鬧鐘的“丁零零”代替了。

根本原因是:孩子這時還不理解時間的概念,沒看過“時間的樣子”,而總是迫于大人的催促和呵斥來被動接受“指令”。

而內驅,是讓孩子看見“時間的樣子”,讓孩子主動找到自己要管好時間的理由。

基本上我的學生家里都會有孩子專用的沙漏(有機玻璃材質,防摔的)。只要和孩子約定好激勵制度,每個孩子都可以自驅地管好時間。

比如說收玩具,和孩子商量好10分鐘收完,就把計時10分鐘的沙漏擺在那里。

引導孩子觀察沙子流走的過程,這就是時間流逝的樣子。已經用了多少時間?讓孩子看看沙漏下部有多少沙子。還剩多少時間呢?讓孩子看看沙漏上部還剩下多少沙子。

孩子對此一目了然,就知道主動把控時間了。

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收玩具的任務,媽媽可以把提前的“時間”獎勵給孩子。比如說,孩子提前3分鐘收完,那就讓他自己決定是看動畫片時加上這3分鐘呢,還是和小朋友們玩游戲時加上這3分鐘。這是告訴孩子,可以把節約的時間,加在自己每天的“快樂時光”里。(溫馨提醒:每天看電子產品的時間是有“封頂”要求的,不能無限制增加。)

很快,你就會發現,每天都有驚喜出現:

“媽媽,我已經把書柜整理好了?!?/p>

“媽媽,我作業寫完了,提前了幾分鐘?”

…………

這種情況下,大人要做的事情也變得簡單了,那就是真誠地表揚和肯定孩子。

“有你真好,媽媽真省心啊!”

“做你的媽媽真幸福!”

有了自驅力的孩子,會主動從生活和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所以遇到問題他們不會輕易放棄,就像汽車裝上了發動機,動力滿滿。

而缺乏自我驅動的孩子,就像拆掉了發動機或熄火了的車子,你推一推,它動一動,你不推,它一動不動,甚至還會順著坡往下溜,出現能力倒退的現象。

所以,培養孩子的自驅力是父母在孩子6歲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你和孩子都會越來越輕松。

可能有人會問,有自驅力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我怎么判斷我家孩子有沒有自驅力呢?

我這么多年和孩子在一起,并不難發現,有自驅力的孩子其實是有很明顯的特質的。

有自驅力的孩子都有自主感

如果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他們就會顯示出高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不信你回想一下,小到上幼兒園要穿什么衣服,早餐吃什么,睡前故事讀什么,大到給孩子選興趣班……但凡把選擇權交到孩子手里,他們一定會很積極地響應,并且很好地完成。

對家長來說,孩子想做什么,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他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就好。

有自驅力的孩子都有目標

當孩子覺得自己想要完成某件事時,就有了目標感。所謂心之所向,無往不成。孩子想做的事情,往往都能做成。

就以我們兒童中心的釘板游戲為例:孩子需要用小木槌把不同形狀的彩色木塊按照自己選擇的作業內容,用小釘子釘在軟木板上,完成作品。

很多家長都覺得,這個游戲太危險了:釘子扎著手怎么辦?錘子敲到手怎么辦?

這些擔憂我能理解,但是幾年下來,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孩子受到家長所擔心的傷害。一個有目標感的孩子,可以坐在那里認真操作幾十分鐘,直到完成自己心儀的作品。而且,完成作品的過程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讓他們愿意繼續挑戰更高難度的目標。

一般來說,孩子為自己定下目標后,會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完成。家長們不需要過多干預。除非是目標太大,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切分,把大目標變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剩余的,就交給時間,靜待花開就好了。

有自驅力的孩子都有勝任力

有自驅力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正確的鼓勵和贊美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要做的事情。

當孩子制定了適合他的目標,并通過努力完成后,就會從自我評價和父母的正反饋中培養出勝任力。

制定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兒童“最近發展區”。所謂“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孩子現有的水平和經過引導后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域。

比如,我帶一群孩子去果園摘蘋果。高度在手邊的蘋果,以孩子現有的水平輕松就能摘到,可是摘不了幾個他們就不想摘了。為什么?無聊啊,沒挑戰性!那些跳一跳才能夠著的蘋果,才是孩子們的目標。他們都想跳著、比賽著摘蘋果,想去挑戰自己。

可是,家長的想法和孩子不一樣。他們總希望孩子能摘樹頂上最紅、最大、最漂亮的蘋果。你給孩子設定的目標,他們搬梯子都夠不著,這就大大挫傷了孩子信心。他們可能會因為難度太大而選擇放棄,導致半途而廢。這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所帶來的惡果。

所以,家長要觀察孩子現有的水平,在現有基礎上,跳一跳就可以夠著的高度,才是給孩子制定目標最合適的范圍。

舉個例子,我們讓孩子學習識字,如果不是從很簡單的象形字“水”“山”“日”“月”開始,而是從三個水的“淼”字,三個土的“垚”字開始,孩子一看就蒙了,請問他還有沒有自驅力,還愿不愿意學習?由此可見,給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是培養勝任力的保證。

有自驅力的孩子都有滿滿的安全感

有自驅力的孩子,在自主探索的時候都很放得開,也更投入,他們的安全感很足。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里。家長如果不支持孩子,那會是另外一種場景。

比如說,孩子第一次倒果汁,手眼不協調,灑了一桌子,還弄濕了地板。

有些家長會說:“你看,搞糟了吧,弄得哪里都是!”“快放下,快放下,媽媽又要打掃半天……”孩子會以為,自己倒果汁就是犯錯誤,會被批評,那以后就乖乖坐著等大人去做吧。時間久了,孩子就成了家長眼中的“懶蟲”。

另一些家長呢,看到了卻不著急批評孩子,而是給孩子鼓勵:“灑了,沒關系。我們拿穩了再試一次,好不好?”孩子在鼓勵下,終于成功地給自己倒了一杯果汁,家長不妨也給自己倒上一杯:“祝賀寶寶學會了自己倒果汁,以后想喝果汁,就可以自己動手了。”這會兒,你可以觀察一下孩子,他是不是喝得更開心了?

不難看出,你越打擊,孩子越沒自信;你越責罵,孩子越不想學。允許孩子犯錯,保護好孩子嘗試的勇氣,他們才能越挫越勇,愿意繼續努力。

還記得我經常說的那句話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戰勝困難,而不是和困難一起把孩子打倒。我始終相信,父母只要找準自己的位置,科學地引導,就能培養出有自驅力的孩子。

如何培養有自驅力的孩子?

那么,怎么有效地干預,讓孩子擁有自驅力呢?我給家長三個建議:

做一個好的觀察者

家長只有學會觀察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觀察什么?觀察孩子所處的敏感期,觀察孩子的天賦和性格特征,這樣才能找準每個孩子獨特的教養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我建議每個家里有0~6歲孩子的父母,都要認真了解一下敏感期(本書后面有專門的版塊詳細講解)。一旦對敏感期有了認識,育兒過程中的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就像沒有天氣預報的古代,農民種地要懂二十四節氣一樣。敏感期就是0~6歲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二十四節氣”——成長規律。

舉例來說:4~12個月時,孩子處于口部敏感期,嘴巴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工具,不管看到什么都會往嘴里塞;到了24個月前后,孩子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總把“不”“不行”“不吃”“不好”掛在嘴上,就是家長說的“麻煩的兩歲”;到了4歲前后,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開始動不動亂發脾氣,總和家長對著干;有些孩子,每天上幼兒園都要對衣服挑來挑去,玩具磕了一下就不要了,吃東西一定要吃最完整的那個,這是孩子到了審美敏感期的表現……

學過這些知識,掌握了科學的規律之后,家長就會發現:哦,原來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這種表現,我家孩子是正常的啊。這樣,你就不那么焦慮了。

家長朋友們,只要你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就可以很快匹配上他所處的敏感期,滿足孩子的需求,你感覺省心,孩子也會健康成長。

做一個好的支持者

想培養一個有自驅力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支持者。

聲明一點:我所說的支持,不是要你花多少錢,也不是要你報各種興趣班,而是發現孩子內在的需求,并且創造環境、創造條件去滿足他。這些支持都是生活里的小事,不會讓你為難。

剛剛提到的4~12個月的口部敏感期,孩子不是喜歡用嘴咬東西嗎?我們這樣支持他:把孩子手可以觸及的玩具、物品都洗干凈,消好毒,放心大膽地讓孩子用嘴巴去探索吧,這樣以后咬手指、咬衣服角的行為就不會出現在孩子身上,因為他在敏感期已經得到滿足了。

24個月前后“麻煩的兩歲”,孩子不是喜歡說“不”“不行”“不可以”嗎?我們這樣支持他,尊重他:不跟孩子講道理,不給孩子說教,只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不就不頂嘴了嗎?然后做正確的示范引導他,既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讓他順利度過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4歲左右的執拗敏感期,雖然孩子能聽懂你的話,但是你所講的道理,他聽完扭頭就會忘,那我們就這樣支持孩子:好,按你說的試試看!我們把試錯的機會給孩子,支持孩子從實踐中獲取經驗。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服從你的指令,被動服從的孩子長大會沒有主見。

到了審美敏感期,孩子非要大冬天穿條裙子,下面套條花秋褲去上幼兒園,或者非要紅色上衣配條綠色的褲子,不怕,我們這樣支持孩子:好的,就按你說的辦!讓他們獨特的審美得到尊重,老師和小朋友的反饋,會讓他們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也不會導致因審美意識被長期壓制而在青春期出現各種叛逆穿搭,讓你措手不及。

…………

總而言之,0~6歲孩子的父母,就是要創造環境、創造條件,支持孩子去實踐、試驗他們的想法。只要不傷害自己,不打擾別人,不破壞環境,都應該支持孩子。

支持孩子去做,他也許會失敗,但他不求助,你就不要介入。那是屬于他的成長經歷,不是你的。堅持下來,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當其他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向周圍人求助,就想放棄時,你的孩子卻說:“不要動,讓我想一下……”你是不是很欣慰呢?

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直播間里經常有家長提問:

“景老師,我家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推了,不知道還手,怎么辦?”

“景老師,別人把我家小朋友的東西搶了,他不知道搶回來,怎么辦?”

“景老師,別人不跟我家孩子好了,他很傷心,怎么辦?”

我通常都會告訴他們,管好自己的嘴,做個好的傾聽者。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特別糟糕的情況,孩子告訴你他的經歷,目的不過是傾訴一下而已。這和你遇到壓力想要找朋友喝茶聊天是一個道理。我們要做的是:聽孩子講,共情孩子的經歷,接納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了,他問你:“媽媽(爸爸)我該怎么辦?”這時候你再介入,再給他建議。

家長們不要事事都參與,甚至替孩子出頭,替孩子討回公道。孩子的社交能力,是他在與同齡人的社交活動中,通過自己的實踐培養出來的。在幼兒園你替孩子出頭,那小學呢?中學呢?走上工作崗位呢?戀愛婚姻呢?……不要因為我們過度介入,而讓孩子喪失了判斷能力和鍛煉自己的機會,最終變成“媽寶”。

“做一個傾聽者”,不打擾孩子,聽上去很簡單,可是很多家長卻做不到。

以專注力為例,其實很多孩子天生就有很好的專注力,但家長做的一些事情,對孩子反倒是一種打擾。比如:

“寶貝,你在這兒看螞蟻搬家這么久,熱不熱?來擦擦汗?!?/p>

“寶貝,要不要喝口水?你都看了這么久了?!?/p>

“寶貝,我跟你說,按照你這樣擺積木,兩層以后它就會塌,你信不信?你聽我的,你要這樣做?!?/p>

…………

家長這樣做,大多是因為他們不想孩子犯錯、不想孩子走彎路,只想給他最好的答案。但是,外部干預越多,孩子的專注力越差。最后可能變成,孩子作業寫完了,卻從來不檢查。因為在他看來,是媽媽(爸爸)讓他寫的,他寫完了。媽媽(爸爸)總是挑他的錯,那就讓媽媽(爸爸)來檢查。隨著孩子長大,他會讓家長越來越頭疼。

總結一下:家長要做觀察者、支持者、傾聽者,這會讓孩子遇到更好的自己。

放手讓孩子去做。畢竟,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錯。只有犯過錯的孩子才會成長,從不犯錯的孩子一輩子不會成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乡县| 花莲县| 建始县| 顺昌县| 临江市| 库尔勒市| 兴文县| 宜宾市| 和林格尔县| 朝阳市| 惠水县| 新建县| 咸丰县| 巴马| 高密市| 海口市| 灯塔市| 漳平市| 镇雄县| 康平县| 常山县| 合肥市| 罗定市| 白朗县| 游戏| 兰西县| 富裕县| 左云县| 肥东县| 深泽县| 连南| 靖远县| 乐清市| 黄浦区| 新绛县| 温宿县| 河西区| 双柏县| 吴川市| 济源市|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