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脫身
- 平荊州拐呂布,我在三國射穿天下
- 我想戒可樂
- 2112字
- 2024-06-25 00:08:26
董卓死了已經月余、長安城更加熱鬧、街上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不絕。
遠方西涼軍的嘩變、宮中的爭斗,對整個長安城似乎沒有半點影響。
看到兩個中年文士在路上客客氣氣地作揖,親切地小聲交談,劉琦感到十分擔憂,長安人一點沒察覺到山雨欲來啊。
劉琦來到長安大牢,探望蔡邕。
蔡邕見到劉琦依舊神色自如,不悲不喜,彷佛在自己家中一般:“子衿來了。”
“祭酒受苦了啊。”
“還好,他們好吃好喝伺候著,并無虐待。”蔡邕撥了撥散亂的頭發,“外面如何,文姬可好,我最擔心的就是她了。”
“文姬很好”劉琦說道,“我今天來是想救祭酒出去的。”
蔡邕嘆了一口氣:“子衿不要白費力氣了,起初我也心存僥幸,在這里面想了兩日,方才明白王子師這是要殺我立威,我已經難逃一死,琰兒就拜托了你了!”
“蔡祭酒莫要悲觀、文姬還得由你照顧,我已經做好了安排,今夜便將你營救出去。”
蔡怡大驚:“你要劫囚?”
“萬萬不可,就算出的了大牢,如何出的了長安,這樣不僅連累子衿,還是禍及琰兒。”
“祭酒放心,我已經做好萬全準備,今晚行李代桃僵之事,其他祭酒不用憂慮,只等與文姬團聚。”
“李代桃僵?”蔡邕反應過來,“子衿真是大膽,只是王子師并非庸才,日后定然看破。”
“管他做甚,等他看破,祭酒已經遠走高飛,他自顧不暇,哪里還顧得了追究。”
三言兩語,蔡邕聽出了門道,“外面又有發生大事?”
劉琦說道:“長安將亂,大禍臨頭,等祭酒出獄,我再細說。”
蔡邕便不再問,能夠死里逃生,再見蔡琰,心中自然欣喜。
這邊交代了蔡邕,劉琦再去辦下一件要事。
劉琦直奔未央宮,沒有進宮,卻是去找禁軍呂布。
守衛認得劉琦,也不通報,直接就讓劉琦進了。
呂布將劉琦迎進大堂,“子衿怎么這么早就來了。”
劉琦問道:“我聽說胡車兒已經拿著牛輔的頭顱獻給了朝廷,獲得了賞賜?”
呂布點頭:“皇甫嵩去勸說胡軫、徐榮,二人本來還在猶豫,聽到牛輔已死立即投降,如今就在城外十里駐扎。”
“我想明日就走,奉先不是答應讓李肅幫我么,我來討要一紙調令。”
沒有調令文書,李肅的五百并州輕騎,自然無法離開長安。
呂布言出必諾,很爽快的給劉琦寫了調令文書,加蓋了印信。
有李肅和五百兵馬還不夠,還需要一名善戰之將,劉琦想起了張遼,如今張遼在徐榮麾下,名不見經傳,劉琦打算“借”來一用。
呂布寫給李肅的調令是協助劉琦前往上洛平叛,內容十分含糊,用在徐榮部曲身上也是適用。
拿到了文書,劉琦道了聲珍重,一點也不耽擱,轉身就走。
劉琦走到門口,呂布又叫住了劉琦。
“奉先還有吩咐?”
“把秀娘一起帶走。”
秀娘,劉琦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片刻后才想到是貂蟬。
“她會走么?”
呂布又寫了一封書信,給貂蟬安排了保護蔡邕父女的任務。
呂布將書信遞給劉琦:“這樣秀娘就會跟你走了。”
劉琦接過書信,再次告別:“未央宮再見!”
呂布:“未央宮再見!”
第二天,長安監牢。
獄卒上報,說有犯人死在了牢房,典吏又向上匯報,廷尉左監詢問是誰死了,怎么死的。
典吏說道:“死的是前祭酒蔡邕,死因不詳,應該是年紀過大,經受不住監牢之苦吧。”
廷尉左監佯裝驚訝:“蔡伯喈死了?”
典吏也配合演戲:“確認無誤,今日上午死的。”
廷尉左監哀嘆一聲:“哎,汝等與吾再去確認一番,我會上告司徒。”
“諾!”
幾人裝模作樣到了牢房,檢查了“蔡邕”朱大的尸體,確認了蔡邕身死。
真正的蔡邕已經于昨夜,悄悄地送到劉琦家中。
劉琦這邊已經準備好了馬車,只是蔡邕的萬卷藏書讓人犯難,裝都要裝上幾車,帶上十分累贅。
現在是跑路,應該輕車從簡。
徐庶堅持帶上,經過諸侯領地,這東西其實是個護身符啊。
劉琦同意,然后就安排趙信、蔡五去蔡家搬書,足足裝了三車,勉強裝夠。
劉琦尋到貂蟬,將呂布的信遞給她。
只見貂蟬打開信,看著看著就流下來眼淚。
劉琦想要安慰,卻又不知如何開口。
看完書信,貂蟬立即就抹掉了眼淚,恢復了冰冷的眼神:“義兄說了,讓我保護蔡邕父女,還說此去荊州,要把你當做兄長,事事聽你安排。”
“秀娘若是不嫌棄,我就叫你一聲妹妹。”
貂蟬沒有回答,又像幽靈一般的站在了劉琦的身后,劉琦已經習慣了。
一切都準備就緒。
還要去調撥五百騎兵和糧草,再找徐榮借兵了。
有呂布的調令,李肅很快就集合了五百輕騎。
只是李肅有些不解:“子衿這是要做什么,我們去上洛平什么亂?”
劉琦告訴李肅真相:“李傕郭汜等人已經準備反撲長安,都尉不跟我走,打算與長安共存亡?”
“你說李傕郭汜?”李肅有些不信,“這二人不過是牛輔帳下校尉,有膽量謀反?”
“狗急跳墻,王允不給西涼軍活路,左右都是死,為何不反?”劉琦說道,“牛輔死后,西涼軍群龍無首,李傕郭汜振臂一呼,無不響應,現在怕是有十萬之眾。”
“啊,十萬?”
“我欲去京兆郡上洛避禍,都尉跟我去上洛走一遭,路上就會有消息了,若我說的不準,都尉平叛有功,再回長安也不遲啊。”
李肅權衡一番,如果劉琦說的是真的,留在長安就是等死,劉琦說的有誤,去上洛也沒有什么損失。
“肅愿為中郎效力。”
帶李肅走,劉琦也是有想法的,以后打通了絲綢之路,還要通過李肅販馬販鹽,為今后的發展鋪路。
“那就走吧,我們還要去找徐榮借點兵馬。”
劉琦與徐榮素無交情,徐榮會借兵馬?
李肅雖然有疑惑,但是沒有問出來,他現在滿腦子都是劉琦所說的李傕郭汜之亂。
先去接了徐庶、貂蟬、蔡邕等人,五百騎兵打頭,出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