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應該是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上大學,工作,還是哺育后代,不管是哪一種都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每天經歷體驗的生活,面對的群體不同。沒有所謂被定義的生命秩序,生活的問卷也沒有正確答案,每一階段都要去體驗。
凌晨一點,正要放下手機睡覺,微信朋友圈彈出一條更新動態,是小學同學小白發的“收工了”,配圖是一張汽車的發動機。小白高中便輟學開始學修車,面對零零散散的汽車配件誠誠懇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習技術,見過各種各樣的車型也越來越有經驗,工作在凌晨更是常事,糊滿雙手的機油,一顆充滿熱愛和積極生活的心,懸掛的燈照耀著年輕人的夢,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不會被辜負,現在進入一家4S店有了穩定工作。放下手機我羞愧難當,作為一名大三學生,每個月拿著家里給的生活費大吃大喝,不好好學習,虛無飄渺的活著,也是大部分學生的真實寫照。回到家里親戚問道:“現在還上學嗎?大幾了啊”,我應到:“上呢,大三了”“上學好啊,不像現在有的小孩,小小年紀就不上學了,沒文化只能干苦力活,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我沉默不語,心里暗暗想:只不過披著光鮮亮麗的外衣,世俗體系中的體面,實則像花瓶一般,外強中干,沒有實質的內容,透著清澈的愚蠢。而世人的眼光卻總是不公,抱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主動為學生洗白,而輕視其他以外的人群,這些傳統的觀念拼湊不出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觀點。
通過自己的努力并養活自己不依賴父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提早走入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領略人情世故,所遇到的問題和客戶對象往往比學校里的更復雜棘手,其中的苦和難只有自己明白。
干爹的兒子今年三十了,還整天在家里不工作和父母伸手要錢。二十多歲結婚生孩子,從養一個到養三個,家庭的負擔重重壓到老夫妻的肩上,省吃儉用,打幾份工。干爹還患有糖尿病,身體瘦小,每天為還信用卡和掙不到錢犯愁,老父親和老母親也經常生病,他總是往返于市里和村里,分身乏術,而家里的兒子兒媳整體圍著孩子轉,花大價錢買嬰兒輔食,嬰兒專用品,卻不知都是智商稅,沒錢了就和父母要,和寄生蟲沒有區別,巨嬰無恥,不懂得心疼父母。如果一個人到而立之年還沒成熟,不主動承擔家庭的責任,為父母分憂,等到壽終正寢才醒悟,怕已追悔莫及。
當然還有很多人在默默耕耘,對抗著生活。村子附近建立了一個新型工業區,其中有一個“硅芯片”生產公司,工資高但活也重,招聘了幾千人。村民們下了班來到商店,一個青年三十幾歲卻像五十幾歲,頭發斑白了許多,消瘦的臉龐,生活的重擔壓彎了脊背,還依舊與之對抗。這樣的工廠,工人很大幾率會患上“塵肺”,很難治愈,用耗費生命的本錢為代價來換取生存的根本。
在梁曉聲作家的作品(我心靈的覺醒)中寫道:在西線的列車上,一車廂民工要趕去煤礦打工,一個民工說,幾年前死一個采煤的農民工,礦主才賠償一萬多元錢;現在,死一個礦工,真的給二十萬嗎?目前正是國家發展需要煤的時候,所以咱們的命也就比以往值錢多了。讀到這一段我不禁心痛,生命的重量何時能用金錢來衡量和估計,可這群民工忘了自己,更不曾想過踏上回家的歸途,即使會遇到礦難也不畏懼退縮,書里和現實的民工一樣,為了讓家人過的更好而無私奉獻著自己,一個個民工構成了無奈心酸的現實民工人場景。
——謹以此篇獻給那些默默奮斗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