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沒等到禮部重新制定的禮單,他也不急!
朱元璋既然把這件事兒交給了他,那禮部就繞不過他這個坎兒。
第二日奉天殿
“啟奏皇上,朝鮮國進貢回賜禮單禮部以擬制完畢!
微臣已按慣例增加值二十五倍,仍然不符合吳王殿下心意,請皇上明察!”
“呈上來”
朱元璋拿著手里的禮單,眉頭微皺,大明立國至今這次回賜最豐厚了。
他心里也不愿意把那么多好東西賞賜給番邦,從小窮慣了,明顯賠本的買賣,愿意才怪了!
可歷朝歷代都是如此,他也不能讓別人說他小家子氣。
所以如無大事,他是反對番邦使臣頻繁朝貢的。
重大典禮來一次彰顯大明威儀就行,地主家也沒那么多的存糧吧?
“熥兒,禮部回賜禮單有問題?”
“啟稟爺爺,孫兒認為我大明詩書傳家,儒家更是堪稱典范,為彰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理應從衍圣公府上挑選經書典籍、雞鳴寺挑選佛家經書、賞賜朝鮮國王。
讓這些番邦得以沐浴我中華文化,革除野蠻,重歸文明。
工匠地位較低、黃白之物更顯俗套、綾羅綢緞太過市儈。
孫兒左思右想,為顯大明文化之博大精深、儒家教化之傳道授業,唯有如此方顯我大國風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番邦學透我儒家文化,才能使番邦國民得到教化,圣人思想得到傳播,這不是孔圣人的畢生夙愿嗎?
衍圣公,本王說的可對?”
孔訥翻了個白眼,他家的經典諸多孤本,給番邦提供肯定不能少了,看來要大出血了。
“吳王殿下言之有理,微臣附議!”
孔訥的也沒辦法,你都把先祖孔圣人抬出來了,我要是反對不就變成不孝子了嗎?
孔訥的附議使文臣爭相附和,齊泰目瞪口呆,心里有句MMP不知道該不該講,你早這么說不就得了,害的他以為回賜太少了,才一再增加回賜!
合著你就打算用儒、家佛家典籍把使者打發了唄?
禮部規程雖然如此,可群臣贊成,朱元璋面帶微笑,他敢反對嗎?
“啟奏爺爺,孫兒認為應該賞賜全套如家典籍、佛門經書,派遣孔家大儒、佛門高僧前往高麗,傳播圣人教化、佛家慈悲;
暫定孔家大儒十人、在野大儒20人,佛門高僧20人,前往朝鮮,請爺爺定奪!”
“準,衍圣公準備典籍,選派孔家大儒、禮部動員在野大儒前往朝鮮實施教化、僧錄司選派高僧攜經典入朝!”
“臣等遵旨!”
朱元璋感覺這樣挺好,國庫不用掏錢就能將使者打發了,聽聽孫兒說的多好?傳播圣人學說實施教化,聽著就舒坦。
會同館
“什么?消息確實?”
“先生,大明禮部以傳來消息,咱們和大儒高僧跟隨大軍回國,倒是會有衍圣公府提供的整套典籍和大儒、佛門高僧佛家經典一同入朝!”
“這是誰提議的?這次算是栽了”
“據說是大明吳王提議的,皇帝已經批準了!”
“吳王,好厲害的吳王!”
“先生,有什么不對嗎?”
“公子有所不知,儒家經典我朝鮮已經完備了,大儒更是不缺,你自己不是進士及第嗎?至于佛門我本人了解不多!
最重要的是王氏在五百面的統治過程中,好幾次危機都是靠宗主國的回賜度過難關的。
他們用極少的代價,換回十倍乃至數十倍的回賜,哪怕我朝鮮大商十次次行商,都沒這么大的利。
所以每次宗主國有大事,我朝鮮都會進貢,回賜豐厚,我恨不得多來幾次,這是積攢本國國力的好機會!
此例一開,以后想得到豐厚的回賜是不可能了。
最重要的是這次我還協調好友建議回賜禮單里面加上一些工匠,神州的工匠代表了最先進的技術,能促使本國工匠迅速發展,這次咱們虧大了!”
“難怪先生提議貢品越豐厚越好,這次朝貢的禮單甚至超過了王氏歷朝歷代,目的在這里!”
“不錯,可惜了竹籃打水一場空,本來回賜的五品足夠支付大明五萬大軍的軍餉了,咱們只需提供糧草即刻,并不損耗我國國力。
事已至此,大明五萬大軍的的所有負擔全部由我們承擔,速戰速決還則罷了,曠日持久的話。。。”
趙浚沒說完,李芳遠也不是蠢笨之人,馬上明白了趙浚的意思,五萬大軍打上一年,對朝鮮國庫的壓力是巨大的,更何況國內被王氏搞得名不聊生。
“大明軍禮強盛,小小倭國不至于曠日持久吧?”
“這次大明積極派遣大軍,肯定由他們自己的算計,我感覺就是為了倭國,打退倭國并不難,怕就怕大明想進攻倭國本土,那樣的話你認為短時間內會結束嗎?”
“我。。。”
“所以我才說大明吳王不簡單,公子以后切記不可大意!”
“是,先生!”
武英殿
“熥兒的手藝越來越好了,說來也怪了,為什么宮里的廚子就做不出這種感覺呢?”
“爺爺,這面里面有孫兒的孝心,大廚的面里面是對爺爺的畏懼,當然不一樣了”
“哈哈,有道理!!!”
朱允熥撇撇嘴,一個人吃飯哪有兩個人吃著香?心理作用而已!
“說說你的新想法,禮單為什么改成這個樣子?不僅僅為了給國庫省銀子那么簡單吧?”
“爺爺英明,現有朝貢體系本來就不合適,若孫兒是大明周邊的那個番邦小國的國王,孫兒一定逢年過節就來進貢。
皇帝皇后生辰、元旦、祭月等等節日都來,大明是上邦,來一次就有至少十倍的禮,不來白不來!
有些小國家一年的賦稅都沒這么多,來一次都能給本國免稅了,多好的事兒?”
朱元璋聽的目瞪口呆,他都有點動心了,啥都不用干,只要說幾句歌功頌德的話,就能緩解國庫壓力,誰能拒絕?
“那大儒、高僧、典籍、經書,這些東西呢?道家怎么不包含進去?”
“大儒不是為了教化嗎?不是異族入侵的時候文臣都喜歡用圣人恩德去感化嗎?那就讓他們去試試吧!反正也沒啥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