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襲:職場人的高效成長法則
- 凌云
- 1094字
- 2024-05-31 17:48:01
沒有人能讓我們改變,除非我們自己愿意
改變總是發自內心的,誰也無法誘使或強迫他人改變。一個并非真心實意想要改變的人,永遠都不會改變。
我們總聽到身邊的人說想要改變,但只是嘴上說說,并非發自內心。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說他們想要改變,真正接觸下來,你就會發現他們說的不是真心話。
是什么讓積極、持久的行為習慣改變如此困難,導致我們大多數人都半途而廢?答案就是:我們的生活里充滿了可能吸引或迫使我們偏離軌道的諸多因素。
誤區1: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
當我們想為錯誤的行為找借口時,每一天都可以被認定為“特殊的日子”。我們讓步于沖動和一時興起,因為今天有世界杯比賽,或者今天是我的生日,或者今天是我們的相識紀念日,甚至今天是立秋需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明天再讓一切回歸正常,到時候我會真正開始減肥,成為那個自律的我。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改變,就必須接受這種現實:不能當每次日歷給我們提供一個更有誘惑力的替代選擇時,我們就放飛自我,放棄正確的選擇。
把時間的流逝歸咎于外部事件的打擾,會誘使我們愈加放縱自己的反復無常和拖延,這對改變行為習慣來說是致命打擊。
真正的改變不會在一夜間實現。這是一場持久戰,不是閃電戰。
誤區2:我的努力會得到回報
從孩提時起,我們可能就被灌輸這樣的理念——上天是公平的,我們的卓絕努力必將得到回報。當我們沒有得到及時相應的回報時,就會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我們所做的一切并不都是為了追求回報。實際上,很多能夠改變自我的人之所以追求改變,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地相信這是正確的選擇。這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的領導、朋友和家人,他們可以改善身邊人的生活,還能夠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比如,你戒煙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美,而是因為戒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回饋,可以讓你的身體更加健康。
如果一個人追求改變只是為了得到外界回報,比如升職或者加薪,而事實上,他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這種回報是這個人唯一的動機,他遲早會重走老路。
變成更好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回報。如果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永遠不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誤區3:如果我改變自己,就不真實了
我們或許還會有一種錯誤思維,認為我們現在的行為習慣不但定義了我們自身的特點,還代表了永遠真實的自己。如果我們加以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就不再是真正的自己了。這種思維讓我們越來越頑固,拒絕調整自身行為去適應新環境,因為“那不是我”。
例如,我遇到過這樣的主管,他們自我評價說:“我不擅長表揚人,如果我那樣做了,就不是我了。”
我們不僅能夠改變行為習慣,還能改變我們定義自己的方式。如果你把自己放進一個標有“那不是我”的箱子里,那么就別想再輕易爬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