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犯罪與刑罰

1.偵查、強制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換押和羈押期限變更通知制度的通知

(2014年3月3日 公監管〔2014〕9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解放軍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公安局:

為正確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準確掌握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期限,有效預防和糾正超期羈押,維護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換押和羈押期限變更通知制度。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換押和通知范圍

(一)換押范圍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辦案機關應當辦理換押手續:

1.偵查機關偵查終結,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

2.人民檢察院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的,以及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完畢后重新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

3.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移送人民法院審理的;

4.審理過程中,人民檢察院建議補充偵查,人民法院決定延期審理的,以及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完畢后提請人民法院恢復審理的;

5.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提出抗訴以及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提出上訴,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的;

6.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

7.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進入死刑復核程序,或者死刑復核法院與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屬同一法院,案件進入死刑復核程序,以及死刑復核后人民法院裁定不核準死刑發回重新審判的;

8.案件在偵查、審查起訴以及審判階段改變辦案機關的。

(二)羈押期限變更通知范圍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辦案機關應當將變更后的羈押期限書面通知看守所:

1.依法延長拘留時間的;

2.依法延長逮捕后的偵查羈押期限、審查起訴期限、審理期限的;

3.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的;

4.因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不計算羈押期限以及從查清其身份之日起開始計算偵查羈押期限的;

5.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轉為第一審普通程序的;

6.因精神病鑒定停止計算羈押期限以及恢復計算羈押期限的;

7.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決定中止審理以及恢復審理的;

8.死刑復核法院與第二審人民法院為同一法院,案件進入死刑復核程序的;

9.羈押期限改變的其他情形。

二、換押和通知程序

(一)換押程序

換押時,由移送機關填寫《換押證》并加蓋公章,一聯送達看守所,其余各聯隨案移送。接收機關接收案件后,填寫《換押證》,加蓋公章后送達看守所。

對進入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復核程序的,由移送案件的高級人民法院填寫《換押證》并加蓋公章,送達看守所。最高人民法院發回重審的死刑案件,由接收案件的人民法院填寫《換押證》并加蓋公章,送達看守所。

(二)羈押期限變更通知程序

對于辦案機關未改變,但是羈押期限發生變化的,辦案機關應當在原法定羈押期限屆滿前,填寫《變更羈押期限通知書》送達看守所。其中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等不計算羈押期限,或者因精神病鑒定停止計算羈押期限,以及恢復計算羈押期限的,辦案機關應當在該情形出現或者消失后3日內,將《變更羈押期限通知書》送達看守所。

(三)送達方式

《換押證》和《變更羈押期限通知書》一般應當直接送達。不能直接送達的,可以郵寄送達或者傳真送達。郵寄途中時間不計入移送機關或者接收機關辦案期限,接收機關簽收郵件時間為收案時間;傳真送達的,應當隨后將原件及時送達。

三、《提訊提解證》的辦理和使用

辦案機關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送看守所羈押時,應當在《拘留證》或者《逮捕證》上注明法定羈押起止時間。看守所在辦案機關的《提訊提解證》上加蓋提訊專用章,注明法定羈押起止時間。

換押后,看守所憑接收機關的《換押證》在其《提訊提解證》上加蓋提訊專用章,注明法定羈押起止時間。

對羈押期限變更的,不需要重新辦理《提訊提解證》,但需在《提訊提解證》上注明新的法定羈押起止時間和變更原因,所標注內容應當與《變更羈押期限通知書》中內容一致。

對死刑復核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憑第二審或者第一審人民法院的《提訊提解證》對被告人進行現場提訊或者遠程視頻提訊。其中進行現場提訊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人員應當同時出具有效工作證明。

對超過《提訊提解證》上注明的法定羈押起止時間,沒有《提訊提解證》,或者《提訊提解證》中注明的提解出所情形不符合有關規定,辦案機關要求提訊或者提解的,看守所應當拒絕提訊或者提解。

四、超期羈押責任

凡不按照上述規定辦理換押手續和羈押期限變更通知手續,造成超期羈押的,應當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追究辦案機關有關負責人員的紀律責任或者法律責任。

五、法律文書制作

執行上述規定所需要的法律文書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自行制作(具體式樣附后)。《公安機關刑事法律文書式樣(2012版)》(公通字〔2012〕62號)中的《換押證》、《延長偵查羈押期限通知書》、《計算/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通知書》、《提訊提解證》不再使用。

附件:1.《換押證》式樣(略)

2.《變更羈押期限通知書》式樣(略)

3.《提訊提解證》式樣(略)

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工作規定

(2014年9月5日 公通字〔2014〕33號)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證公安機關依法訊問取證,規范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工作,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是指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在文字記錄的同時,利用錄音錄像設備對訊問過程進行全程音視頻同步記錄。

第三條 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應當對每一次訊問全程不間斷進行,保持完整性,不得選擇性地錄制,不得剪接、刪改。

第四條 對下列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一)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二)致人重傷、死亡的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案件;

(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包括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入境發展黑社會組織,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等犯罪案件;

(四)嚴重毒品犯罪案件,包括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數量大的,包庇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情節嚴重的,走私、非法買賣制毒物品數量大的犯罪案件;

(五)其他故意犯罪案件,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前款規定的“訊問”,既包括在執法辦案場所進行的訊問,也包括對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指定地點或者其住處進行的訊問,以及緊急情況下在現場進行的訊問。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和“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是指應當適用的法定刑或者量刑檔次包含無期徒刑、死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

第五條 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在看守所訊問或者通過網絡視頻等方式遠程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第六條 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一)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未成年人或者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及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

(二)犯罪嫌疑人反偵查能力較強或者供述不穩定,翻供可能性較大的;

(三)犯罪嫌疑人作無罪辯解和辯護人可能作無罪辯護的;

(四)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對案件事實、證據存在較大分歧的;

(五)共同犯罪中難以區分犯罪嫌疑人相關責任的;

(六)引發信訪、輿論炒作風險較大的;

(七)社會影響重大、輿論關注度高的;

(八)其他重大、疑難、復雜情形。

第七條 各級公安機關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實現對所有刑事案件訊問過程全程錄音錄像。裝備財務、警務保障、科技、信通等部門應當為訊問錄音錄像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第二章 錄制

第八條 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可以使用專門的錄制設備,也可以通過聲像監控系統進行。

第九條 訊問開始前,應當做好錄音錄像的準備工作,對訊問場所及錄音錄像設備進行檢查和調試,確保設備運行正常、時間顯示準確。

第十條 錄音錄像應當自訊問開始時開始,至犯罪嫌疑人核對訊問筆錄、簽字捺指印后結束。訊問筆錄記載的起止時間應當與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反映的起止時間一致。

第十一條 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應當對偵查人員、犯罪嫌疑人、其他在場人員、訊問場景和計時裝置、溫度計顯示的信息進行全面攝錄,圖像應當顯示犯罪嫌疑人正面中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通過畫中畫技術同步顯示偵查人員正面畫面。

訊問過程中出示證據和犯罪嫌疑人辨認證據、核對筆錄、簽字捺指印的過程應當在畫面中予以反映。

第十二條 訊問錄音錄像的圖像應當清晰穩定,話音應當清楚可辨,能夠真實反映訊問現場的原貌,全面記錄訊問過程,并同步顯示日期和24小時制時間信息。

第十三條 在制作訊問筆錄時,偵查人員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進行概括,但涉及犯罪的時間、地點、作案手段、作案工具、被害人情況、主觀心態等案件關鍵事實的,訊問筆錄記載的內容應當與訊問錄音錄像資料記錄的犯罪嫌疑人供述一致。

第十四條 訊問過程中,因存儲介質空間不足、技術故障等客觀原因導致不能錄音錄像的,應當中止訊問,并視情及時采取更換存儲介質、排除故障、調換訊問室、更換移動錄音錄像設備等措施。

對于本規定第四條規定以外的案件,因案情緊急、排除中止情形所需時間過長等原因不宜中止訊問的,可以繼續訊問。有關情況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載明,并由犯罪嫌疑人簽字確認。

第十五條 中止訊問的情形消失后繼續訊問的,應當同時進行錄音錄像。偵查人員應當在錄音錄像開始后,口頭說明中斷的原因、起止時間等情況,在訊問筆錄中載明并由犯罪嫌疑人簽字確認。

第三章 資料管理和使用

第十六條 辦案部門應當指定辦案人員以外的人員保管訊問錄音錄像資料,不得由辦案人員自行保管。訊問錄音錄像資料的保管條件應當符合公安聲像檔案管理有關規定,保密要求應當與本案訊問筆錄一致。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對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實行信息化管理,并與執法辦案信息系統關聯。

案件偵查終結后,應當將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和案件卷宗一并移交檔案管理部門保管。

第十七條 訊問錄音錄像資料應當刻錄光盤保存或者利用磁盤等存儲設備存儲。

刻錄光盤保存的,應當制作一式兩份,在光盤標簽或者封套上標明制作單位、制作人、制作時間、被訊問人、案件名稱及案件編號,一份裝袋密封作為正本,一份作為副本。對一起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多次訊問的,可以將多次訊問的錄音錄像資料刻錄在同一張光盤內。刻錄完成后,辦案人員應當在24小時內將光盤移交保管人員,保管人員應當登記入冊并與辦案人員共同簽名。

利用磁盤等存儲設備存儲的,應當在訊問結束后立即上傳到專門的存儲設備中,并制作數據備份;必要時,可以轉錄為光盤。

第十八條 刑事訴訟過程中,除因副本光盤損壞、滅失需要重新復制,或者對副本光盤的真實性存在疑問需要查閱外,不得啟封正本光盤。確需調取正本光盤的,應當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批準,使用完畢后應當及時重新封存。

第十九條 公安機關辦案和案件審核、執法監督、核查信訪投訴等工作需要使用訊問錄音錄像資料的,可以調取副本光盤或者通過信息系統調閱。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調取訊問錄音錄像資料的,辦案部門應當在三日內將副本光盤移交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利用磁盤等存儲設備存儲的,應當轉錄為光盤后移交。

第二十條 調取光盤時,保管人員應當在專門的登記冊上登記調取人員、時間、事由、預計使用時間、審批人等事項,并由調取人員和保管人員共同簽字。

對調取、使用的光盤,有關單位應當妥善保管,并在使用完畢后及時交還保管人員。

調取人歸還光盤時,保管人員應當進行檢查、核對,有損毀、調換、滅失等情況的,應當如實記錄,并報告辦案部門負責人。

第二十一條 通過信息系統調閱訊問錄音錄像資料的,應當綜合考慮部門職責、崗位性質、工作職權等因素,嚴格限定使用權限,嚴格落實管理制度。

第四章 監督與責任

第二十二條 訊問錄音錄像工作和訊問錄音錄像資料的管理使用情況,應當納入所在單位案件審核和執法質量考評范圍。

對本規定第四條規定的案件,辦案部門在報送審核時應當同時提交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審核部門應當重點審查是否存在以下情形:

(一)以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證據;

(二)未在訊問室訊問犯罪嫌疑人;

(三)未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四)訊問筆錄記載的起止時間與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反映的起止時間不一致;

(五)訊問筆錄與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內容嚴重不符。

對本規定第四條規定以外的案件,存在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嫌疑的,審核部門應當對訊問錄音錄像資料進行審查。

第二十三條 審核部門發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將犯罪嫌疑人供述作為提請批準逮捕、移送審查起訴的依據:

(一)存在本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一項情形的;

(二)存在本規定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第二項至第五項情形而未進行補正、解釋,或者經補正、解釋后仍不能有效證明訊問過程合法性的。

第二十四條 對違反本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根據有關規定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一)未對本規定第四條規定的案件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導致有關證據被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排除的;

(二)訊問筆錄與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內容嚴重不符,影響證據效力的;

(三)對訊問錄音錄像資料進行剪接、刪改的;

(四)未按規定保管,致使訊問錄音錄像資料毀損、滅失、泄露的;

(五)私自或者違規調取、使用、披露訊問錄音錄像資料,影響案件辦理或者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

(六)其他違反本規定,應當追究責任的。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五條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需要對詢問被害人、證人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的,適用本規定。

第二十六條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需要對詢問違法嫌疑人、被侵害人、證人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的,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本規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各地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本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并報上一級公安機關備案。

公安機關受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規定

(2016年6月16日 公通字〔2016〕16號)

第一條 為規范公安機關受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機關應當接受,及時錄入執法辦案信息系統,并檢查是否附有下列材料:

(一)案件移送書,載明移送機關名稱、行政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罪名、案件主辦人及聯系電話等。案件移送書應當附移送材料清單,并加蓋移送機關公章;

(二)案件調查報告,載明案件來源、查獲情況、嫌疑人基本情況、涉嫌犯罪的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處理建議等;

(三)涉案物品清單,載明涉案物品的名稱、數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項,并附采取行政強制措施、現場筆錄等表明涉案物品來源的相關材料;

(四)附有鑒定機構和鑒定人資質證明或者其他證明文件的檢驗報告或者鑒定意見;

(五)現場照片、詢問筆錄、電子數據、視聽資料、認定意見、責令整改通知書等其他與案件有關的證據材料。

移送材料表明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已經或者曾經作出有關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檢查是否附有有關行政處罰決定書。

對材料不全的,應當在接受案件的二十四小時內書面告知移送的行政執法機關在三日內補正。但不得以材料不全為由,不接受移送案件。

第三條 對接受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對屬于本公安機關管轄的,迅速進行立案審查;

(二)對屬于公安機關管轄但不屬于本公安機關管轄的,移送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并書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

(三)對不屬于公安機關管轄的,退回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并書面說明理由。

第四條 對接受的案件,公安機關應當立即審查,并在規定的時間內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決定。

決定立案的,應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對決定不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制作不予立案通知書,連同案卷材料在三日內送達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

第五條 公安機關審查發現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材料不全、證據不充分的,可以就證明有犯罪事實的相關證據要求等提出補充調查意見,商請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公安機關可以自行調查。

第六條 對決定立案的,公安機關應當自立案之日起三日內與行政執法機關交接涉案物品以及與案件有關的其他證據材料。

對保管條件、保管場所有特殊要求的涉案物品,公安機關可以在采取必要措施固定留取證據后,商請行政執法機關代為保管。

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在移送案件后,需要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等行政處罰,或者在相關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中,需要使用已移送公安機關證據材料的,公安機關應當協助。

第七條 單位或者個人認為行政執法機關辦理的行政案件涉嫌犯罪,向公安機關報案、控告、舉報或者自首的,公安機關應當接受,不得要求相關單位或者人員先行向行政執法機關報案、控告、舉報或者自首。

第八條 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機關立案后決定撤銷案件的,應當將撤銷案件決定書連同案卷材料送達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對依法應當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可以同時向行政執法機關提出書面建議。

第九條 公安機關應當定期總結受理審查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況,分析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通報行政執法機關、同級人民檢察院。必要時,同時通報本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或者實行垂直管理的行政執法機關的上一級機關。

第十條 公安機關受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接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

第十一條 公安機關可以根據法律法規,聯合同級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行政執法機關制定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類型、移送標準、證據要求、法律文書等文件。

第十二條 本規定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

(2001年7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10號公布 根據2020年8月7日《國務院關于修改〈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的決定》修訂)

第一條 為了保證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懲罰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以及其他罪,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行政執法機關,是指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妨害社會管理秩序以及其他違法行為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的組織。

第三條 行政執法機關在依法查處違法行為過程中,發現違法事實涉及的金額、違法事實的情節、違法事實造成的后果等,根據刑法關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等罪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等罪的司法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的追訴標準等規定,涉嫌構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依照本規定向公安機關移送。

知識產權領域的違法案件,行政執法機關根據調查收集的證據和查明的案件事實,認為存在犯罪的合理嫌疑,需要公安機關采取措施進一步獲取證據以判斷是否達到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

第四條 行政執法機關在查處違法行為過程中,必須妥善保存所收集的與違法行為有關的證據。

行政執法機關對查獲的涉案物品,應當如實填寫涉案物品清單,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處理。對易腐爛、變質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應當采取必要措施,留取證據;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涉案物品,應當由法定檢驗、鑒定機構進行檢驗、鑒定,并出具檢驗報告或者鑒定結論。

第五條 行政執法機關對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立即指定2名或者2名以上行政執法人員組成專案組專門負責,核實情況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書面報告,報經本機關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審批。

行政執法機關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應當自接到報告之日起3日內作出批準移送或者不批準移送的決定。決定批準的,應當在24小時內向同級公安機關移送;決定不批準的,應當將不予批準的理由記錄在案。

第六條 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應當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書;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況的調查報告;

(三)涉案物品清單;

(四)有關檢驗報告或者鑒定結論;

(五)其他有關涉嫌犯罪的材料。

第七條 公安機關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書的回執上簽字;其中,不屬于本機關管轄的,應當在24小時內轉送有管轄權的機關,并書面告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

第八條 公安機關應當自接受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之日起3日內,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立案標準和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規定,對所移送的案件進行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立案的,應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不予立案的,應當說明理由,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相應退回案卷材料。

第九條 行政執法機關接到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通知書后,認為依法應當由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提請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復議,也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督。

作出不予立案決定的公安機關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機關提請復議的文件之日起3日內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案件的行政執法機關對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復議決定仍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立案監督。

公安機關應當接受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的立案監督。

第十條 行政執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不予立案的案件,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其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依法實施行政處罰。

第十一條 行政執法機關對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移送。

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經作出的警告,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的行政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

依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執法機關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經依法給予當事人罰款的,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依法折抵相應罰金。

第十二條 行政執法機關對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案件,應當自接到立案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將涉案物品以及與案件有關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機關,并辦結交接手續;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十三條 公安機關對發現的違法行為,經審查,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立案偵查后認為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但依法應當追究行政責任的,應當及時將案件移送同級行政執法機關,有關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第十四條 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應當接受人民檢察院和監察機關依法實施的監督。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行政執法機關違反本規定,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有權向人民檢察院、監察機關或者上級行政執法機關舉報。

第十五條 行政執法機關違反本規定,隱匿、私分、銷毀涉案物品的,由本級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實行垂直管理的上級行政執法機關,對其正職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降級以上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前款所列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比照前款的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行政執法機關違反本規定,逾期不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的,由本級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實行垂直管理的上級行政執法機關,責令限期移送,并對其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記過以上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行政執法機關違反本規定,對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處罰代替移送的,由本級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實行垂直管理的上級行政執法機關,責令改正,給予通報;拒不改正的,對其正職負責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負責人給予記過以上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本條第一款、第二款所列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分別比照前兩款的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七條 公安機關違反本規定,不接受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或者逾期不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決定的,除由人民檢察院依法實施立案監督外,由本級或者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其正職負責人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記過以上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前款所列行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比照前款的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八條 有關機關存在本規定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所列違法行為,需要由監察機關依法給予違法的公職人員政務處分的,該機關及其上級主管機關或者有關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將相關案件線索移送監察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 行政執法機關在依法查處違法行為過程中,發現公職人員有貪污賄賂、失職瀆職或者利用職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等違法行為,涉嫌構成職務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刑事訴訟法、監察法等法律規定及時將案件線索移送監察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處理。

第二十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規定

(2021年9月6日 高檢發釋字〔2021〕4號)

第一條 為了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規定,結合《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人民檢察院開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應當嚴格依法、準確及時,加強與監察機關、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和行政執法機關的協調配合,確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開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由負責捕訴的部門按照管轄案件類別辦理。負責捕訴的部門可以在辦理時聽取其他辦案部門的意見。

本院其他辦案部門在履行檢察職能過程中,發現涉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本院負責捕訴的部門。

第四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職責時,應當注意審查是否存在行政執法機關對涉嫌犯罪案件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而不移送,或者公安機關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情形。

第五條 公安機關收到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后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行政執法機關建議人民檢察院依法監督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受理并進行審查。

第六條 對于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或者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舉報,屬于本院管轄且符合受理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受理并進行審查。

第七條 人民檢察院對本規定第四條至第六條的線索審查后,認為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經檢察長批準,應當向同級行政執法機關提出檢察意見,要求行政執法機關及時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并將有關材料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檢察意見抄送同級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實行垂直管理的,應當將檢察意見抄送其上級機關。

行政執法機關收到檢察意見后無正當理由仍不移送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有關情況書面通知公安機關。

對于公安機關可能存在應當立案而不立案情形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開展立案監督。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審查是否需要對被不起訴人給予行政處罰。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的,經檢察長批準,人民檢察院應當向同級有關主管機關提出檢察意見,自不起訴決定作出之日起三日以內連同不起訴決定書一并送達。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檢察意見抄送同級司法行政機關,主管機關實行垂直管理的,應當將檢察意見抄送其上級機關。

檢察意見書應當寫明采取和解除刑事強制措施,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財物以及對被不起訴人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情況。對于需要沒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將查封、扣押、凍結的涉案財物一并移送。對于在辦案過程中收集的相關證據材料,人民檢察院可以一并移送。

第九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對被不起訴人給予行政處罰的檢察意見,應當要求有關主管機關自收到檢察意見書之日起兩個月以內將處理結果或者辦理情況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因情況緊急需要立即處理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回復期限。

第十條 需要向上級有關單位提出檢察意見的,應當層報其同級人民檢察院決定并提出,或者由辦理案件的人民檢察院制作檢察意見書后,報上級有關單位的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核并轉送。

需要向下級有關單位提出檢察意見的,應當指令對應的下級人民檢察院提出。

需要異地提出檢察意見的,應當征求有關單位所在地同級人民檢察院意見。意見不一致的,層報共同的上級人民檢察院決定。

第十一條 有關單位在要求的期限內不回復或者無正當理由不作處理的,經檢察長決定,人民檢察院可以將有關情況書面通報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或者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通報其上級機關。必要時可以報告同級黨委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發現行政執法人員涉嫌職務違法、犯罪的,應當將案件線索移送監察機關處理。

第十三條 行政執法機關就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證據收集固定保全等問題咨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就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主動聽取人民檢察院意見建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答復。書面咨詢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七日以內書面回復。

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可以就行政執法專業問題向相關行政執法機關咨詢。

第十四條 人民檢察院應當定期向有關單位通報開展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情況。發現存在需要完善工作機制等問題的,可以征求被建議單位的意見,依法提出檢察建議。

第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會同有關單位研究分析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第十六條 人民檢察院應當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建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已經接入信息共享平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自作出相關決定之日起七日以內,錄入相關案件信息。尚未建成信息共享平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向有關單位通報相關案件信息。

第十七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高檢發釋字〔2001〕4號)同時廢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丰县| 沂南县| 二连浩特市| 格尔木市| 平顺县| 绥中县| 沭阳县| 呼和浩特市| 静安区| 武隆县| 广州市| 丰县| 新营市| 泸定县| 巴林右旗| 黄陵县| 孝感市| 灵寿县| 象州县| 阜新市| 吴忠市| 黎城县| 德州市| 日喀则市| 台中县| 宜都市| 固安县| 北流市| 闻喜县| 桂林市| 林周县| 公主岭市| 田东县| 宾川县| 健康| 新巴尔虎左旗| 灵川县| 什邡市| 简阳市| 九江市| 横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