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秘密案件裁判規則:全面梳理中國商業秘密案件司法裁判規則
- 唐青林編著
- 4333字
- 2024-06-06 12:15:27
前言
一、大量科技型企業并未采取適當的保密措施,他們是懷揣著商業秘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裸奔
十多年來辦理大量商業秘密后,本書作者驚訝地發現:為數不少的科技型公司擁有大量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卻并未采取適當的保密措施!因為法律規定采取適當的保密措施是商業秘密被法律保護的必備前提,凡是未采取保密措施的“商業秘密”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一旦發生泄密事件,而由于這些科技公司并未采取保密措施,所以他們所謂的“商業秘密”在法律上是不予保護的,被泄露或者侵權后只能扼腕嘆息——實際上他們是懷揣著商業秘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裸奔。
根據本書作者的觀察,中國很多企業在沒有發生商業秘密案件的情況下,花費律師費主動聘請律師設計保密體系的不多,一般是發生侵犯商業秘密案件后損失數千萬甚至數億元市場之后,才愿意花律師費聘請律師設計商業秘密保密體系。
二、近年來我們辦理了大量有意思的商業秘密案件,這些頻發的商業秘密案件引起我們深思
本書作者近年來辦理涉及商業秘密案件的經驗來看,跳槽員工帶走商業秘密、骨干人員另立門戶、內部職員外賣商業秘密、競爭對手不擇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的案件大量涌現。商業戰爭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商業秘密被競爭對手獲取,后果不堪設想,損失非常慘重。幾乎每天都有企業商業秘密泄密,帶來經濟損失。
這些年我辦理了很多有意思的商業秘密案件,既有在最高法院和各級法院審理的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也有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案件,參加這些案件的辦理,不禁感慨萬千。我親自參與辦理的案件就可以拍攝多部商業諜戰片大片了:
有一個年輕的工程師,大學畢業不到五年時間,因為籌備婚禮缺錢、不惜用高清相機偷拍技術圖紙給競爭對手被判刑。這個年輕的工程師在山東某高科技公司工作。因為籌備婚禮缺錢,因此到處面試新的工作機會,希望找到更高工資的崗位。在競爭對手面試后,面試官提出“如果你能夠帶來一些技術資料、能夠幫助項目技術攻關加快完成,可以給你四萬元月薪,還有項目獎金”于是他面試結束后開始打起了自己所在單位技術圖紙的主意。可是單位電腦的U盤接口被拆除、無法拷貝這些圖紙,發送電子郵件也因為有網絡防火墻而無法實現。經過一番考慮后他決定用諜戰片中經常用的高清數碼相機的方式獲取這些商業秘密涉密圖紙。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經常在辦公室加班到午夜,實際上加班是假、竊取商業秘密圖紙才是真!他打開自己的電腦訪問公司的保密圖紙、然后用高清照相機拍攝保密圖紙、攜圖紙跳槽到競爭對手公司。就在他到新入職的公司工作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事情就敗露了,他在新公司門口的公交車站臺被經偵警察撲到在地、搜出他背包里面有一個移動硬盤,里面有一千多張含有商業秘密的圖紙的高清照片。最終他因觸犯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判刑四年半。
有一個40歲左右的總經理,因羨慕公司產品的高利潤率,離職后利用掌握的原雇主的商業秘密創業開公司被判刑。八十年代大學畢業的他,作為大學生在公司得到領導賞識、從普通職員一直晉升到公司總經理,工資收入越來越高、而且在股改中還被授予激勵股票,可是畢竟工資收入再高、擁有較小比例的激勵股權肯定無法和公司大股東媲美,不甘人后的總經理動了歪念頭,決定自己單獨干一番大事業。于是絲毫不顧公司董事長的挽留決意辭職,辭職后他利用所掌握的原單位的技術秘密,自己悄悄地開了和與雇主經營范圍相同的公司,獲得了高額利潤。可惜沒有不透風的墻,原公司在一次競標中發現他自己開了公司而且他生產的產品竟然和原公司的產品一模一樣,于是懷疑他違法使用了公司的商業秘密,馬上到管轄地的公安經偵部門報案,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破案了,這位自作聰明的總經理被判刑六年,他自己開的公司的賬戶以及廠房和土地都被法院查封,最終不僅被判刑六年,他的非法獲利被判決賠償給原公司,拍賣被查封的廠房和土地后,創業幾年的他不僅顆粒無收還失去了寶貴的人身自由,真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看過電視機《潛伏》的人都知道臥底這個詞,可是誰成想在商業社會中臥底也是不少見的呢?我們辦理的一個案件中就有一個高級的商業間諜張某在我客戶臥底,張某為獲取競爭對手保密技術、不惜利用假身份證到競爭對手臥底,被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刑三年。張某為了竊取競爭對手化工領域某個核心生產技術,隱瞞自己是競爭對手公司的總工程師的職務和股東的身份,偽造身份證件到競爭對手打工“臥底”(應聘時所提供的身份證和學歷證全都是偽造的)。臥底取得商業秘密后他不辭而別,然后用竊取的技術生產出相同的產品。案發后公司迅速到公安分經偵大隊報案。經過立案偵查發現,他實際上真實的姓是“章”而不是“張”,其已經生產和銷售侵犯商業秘密的產品非法獲利1400萬元,后該總工程師被判刑三年。
工科男怎么也想不明白的是:使用我自己研發的計算機軟件創業,竟然也被判刑?這個案子也是我親自參加辦理的案子,案情是:某上市公司技術副總自己創業開設公司。他離職的同時帶走了自己在原單位編寫的程序的源代碼。因為不懂法律,他堅信在創業中使用自己在原雇主單位研發的源代碼不會構成知識產權侵權,更不會引發牢獄之災。可是事實上,他在原公司工作期間編寫的程序源代碼的作品,屬于職務創作、知識產權屬于原雇主。哪怕這些源代碼全部是這位工程師一行一行編寫出來的,他離職后也不能擅自使用。他自己創業的公司利用這些源代碼迅速產生利潤,可是原單位發現他侵權后立刻報警,經偵隊介入后很快就刑拘了他。我親眼看著這個非常優秀的高級工程師,因為侵犯商業秘密罪被判刑五年,令作者扼腕!
我還辦理了很多商業秘密案件,每個案件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情節和背景。作為戰斗在第一線的律師,我深知除了轟動全國的“力拓案”之外,全國各地還有技術總監、營銷總監因為侵犯商業秘密(技術信息、經營信息、客戶名單)被起訴、被羈押——只是他們的案件沒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三、企業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商業秘密?如何為企業構建固若金湯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保護商業秘密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高級管理人才和核心技術人才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并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商業秘密,很多企業表面上簽署了保密合同、制定了保密制度、支付了保密費、競業禁止補償金,可謂殫精竭慮,可是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案件數量還是逐年增多。屢屢發生的企業商業秘密案件,動輒帶來數千萬元數億元的巨額損失,讓涉案企業家冒一身冷汗。企業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商業秘密?如何設計嚴密的保密制度體系?如何確保保密協議的合法有效?如何準確適用法律進行競業禁止?
鑒于很多公司的上述困惑,我們密切關注商業秘密保密體系的設計,旨在通過幫助企業構建完善的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實現預防商業秘密泄密、消除商業秘密泄密隱患,實現保護公司商業秘密,保障企業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使企業長期、穩健、高效的發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制定保密措施也是我國商業秘密得到法律保護的必要前提,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只有企業采取了適當的保密措施的信息才可能被確認為商業秘密,沒有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信息不能作為商業秘密保護。商業秘密保密體系的建設,也是未來發生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后,證明企業采取保密措施的重要證據。
我們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已經為大量企業設計了商業秘密保密體系,包括為航天服務的高科技纖維材料的上市公司,也包括為中國交通大發展提供保障的大型芯片高科技公司,既有大型計算機軟件公司、也有傳統的大型化工企業。這些客戶收到我們設計的保密體系后,大多會說“唐青林律師,您的團隊為我們企業構建了一個固若金湯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商戰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能讓客戶的商業秘密信息得到妥善的保密和保護,我們從內心得到些許安慰。
四、商業秘密距離我們并不遙遠,企業負責人應該高度關注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
商業秘密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有些時候核心技術的泄密會導致企業業績迅速滑坡、甚至走向破產,企業負責人應該高度關注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我們辦理的一個發生在北京的商業秘密民事訴訟案件就通過一個個來證明,核心技術秘密被公司內鬼竊取后另設公司,最后權利人雖然沒有破產,但是到案發三年之后市場日漸萎縮、已經明顯感覺到公司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我們深切關注這些依賴商業秘密而獲得市場競爭力的優秀企業,我們更加深切關注這些優秀的工程師和杰出的營銷精英。我們希望做點什么來幫助企業家保護自身的商業秘密,希望這些技術總監和營銷總監離職后能夠在不“越雷池”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于是,我們決定寫一本關于商業秘密的書,試圖用最深入淺出的語言讓讀者了解掌握我國有關商業秘密的法律法規。正是出于這個考慮,我們不打算把書寫得晦澀難懂。
同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了讓讀者更加貼近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的最前沿,我們收集了100個中國真實的涉及商業秘密的判例,并對之一一進行點評和分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相信,在這些“血淋淋、活生生”的鮮活案例中,讀者們一定能夠得出我們自己保護商業秘密的“心得和體會”。當然,盡管每個案例都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分析的亮點或遺憾,但是我們每個案例只選擇一個“點”進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只有企業采取了適當的保密措施的信息才可能被確認為商業秘密,因此,商業秘密保密體系的建設,也是未來發生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后,證明企業采取保密措施的重要證據。本書作者結合部分案例,對企業如何讓建立保密體系進行了指引,但是本書中并未將如何制定體系的保密措施作為專門的篇章來介紹,我們會在后續的作品中對如何設計保密體系進行專門的介紹。
按照上述設想,我們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利用夜晚和周末的時間,完成了本書的寫作。盡管我們知道,未來肯定還會有人因為侵犯商業秘密被判刑,或者有公司和個人因侵犯商業秘密被判決賠償損失。但我們希望看過本書的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繃緊保護商業秘密的弦,絕不因為侵犯商業秘密而觸礁;同時,相關企業結合本書關于建立保密體系的指引建立并逐漸完善商業秘密保密體系,構筑商業秘密的銅墻鐵壁——這樣,我們晚上熬夜辛苦寫作的勞動就有了意義!
本書針對廣大企業家、高層管理、核心技術人員關心的商業秘密法律問題做出針對性回答。對中國國內審理并公開判決的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例(全書案例來源于裁判文書網,并經隱名處理)進行分析點評,試圖從個案中尋找規律,從前人的教訓中吸取經驗。誠然,每個案例值得點評的亮點可能會有很多,但是本書作者不求全面點評每個案例中所有情節,可能僅點評其中之一。
由于本書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遺漏甚至錯誤在所難免,請各位讀者不吝批評指正。如有任何意見或和建議,請與本書作者聯系,聯系郵箱:18601900636@163.com。
唐青林 律師
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
202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