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19.王凌的智慧(主角名字用曹芳還是李世民好?)
- 李世民穿越高平陵事變
- 古今之盛軌
- 2386字
- 2024-05-28 11:00:00
桓范與陳泰,前后腳來到壽春,也就是鎮東將軍、揚州都督王凌的駐地。
他們向王凌通報了洛陽發生政變,以及天子前往許都的消息。
桓范拜別曹芳后,首先去的地方便是揚州,畢竟這里最為重要。
王凌得知司馬懿不顧老臉,弄出巨變之后,可謂暴跳如雷,還沒等桓范與陳泰作什么發言,便主動表態,愿意聽從許都號令,征討司馬老賊。
又自告奮勇,將爭取兗州的差事,也給攬了下來。
因為兗州刺史令狐愚,正是他的外甥,兩人關系,親密得像穿一條褲子似的,只要他一句話,兗州便可為朝廷所用。
有了王凌這般忠烈老將相助,桓范與陳泰也是輕松不少,便又馬不停蹄望徐州而去。
別看王凌今年已經八十五歲了,但他的精神頭,仍然像四十歲人一般,頗為健旺。
而且頭不禿,齒不落,背不弓。
雖然沒有辦法再上馬殺敵,但走起路來,卻是極為穩健。
更讓人佩服的是,他做起事來,還是如年輕時候那般雷厲風行。
一送走桓范和陳泰,他便立即召集揚州主要官員,商議調集兵馬,籌集糧草,前往許都,以及安排留守之事。
待要員們于將軍府匯齊,王凌便將桓范與陳泰通報的情況,一番慷慨激昂的說了一遍。
隨即凜然道:
“如今奸賊肆虐,天子蒙難,老夫決定,即刻率兵,前往許都勤王,共討國賊,咱揚州,有鎮兵十萬,州郡兵五萬,除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抵擋吳狗之外,其余四萬鎮兵,兩萬州郡兵,一共六萬兵馬,便都隨老夫與別駕勞精出征,留守之事,則由治中楊弘與淮南太守張特擔任,爾等以為如何?”
鎮兵,乃是負責鎮守地方重鎮的正規軍,統兵官為各地都督。
州郡兵為地方軍,屬于各州郡管理,負責地方治安,但在戰事緊急之時,也將隨正規軍作戰。
眾人先前聽聞天子蒙難,無不發出憤慨之聲,但此刻一聽說要他們真的去勤王,真刀真槍的與號稱大魏戰神的司馬懿作戰,卻又不禁竊竊私語起來。
王凌見此情景,先就不喜,盯著勞精說道:
“你是揚州別駕,眾官之首,你說說看,老夫的布置妥當否?”
要是放在從前他剛剛做官的時候,做任何決定,是不會與下屬商量的。
但年紀越來越大之后,他開始變得謹慎起來,更講究上下一心,一處使勁兒了。
勞精跟隨王凌有二十年了,見他鐵了心要與司馬懿斗,便也橫了橫心,說道:
“司馬懿用兵如神,手下猛將如雨,加之陛下所能掌控之州,除了我揚州之外,其他各州,均是兵力較弱,因此,我以為只帶六萬兵馬勤王,恐怕不妥。”
王凌稍微思索了一番,表示認同:
“安平所言極是,那老夫便帶走一半兵馬吧。”
勞精又道:
“如此甚好,如今吳狗正鬧內亂,估計兩三年內不會對我形成壓力,因此,咱們不必在揚州留下許多人馬。”
王凌點了點頭,又看向楊弘與張特:
“當然,為了穩妥起見,楊治中與張府君若覺兵力不夠,可另行募兵,作為防備之計。”
誰知那楊弘不但不領命,反而面帶異色道:
“若是老將軍執意要與司馬懿開戰,我楊弘絕無二話,必定竭誠為老將軍效力,辦好留守之事,但楊弘心里有一言,卻是不吐不快。”
王凌因他一直恭順馴服,極為賞識,此刻見他有異往常,不禁有些吃驚:
“哦?有什么話,你只管講來。”
楊弘卻是撲倒在地,一臉悲痛地拱手道:
“老將軍的家人皆在洛陽,若您與司馬懿交戰,那他們的性命,又該如何是好?還請將軍三思啊!”
王凌一臉感動,走到廳中,扶起了他,動情說道:
“敬明為我考慮,我很是感激,唉……”
說完,又在廳中來回踱著步子,似乎是在追憶著什么。
只見他忽然停了下來,口氣溫和地解釋:
“其實,敬明之慮,我又何嘗不知?但此刻,我大魏已是風雨飄搖,我等作為大魏臣子,國家尚且顧不過來,又如何去兼顧自己的小家?”
想起眾人大多是自己提拔的后起之秀,過于年輕,可能無法理解自己舍身忘家的苦衷,于是又將自己從前的經歷,娓娓道來:
“我王凌這一生,可謂少年不幸,青年落魄,晚年發達,而如今這一切,都是因為曹氏幾代之恩吶。”
“想我早年,也是出生名門,乃是太原王氏之后,當年誅滅國賊董卓的王允王司徒,便是我的叔父。”
“只可惜叔父誅賊有術,治國無功,以至董卓一滅,又使李傕、郭汜之流猖獗,我王家,也因此橫遭大難,從此家道敗落。”
“王家敗落之時,我才十五歲啊,堂堂高門公子,竟淪落成賤籍,以替官署灑掃為生,一掃就是二十年吶,我以為,此生再無希望,我王家一定要徹底敗落了,我灰心至極。”
“卻不想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遇見了太祖皇帝,他當時到官署巡視,見我正在掃街,便好奇問我,得知我竟是王允的后人,十分高興,對我慈眉善目,關心備至。”
“從此,太祖皇帝對我一路提拔重用,讓我得脫賤籍,重新為人,至此以后,我王凌才得以重新振作,光耀門楣。”
“太祖崩逝后,文帝、明帝,還有大將軍,皆對我賦予重托,授以方面之任,因此,我王凌,得以發達至今。”
“魏國四代先帝對我賞識重用,此等天高地厚之恩,我王凌又怎可不拼盡性命,肝腦涂地去報答呢?”
“你等若還真的記我一點情義,又怎么忍心讓我無法實現夙愿,讓我愧對九泉之下的列位先帝呢?何況你等食的乃是大魏俸祿,又怎么忍心背棄其主呢?”
說到最后,他已是老淚縱橫,泣不成聲了。
不禁自顧自的朝著許都方向,拜倒在地,任憑誰去勸,也久久不愿意站起身來。
他或許在追思,感恩曹操當年和顏悅色的安慰鼓勵自己。
他或許也在自責,為何自己當初未能及時出現在天子身邊,為他護衛。
而這番聲情并茂,感人肺腑的講演,自然也是徹底打動了在場眾人。
既然老將軍為了國家,為了天子,連家人都可以不顧,既然曹家皇帝如此有情有義,那他們,也可以竭誠報效。
最終,他們決定,追隨這位老將軍,為國討賊,全力以赴。
見人心終于統一起來了,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王凌這才顫巍巍地站起身來。
從容吩咐道:
“既然我們已經下定了決心,那便開始行事了,老夫先去兗州會會我那外甥,勞安平則調集兵馬糧草,直接開往許都,咱們在許都會合,而揚州留守之事,就由楊敬明與張府君多用心了,其余文武,當各盡其職,勿要松懈,老夫到許都之后,定會為你等請功求賞的。”
眾人無不欣然領命。
王凌見眾人齊心,終于眉展心舒,放下了心中的石頭,暗喜這場心思沒白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