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光下的光影表現(精裝版)
- 張德文
- 1969字
- 2024-05-24 18:23:49
前言
攝影是什么?攝影是一種真實、直觀、供人欣賞的視覺藝術,是觀察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第三只眼睛”,是影像文化的典型標志,是史料和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在當今社會的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光在攝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攝影是在“用光作畫”,光是攝影的靈魂,對攝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光,攝影就無法存在。在攝影創作中,光線主導著一切。光有溫度,能改變顏色,能表現畫面內容,能烘托氛圍,能表達情感,能表示存在,能反映性格,能實現創意。陽光隨著角度的變化,可以改變顏色、溫度和色溫等。弱光攝影是在環境較暗的光照條件下進行拍攝的一種方法。在日落后到日出前的夜晚或室內,利用微弱的自然光、人造光,拍攝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根據環境光線的明暗程度,進行適當的長時間曝光。在野外,可以利用月光、星光、霞光、閃電光或人工光等;在城鎮或室內,可以利用人造光進行弱光攝影創作。
光繪攝影也是弱光攝影創作的一種形式,是人工室外夜間動態光影拍攝方法。例如汽車、火車燈光的軌跡,人工室外補光形成的動態光影,如閃電、禮花、打鋼花的軌跡。由于地球自轉,夜間宇宙恒星形成的軌跡以及夜晚水面虛幻動態的燈火反光等都屬于光繪攝影的范疇。
在拍攝城鎮夜晚的景觀時,需要注意一些步驟、技法、要求和原則。例如,我攝影的八字體會:“想到、遇到、拍到、拍好”。同時,夜晚拍攝景觀照片時天空必須是藍色調的(拍攝禮花除外),拍攝月亮必須有隕石坑。此外,我拍攝照片的原則是:“學佳作,躲佳作,拍自己的”,即學習別人的構圖形式、用光技巧等,杜絕模仿、雷同,拍攝有自己特點的攝影作品。在拍攝風光、弱光照片時,我注重構圖,盡可能有前景,突出層次感、縱深感,講究用光,拍攝出光影效果。同時,我帶著感恩情結頌揚祖國大好河山和人間的真、善、美。通過30多年的攝影實踐,我深感攝影的魅力和樂趣。攝影使我愉悅了精神,強健了體魄,豐富了我的生活,使我的生活更充實、更燦爛!同時我也意識到,只有投身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去,才能感知和體會到攝影的愉悅。攝影不單純是按快門、拍照片,而是要融入大自然和現實生活,觸景生情,寓情于景,力求拍攝出意境。人文紀實攝影始終對準百姓生活,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突出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題;多角度、近距離講述百姓典型人物的形象和故事。尋找和拍攝瞬間出現的影像魅力,享受愉悅的拍攝過程!
我拍攝黃山,幾乎總是在冬天最寒冷的季節進行。在19次拍攝黃山的經歷中,有16次是在冬季。這個季節的黃山有冰雪、云霧、樹掛等元素,云海和佛光出現的概率也最高,景色十分壯美。我深感:“黃山美景傳天下,唯有冬臘景更佳”。對于拍攝北京、內蒙古草原等地方,我則是一年四季都在進行。
拍攝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對我而言總是帶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我10歲便來到北京,是北京教育、培養、成就了我)。多年來,我一直努力記錄著首都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我曾拍攝過北京新十大建筑、奧運場館、道路橋梁、北京南站、前門大街改造、新街道新建筑、大興機場,以及北京地下四通八達、具有典型特色的地鐵站等。
從1985年開始,我便開始拍攝金山嶺長城。從1995年起,我開始拍攝箭扣長城,至今已近百次登上箭扣長城進行拍攝。甚至為了拍攝箭扣長城,在冬季雪后路滑的情況下不慎摔斷三根肋骨。30多年來,我先后拍攝了八達嶺、居庸關、金山嶺、蟠龍山、司馬臺、慕田峪、墻子路、嘉峪關、固陽、定邊、殺虎口、老牛灣、獨石口、長城鄉、河防口、撞道口、喜峰口、九門口、青山關、山海關、烏龍溝、箭扣等30多處明長城遺跡。幾十年來,我對此樂此不疲。然而,還有幾個著名的明長城關隘我拍攝得并不理想。盡管我已年過古稀,但在合適的季節,我仍然會去拍攝長城,力求不留遺憾。
通過30多年奔波在高山峻嶺、長城內外、名山大川、江河峽谷、林海雪原、古鎮名居、街巷胡同、少數民族聚居地等的經歷,我學習、探索、實踐、感悟、總結,拍攝了安徽、北京、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景觀和人文紀實照片。這些經歷讓我有感悟、有體會,也有教訓,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本書精選了百余幅弱光攝影作品,每幅作品都附有圖解說明、拍攝經歷、時間地點、技法技巧、心得體會、拍攝數據,以及經驗教訓等詳細信息。我盡可能地通過這些作品,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在拍攝弱光攝影方面所探索、學習到的心得體會和拍攝技術。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影友老師多多指正。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一方面是對自己的總結和積累,另一方面也是想將弱光攝影這一廣大攝影愛好者最向往、最喜聞樂見的攝影題材,分享給那些已經邁進攝影殿堂,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拍攝水平的朋友們。我希望通過分享我的拍攝方法、技藝、體會和經驗,能夠幫助大家在弱光攝影中更好地觀察、認識、理解和感悟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從而有所收獲。如果本書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并能提高你的弱光攝影技術,那將是我最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