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心態王者蘇東坡
  • 李陽泉
  • 1619字
  • 2024-05-17 10:03:42

蘇門家風與眉山少年

蘇家的足跡很早就踏上了眉山這片土地。唐朝武則天時期出了一位宰相,名叫蘇味道,后被貶為眉州刺史。蘇味道去世之后,他的二兒子蘇份就在眉山縣(現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至蘇洵出生,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蘇氏在眉山生活已有三百余年。

蘇軾生長于此,受益于自曾祖父蘇杲那時便形成的家風,可以大致總結出三條。

第一條家風,便是天真豁達、樂觀淡然。蘇杲是眉山蘇家最有影響力的一支。為什么有影響力呢?并不是因為官做得大,也不是因為家產豐厚。相反,他身在一個非常普通的中產家庭,在川蜀人士大舉變賣家產前往汴京之時,也沒有以低價大肆購置土地。但正是這種天真豁達、樂觀淡然的家風,給他帶來了好名聲。

蘇軾祖父蘇序的天真豁達,表現在一件事兒上。蘇序的二兒子蘇渙高中了,朝廷差人送來文書、官服,還有上朝的笏板。按道理,這么大的喜事兒,蘇家一門上下應該張燈結彩地迎接才對。可是蘇序偏偏跟個沒事兒人一樣跑到郊外會朋友,還得官差去尋他。他收到官服等物之后,居然把吃剩的牛肉用放官服的布袋裝起來帶回家。這一舉動實在是令人稱奇。

蘇序在鄉下居住時,田地不多,全部種了稻谷。他用收獲的大米換來易于長年存放的稻谷,儲藏起來,有三四千石之多。后來遇到災年,蘇序就從倉庫拿出自己的儲備,先給族人,然后給妻子娘家人,再給佃戶和窮人,讓他們都安穩地度過兇歲。

蘇序平易近人,沒什么架子,交朋友無論貴賤。這一點一直影響到了蘇洵。蘇洵其實也是率性豁達、仗義任俠的人。而蘇軾身上,不僅有俠義之氣,更有一種淡泊、樂觀的精神。他在鳳翔,可以縱論文人畫主張;他在密州,可以如少年,壯志凌云;他在黃州,可以親自耕作,以漁樵為伴;他在海南,參與制作東坡墨,還險些送命。而且,在惠州的時候,樂善好施的他聯合弟弟蘇轍,為惠州修建了東新橋與西新橋。

第二條家風,便是讀書求功名,不經商。蘇序本人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也不曾當過什么大官,但他說過:“吾欲子孫讀書,不愿富。”在蘇序的心中,他更希望子孫們努力讀書求取功名,而不是通過經商而大富大貴。

蘇序的期待在他的二兒子蘇渙身上首先得以實現。蘇渙二十四歲就高中進士,拉開了蘇家打翻身仗的序幕。但蘇洵就不一樣了,他不愛讀書,喜歡四處游歷,也不管家,活脫脫一個玩家,直到他母親去世后,才有所收斂。友人曾對蘇序說,應該好好管教一下蘇洵。可是蘇序護犢子,眼睛一瞪說:“他既然會玩兒,那學習還需要旁人擔心嗎?”這樣的家長實在太難得了。

慶歷七年(1047),蘇序去世,那一年蘇軾只有十歲。多年后,蘇東坡還常回憶起他的祖父。蘇東坡的俠義、曠達、樂觀、天真,似乎都受他的祖父影響。而且,作為一代文學大家,蘇軾的文學創作數不勝數,可是在這么多的作品中,都不見一個“序”字。在遇到“序”字時,他都會借用“敘”或“引”這兩個字妥善避諱。

第三條家風體現在具有愛國憂民的情懷。雖然蘇序沒當過什么官,但他心里卻裝著百姓,前面提到他會提前儲備稻谷,以在災年和周邊百姓共渡難關,便是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他告訴子女,一旦有機會為官,一定要愛國憂民。

蘇軾的伯父蘇渙為官清正,在擔任永康錄事參軍時,碰到災年,受命開倉放糧,深得百姓愛戴。

蘇洵雖然沒有做過實際的官,但他的《六國論》滿懷對時局的憂思和對天下黎民百姓的責任感,為身處的世事而憂慮。他抓住“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實際上憂心的是大宋王朝。他切合北宋王朝的現實情況,痛心其屈辱的求和政策,滿懷對當朝未來命運之憂。他在深沉的批判中,將前車之鑒與告誡流溢于字里行間。

因此,愛國憂民的情懷在蘇軾的身上尤為明顯,他一生坎坷,數次被貶,可是每到一處都能以百姓事為先:在密州拿出庫糧收養棄兒,在徐州與百姓抵抗洪水,在黃州拯救溺嬰,在杭州疏通西湖,在揚州取消了“萬花會”,在海南傳播文化與農業技術……

蘇軾在禮部的考試作文《刑賞忠厚之至論》里闡明了他一生所遵循的以仁治國的思想。蘇軾在步入仕途之前就有寬厚愛民的心,這一點他從未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柯坪县| 连城县| 德钦县| 商都县| 大港区| 霍邱县| 梧州市| 弥渡县| 屯门区| 灌云县| 沙坪坝区| 长治县| 龙胜| 乳山市| 天津市| 新绛县| 揭西县| 房山区| 马尔康县| 红安县| 庄河市| 和田县| 晋城| 巴中市| 乐安县| 永寿县| 曲阜市| 满城县| 宾阳县| 乡宁县| 桂阳县| 陵川县| 大宁县| 勃利县| 滦平县| 通化县| 洞口县| 毕节市| 清涧县| 永靖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