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學校
- 垂死病中驚坐起,列強竟是我自己
- 愛喝可樂的玉昆
- 2043字
- 2024-05-25 16:52:00
一手紅棗一手大棒,秀了一波肌肉之后,原本千不情百不愿的土著長老們一時間都變得好說話了起來,也算是印證了那句“畏威而不懷德”的真理。
韓縝才沒有空去理會沙轆社那位長老究竟是不是真的把劉二柱當成他們信奉的神靈,亦或者干脆只是給自己制造一個臺階下,忙完“外交”事項,他又開始籌備起了別的。
這次輪到了學堂。
時間步入十月份,在民務處那里登記的十五歲以下的兒童已經(jīng)有了三四十個,根據(jù)總務廳新進制定的規(guī)章,各處工廠不得雇傭15歲以下的童工,家中的成年人白日里都在工作,這些個孩童們沒了約束,調皮搗蛋玩的不亦樂乎。
就在九月末,有三個十多歲的小孩趁著家中沒人,相約一同去新河游泳,結果一死一失蹤,成為了新鄉(xiāng)建立半年以來,第一次減員的事件。
得給這些孩子找個事做了。
這是總務廳的共識。
韓縝想的更多。
新鄉(xiāng)想要繼續(xù)發(fā)展,單純的人口增長,總會有到達極限的一天,即便他將荷蘭人、西班牙人都趕下海,將福建的百姓都吸引到東番,又能如何?
再造一個東番版的大明?一個縮小版的巔峰階段的農業(yè)社會,有什么用?
幾十年后,國姓爺已經(jīng)驗證過了,這條路是沒有前途的。
而后世的英國也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如何從一個島嶼政權,發(fā)展成為橫跨七洲五洋的日不落帝國——無非工業(yè)二字。
韓縝只需要抄作業(yè)就行了。
不過要發(fā)展工業(yè),只有充足的勞動力是不行的,還需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
現(xiàn)階段無論是火藥、還是熱氣球,都還處于在前人的經(jīng)驗中往前摸索的階段,不過韓縝相信,他們很快便會摸到發(fā)展的壁壘,再往前,需要的便不僅僅是經(jīng)驗和敢于嘗試的勇氣了,而是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這種差距,在嘗試制作熱氣球的時候,韓縝便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
因而,教育是必須的。
新鄉(xiāng)現(xiàn)在識字的很少,近三百人里面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夠勉強認出自己的名字,
更是只有十三個人算是真正的識字。
何秀云之所以能夠進入總務廳,并且擔負起一個部門,最大的原因便是因為她識字。
就這點文化人,連新鄉(xiāng)管理的框架都差點搭建不起來,更別說促進技術革新、提高生產力了。
學校很快便選好了址,一棟新建成的一層小樓,矗立于新鄉(xiāng)城區(qū)的西北角,目前只有3間房屋,周圍卻留著著上百畝的空地。
招生的范圍是6至15歲,一共只有21人,分班是沒有必要了,所有人在一間教室上課。
課程安排也很簡陋,是韓縝決定的,暫時只有兩門主課,一門副課,主課是《語言》、《數(shù)學》,副課則為《通識》。
語言的老師由一名漳州逃難來的老童生擔任,課本直接使用了《千字文》,只為識字來說,足夠了。
數(shù)學課韓縝則下了不少功夫,他用了三天的時間,努力的回想自己以前的知識,編寫了一本簡易的課本,暫時也夠用了。
只是老師的選擇,就很成問題。
這年月,數(shù)學在整個東亞的范疇內都不怎么吃香。
原因無他,不好就業(yè)。
一個不在科考的范疇之內,就打消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學習熱情。
學了不能做官,那學他又有什么用?當賬房嗎?
不好意思,賬房也不要。但凡接觸到“錢”之一事,往往多生事端,那些個有賬房需求的官員、商號,也多是從親族、熟悉的人中選取、培養(yǎng),不會平白信任一個外人。
幸而韓縝他們還是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
和趙榮一批最新到來的移民里,還有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姑娘,叫做林婉,父親以前是泉州一個做綢緞生意的商行里的賬房,只是后來商行出了變故,幾個東家揪著賬務不放,查出了問題,林婉的父親被推了出去頂包,當中被打死在商行里。
父親沒了之后,母親便領著林婉回到娘家生活,但并不受舅舅們的歡迎,娘倆早在五月時便因糧不夠吃被攆出了家門,四處乞食了小半年,最終還是不得已逃難到了東番。
林婉小的時候跟著父親學的識字,算數(shù)也是一樣,雖然稱不上精通,但現(xiàn)在學校缺少數(shù)學老師,也只能由她身兼兩職,暫時頂上。
只是這年月阿拉伯數(shù)字不知是否已經(jīng)傳入到大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并沒有被廣泛使用,各家商戶的賬冊依舊是由單一漢字書寫的樣式,豎排排列,對于初學者并不友好。
韓縝編纂的數(shù)學課本直接引用阿拉伯數(shù)字,和各種數(shù)學符號,稍難一些的方程則用簡化版的甲乙丙丁取代了ABCD。
這些對于林婉來說有些新奇,不過她學習的很快,韓縝只是講了幾個晚上,她便消化的差不多了。
至于通識課,則沒有什么好考慮的了,由韓縝自己去講。上課的內容,韓縝也大抵有了方向——一副由他手繪、有著七八分相似的世界地圖,以及一些類似于后世《十萬個為什么》里面的科普小常識。
對于這些個十六世紀生活在大明東南邊陲農村的孩童來說,足夠了。
至于課程安排,主課為每天一節(jié),每節(jié)1到2個時辰,具體時間由老師自由掌握,副課則是每三天一節(jié)。
學校招生十分順利,只是學校的招牌剛剛掛上,當天就有十多個小孩的家長跑到總務廳,前來報名。
先前韓縝還一度擔心學校收不到人怎么辦,和王煥他們商量了很多對策,現(xiàn)在看來,是用不著了。
福建一帶的百姓對于讀書的熱情是內陸很多地方所不能睥睨的,這一點僅從隋唐以絳,八閩之地出過的8000多名進士這個數(shù)量便能略見一斑。
從隋至清的1300年間,誕生進士最多的10個州府,其中有三個都是福建的。在這一點上,只有完全體的南直隸和浙江能夠與之相比一二。
只是兩天的功夫,所有的適齡孩童都報上了名,只等學校開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