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從依賴到獨立》:生命的第一年——情感發展的現代觀點
- 家庭與兒童成長(溫尼科特心理學經典譯叢·“60分媽媽”系列)
- (英)唐納德·溫尼科特
- 8546字
- 2024-05-17 16:58:28
引言
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年里會發生很多事情。剛一出生,嬰兒的情感發展就開始了。一項人格與性格發展的研究表明,嬰兒降生之初的幾個小時、幾天所發生的事情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包括妊娠后期,胎兒已發育成熟的階段);實際上,嬰兒所經歷的分娩過程也很重要。
盡管我們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但世界仍在正常運轉,嬰兒仍然正常成長,這僅僅是因為母親擁有某種特質,使她特別適合保護處于脆弱階段的嬰兒,并能夠為嬰兒的需求做出積極回應。如果母親覺得安全,在與伴侶和家人的關系中感受到被愛,也感受到自己被家庭之外的社交圈所接受,她就可以扮演好母親這個角色。
如果我們愿意,可以繼續把照顧嬰兒的任務留給母親。她對嬰兒的照料能力并非取決于她的育兒知識,而是來自一種情感態度,這種情感態度隨著母親懷孕的進程不斷增加,也將隨著嬰兒離開母體而逐漸喪失。不過,對嬰兒早期人格發展的研究會讓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受益。比如,作為醫生和護士,我們可能需要干預嬰兒與母親的關系,以應對嬰兒身體出現的各種狀況,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在干預什么。此外,過去的五十年里對嬰兒生理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如果我們愿意投入,對嬰兒情感發展的類似研究或許能取得更大的成果。還有第三個原因是,由于社會、家庭或個人疾病的原因,一部分父母不能為嬰兒提供足夠好的條件,于是醫生和護士就被期望能夠了解、處理甚至預防這些情況的發生,就像他們在處理身體疾病時所表現出來的高超能力一樣。兒科醫生越來越需要關注到嬰兒的情感發展,就像他們現在關注嬰兒成長地圖中的生理發展一樣。
研究嬰兒早期情緒發育還有第四個原因:在嬰兒時期,即使是出生后的第一年,通常就可以發現和診斷情緒障礙。很顯然,這類疾病的最佳治療時間就是在疾病最開始的時候,越早越好。但在這里,我并不準備深入討論這個主題。
我也不在這里討論身體異?;蛏聿唤】档那闆r,也不考慮遺傳因素對智力發育的影響。接下來的討論里,我假設嬰兒身體健康,心理也有健康發育的潛力。我想討論的正是這種潛力:出生時,這些潛力是什么?它們中的哪些部分會在一年后由潛力變成現實?我也假設嬰兒的照料者是一位健康的、足以自然而然承擔起母親角色的母親。由于嬰兒的極度情感依賴,我們討論嬰兒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對嬰兒的日常照料。
我在下面列出一系列的主題,每一部分都會做簡明扼要的闡述。我的這些觀察結果也許會向那些關心嬰兒、照料嬰兒的人表明這樣一個事實:出生后第一年的情感發展是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先天發展趨勢
心理發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發展趨勢,它與身體的生長和功能的逐步發展相適應。身體成長比較明顯:嬰兒通常在五個月或六個月左右就會坐,在一歲左右學習走路,同時在這個時候也會使用兩個或三個詞。情感發展也有同樣的進化過程,然而,除非有足夠好的條件,否則我們很難看到情感自然而然的成長過程,而我們的部分困難就在于如何描述這種“足夠好”的條件。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自動認為個體行為的發育過程符合神經生理學基礎。
依賴
在生命的第一年,人們注意到嬰兒的顯著變化都是趨向獨立。獨立通過依賴而獲得,但有必要補充的是,依賴是通過雙重依賴而獲得的:在生命的最初階段,嬰兒對身體和情感環境有絕對的依賴。最開始,嬰兒意識不到這種依賴,因此這種依賴是絕對的。漸漸地,嬰兒開始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這種依賴,此時嬰兒就獲得了讓環境知道自己何時需要關注的能力。
我們在臨床發現,嬰兒走向獨立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依賴或雙重依賴總是會反復出現。母親總是能夠讓自己適應并滿足嬰兒在各個方面不斷變化和增長的需求。到一歲時,嬰兒能夠對母親形成清晰的印象,以及對自己所習慣的母親的照料方式形成相對完整的印象,并能將這些印象維持一段時間,可能是十分鐘,可能是一小時,也可能更長。
然而第一年的情況極其多變,不僅不同的嬰兒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同一個嬰兒身上也會有無數變化。一定程度的獨立性時而喪失,時而恢復。正常的一歲嬰兒在有了明顯獨立性之后,往往又會多次退回到依賴的狀態。
這段從雙重依賴到依賴再從依賴到獨立的旅程,是嬰兒成長天然路徑,然而,除非有人非常敏銳地適應并滿足嬰兒發展的需求,否則這種成長發展就不會發生。嬰兒的母親恰好比其他人更擅長完成這項最精妙、最持久的任務,母親比任何人都適合,因為她是最有可能自然不含怨恨地為嬰兒全身心投入的人。
整合
從觀察者的角度,一開始就可能將嬰兒看成一個完整的人。大多數一歲的嬰兒已經是一個獨立個體的狀態了,換句話說,人格已經變得完整了。當然,這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但在某些時刻、某些關系中,一歲的嬰兒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了。但是我們知道,這種整合并不是一件必然發生的事,這不僅僅是一個神經生理學的問題。人格整合的發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條件,這些條件最好由嬰兒的母親來提供。
整合是從最初的未整合狀態中逐漸表現出來。一開始,嬰兒的感受是由許多運動過程和感知覺過程組成的。可以肯定的是,休息對嬰兒來說就意味著回到未整合的狀態。因為有母親帶給嬰兒的安全感,嬰兒在未整合狀態也不會害怕。有時候,安全僅僅意味著被抱持。母親或環境通過身體或者其他的巧妙方式抱持著嬰兒,未整合與重新整合的過程伴隨發生,因此嬰兒并不會產生焦慮。
整合似乎與更明確的情感或情感體驗有關,比如憤怒或喂養時的興奮。漸漸地,隨著整合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嬰兒也越來越整合為一個整體。但在有些情況下,已經獲得了的整合會消失或失去,成為整合喪失的狀態,整合喪失是痛苦的,它不是未整合的狀態。
不同的嬰兒在第一年發生的整合程度各不相同:一部分嬰兒在此年齡已經擁有了強大的人格,擁有了一個具有鮮明人格特征的自我;也有一部分嬰兒則處于另一端,他們在一歲時還沒有形成明確的人格,仍然非常依賴于持續的照料。
個性化
一歲的嬰兒堅強地活在身體內,心靈與軀體已經彼此融合,相互妥協。神經學家會說,嬰兒的身體張力和狀態是令人滿意的,并會描述嬰兒的協調性很好。這種心靈和軀體彼此緊密相聯的狀態是從初始階段發展而來的,初始階段中,不成熟的心靈還沒有和身體緊密聯結(盡管生命以身體的功能為基礎)。當嬰兒的需求得到合理的適應時,這就為心靈和軀體之間建立牢固的關系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如果出現適應失敗,那么心靈就會傾向于發展成和身體體驗保持松散聯結的狀態,其結果就是身體的體驗并不能被心靈完全、充分地感受到。
即使在健康狀況下,一歲的嬰兒也只在某些特定的時刻牢牢地扎根在自己的身體內。正常嬰兒的心靈有時也會與身體失去聯系,而且在某些境況下嬰兒不容易迅速回到身體內,比如,當從深度睡眠中醒來時。母親們知道這一點,所以她們會在抱起嬰兒之前逐漸叫醒嬰兒,以免嬰兒在心靈和身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因為身體位置的改變而引起巨大的恐慌,被驚嚇而尖叫。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可能有幾種癥狀:嬰兒可能會面色蒼白,有時會出汗,也可能會很冷,并且有嘔吐。這個時候母親會覺得孩子快死了,但是當醫生到來的時候,嬰兒可能已經恢復了正常的健康狀態,因而醫生很難理解母親為何如此驚慌失措。自然,全科醫生會比咨詢師更了解這類癥狀。
心智與心身
一歲的嬰兒已經相當清晰地呈現出心智萌芽的狀態。心智的意思與心靈截然不同。心靈與軀體和身體機能相關,而心智則依賴于大腦的存在和功能,它們比原始心靈發育更晚(在系統發育中,心靈與心智有不同的發育時間)。心智的發育使得嬰兒逐漸能夠等待喂養,因為會有聲音示意喂養即將開始。這是嬰兒運用心智的一個簡單例子。
所以從一開始,母親就必須盡量完全地適應嬰兒的需要,以使嬰兒的人格發展不被扭曲。然而,母親在適應過程中總會存在失敗,而且會越來越失敗,這是因為嬰兒在心智和智力發育過程中能夠理解并允許這種適應失敗。通過這種方式,嬰兒的心智與母親結盟,并接管母親的部分陪伴功能。在照顧嬰兒的過程中,母親也依賴于嬰兒的心智發展,這些發展使她可以逐漸重新獲得自己的生活。
當然,心智的發展還有其他方式。將事件儲存記憶并進行分類就是心智的一種功能。因為有了心智,嬰兒能夠利用時間作為計量單位來測量空間。心智也將事情的因果建立起聯系。
比較心智與心靈的相關因素是很有啟發性的,這樣的研究可能會揭示這兩種現象之間的差異,這兩種現象經常被相互混淆。
很明顯,在促進母親管理方面,不同嬰兒的心智能力有著很大的差異。大多數母親能夠適應不同嬰兒的良好或不夠良好的心智能力,調整自己的步調盡量與嬰兒發展相一致。然而,對于一個行動迅速的母親來說,如果她的孩子恰好智力有限,她就很容易與之格格不入;同樣,動作快的孩子也容易與動作慢的母親脫節。
到了一定年齡,孩子就能考慮到母親的性格特點,從而相對獨立地適應她無法滿足嬰兒的情形,但在一歲之前,嬰兒很難有這樣的心智水平。
幻想與想象
幻想是人類嬰兒的特質,可以認為幻想是對身體功能的想象加工?;孟牒芸鞎兊脽o限復雜,但在開始時幻想可能是簡單有限的。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嬰兒的幻想,但所有類型的游戲都能表明嬰兒幻想的存在。
我們可以通過人為的分類來追溯幻想的發展軌跡:
(1)功能的簡單加工。
(2)從純粹的假想中分離,成為預期、經驗和記憶。
(3)根據對經歷的記憶去體驗。
(4)把幻想定位在自我的內部或外部,相互交換,不斷豐富。
(5)建立個體的內在世界,對存在的事物和發生的事情負責。
(6)將意識從潛意識中分離出來。潛意識包括心靈的某些非常原始、永遠不會變成有意識的部分,也包括心靈或心智功能中為抵抗焦慮而無法靠近的部分(被稱為被壓抑的潛意識內容)。
在生命最初的一年里,幻想會有巨大的發展。要記住:盡管這種發展(就像所有其他發展一樣)是天然生命力的一部分,但仍會存在發育不良或發展扭曲的可能,除非能充分滿足它們的發展條件,這些條件的特征是可以被研究、被描述出來的。
個人(內在)的現實
第一年結束時,嬰兒的內在世界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組織結構。其中的積極因素來源于個人經驗的模式,尤其是本能經驗的模式,但最終還是基于個體天生的遺傳特征(在早期已經出現)。嬰兒的內在世界是根據一些復雜的機制被組織起來的,這些機制的目的是:
(1)保留“好”的感受——也就是說,對自身(自我)來說是可以接受和會被加強的;
(2)隔離“壞”的感受——遠離那些不可接受的、受迫害的,或從外部現實中注入而不被接受的(創傷);
(3)在個人的心理現實中保留一個區域,與這個區域中的客體保持活生生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可能令人興奮,甚至具有攻擊性,但情感濃烈,充滿生機。
第一年結束的時候,嬰兒甚至已經開始建立次級防御,以此來應對原始組織的崩潰,比如,所有內心活動的低沉與低落,臨床表現為情緒低落;或將內心世界的元素大量投射到外部現實中,臨床表現為對世界帶有偏執的態度。后者在臨床上常常表現為挑食——例如,拒絕浮有奶皮的牛奶。
嬰兒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個體的內在現實,應該注意的是,環境對嬰兒的實際反饋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嬰兒的積極和消極預期的影響。
本能生活
起初,嬰兒的本能生活是以營養吸收為基礎的。最開始是手和嘴的興趣占優勢,但漸漸地排泄功能也開始起作用。在一定的年齡,也許是五個月大時,嬰兒開始能夠將排泄與進食聯系起來,將糞便和尿液與口的攝入聯系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個人內在世界的出現,所以它最初局限在腹部。從這個簡單的模式開始,這種心身體驗會逐步擴展到全身的軀體功能。
在占主導地位的事物里,呼吸被注意到了。它與攝入有關,也與排出有關。呼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除了在哭的時候,呼吸都表現出內在和外在的連續性。對于嬰兒來說,哭也意味著防御失敗。
所有的功能都帶有高潮的特質,因為它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包含一個局部興奮的準備階段,一個全身參與的高潮,以及一段余波。
肛門功能變得越來越重要,以至于它后來超越了口腔功能的重要性。排泄器官的高潮通常是排泄的高潮,但在某些情況下,肛門也可能成為一個接受的器官,并被賦予口腔的功能和攝入的任務。自然,對肛門的控制也增加了這種復雜性。
不論是男嬰還是女嬰,尿液排出都容易產生性快感,并相應地產生興奮感和滿足感。然而,這種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正確的時機。嬰兒期的如廁訓練會剝奪排泄所產生的身體滿足感,過早開始如廁訓練的后果是災難性的。
在一歲以前,生殖器興奮不是最重要的本能。雖然男孩可能會勃起,女孩也可能會有陰道活動,但這兩者主要都與喂食興奮或進食欲望有關。陰道活動容易刺激到對肛門的控制。一歲以內,女嬰不會嫉妒男嬰的生殖器。男嬰的生殖器(與女嬰相比)在平時很明顯,在勃起時更明顯。在接下來的一兩年里,這種外形差異往往引發夸耀和嫉妒(兩歲至五歲之內,生殖功能和幻想不會動搖攝入和排泄功能的重要地位)。
在最初的一年里,嬰兒以直覺來承載快速成長的、與客體聯系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兩個完整的人——嬰兒和母親——相互的愛中達到頂峰。三角關系因其特殊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在一歲之后才成為嬰兒生活中的一個新因素,但要到孩子蹣跚學步的年齡,生殖器的重要性超過消化本能及其幻想時,三角關系才達到完整狀態。
在本書中,讀者很容易認出弗洛伊德的嬰兒性欲理論,這是精神分析對理解嬰兒情感生活所做的第一個貢獻。嬰兒時期的性欲理論曾激起公眾在情感上的巨大波瀾,但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一理論是正常嬰兒心理學的中心主題,也是神經癥根源研究的中心主題。
客體關系
有時,一歲的嬰兒會以完整的人的身份和其他完整的人發生關系。這是一種成就,需要足夠好的條件才能發展起來,成為事實。
嬰兒早期的狀態是與部分客體(而不是完整的客體)產生關系——比如,嬰兒與乳房的關系。母親這時作為整體并不被重視,盡管嬰兒可能在某些情感濃烈的時刻“知道”母親。經過一個逐漸融合的過程,嬰兒的人格才能成為一個整體,然后嬰兒才能夠感覺到部分客體(乳房等)是一個完整的客體(人)的一部分,而這方面的發展也會帶來特定的焦慮。這些內容將在后面章節“關心的能力”中提及。
隨著對客體整體性的認識,依賴感也開始出現,因此產生了獨立的需要。對母親可靠性的感知使嬰兒產生可靠的品質成為可能。
在嬰兒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活動之前的早期階段,客體關系具有部分與部分聯合的性質。自我發展為整體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存在著極大的可變性,這是自體用來體驗和保留體驗記憶的載體。
自發性
本能的沖動會產生(創造)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要么是本能沖動得到了滿足,要么是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在心靈上產生不滿或導致軀體上的彌散性的不適。不過,本能的沖動總會在一個時間點得到滿足,達到與實際經驗相匹配的高潮[1]。滿足感對嬰兒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嬰兒都只能逐漸地學會等待。這里,我們要思考的是:嬰兒應該放棄自發性,轉而服從那些照料者的安排嗎?我們意識不到,有時我們對嬰兒的要求甚至超出了我們自己能做到的范疇。
因此,嬰兒的自發性受到兩種因素的威脅:
(1)母親希望自己從母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而這可能讓母親產生一個錯誤的想法,即為了讓嬰兒成為“好”孩子,她必須盡早訓練嬰兒;
(2)通過嬰兒內在的復雜機制建立一個超我,制約嬰兒內部自發性的發展。
正是這種內部制約機制的發展形成了道德感唯一的真實基礎,而它從生命的第一年就開始了。這種內部制約機制開始于對報復的原始恐懼,作為對嬰兒本能的抑制而持續存在(并使其逐漸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道德感保護愛的對象不受原始愛欲全面爆發的傷害,原始愛欲是無情冷酷的,只以滿足本能的沖動為目標。
起初,自我控制的機制就像沖動本身一樣原始而粗糙,母親的嚴厲可以讓孩子變得克制殘忍,更人性化;母親可以被反抗,但對內心沖動的抑制因此而變得完整。母親的嚴厲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意義,它可以溫和而漸進地產生順從,并將嬰兒從激烈而艱難的自我控制中拯救出來。如果外部的環境持續良好,對嬰兒的成長有利,通過這種自然的發展,嬰兒會建立起一種“人性的”內在的約束感,既能逐漸做到自我控制,又不失去讓生命有意義的自發性。
創造能力
具有自發性的主體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創造性沖動,這是孩子生命力的證明(也是唯一的證明)。
內在的創造沖動會逐漸枯萎,除非它被外部現實(“現實化”)所滿足。每個嬰兒都必須重新創造世界,但是只有當世界一點一點地在嬰兒有創造性活動的時刻到來時,創造才有可能實現。嬰兒伸出手,乳房就在那里,乳房就這樣形成了。這一過程的成功取決于母親對嬰兒需求做出回應的敏感程度,尤其是在剛開始時。嬰兒創造一個完整的外部現實世界有一個自然的進程,并且是持續地創造。在嬰兒的生命進程中,首先需要一個觀眾,當然最終嬰兒會創造出觀眾;隨后,在嬰兒早期階段,未被滿足的需求所產生的痛苦出現了;同時,母親(在這個階段)擁有了在適當時候提供現實示范的能力。母親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她暫時對自己的嬰兒達到了極致認同。
活動性——攻擊性
活動性是胎兒活著的特征之一,早產兒在保溫箱里的動作大致可以反映出胎兒在子宮里的情況?;顒有允枪粜缘那吧恚@個詞的含義隨著嬰兒的成長而發展。攻擊性的一個特殊例子表現為手的抓握和嘴的咀嚼活動,咀嚼會在之后發展為咬。
健康狀態下,大部分的攻擊性潛能會與嬰兒的本能體驗和個體嬰兒的關系模式融合在一起,需要足夠好的環境為發展提供條件。
不健康的情況下,只有一小部分攻擊性潛能可以與性欲融合在一起,然后嬰兒需要背負許多毫無意義的沖動。這些浪費最終導致嬰兒個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毀滅,或者,更糟糕的是,會形成完全無意義的活動的基礎,例如,抽搐或痙攣。這種未融合的攻擊性會以期望或攻擊的形式出現。這是病理性情感發展的一種方式,從很早階段開始就很明顯,最終表現為精神障礙。顯然,這種障礙具有偏執的特征。
攻擊性的潛力是非常多變的,因為它不僅取決于先天因素,還取決于后天環境中災難性情境出現的概率。比如,某些類型的難產會深刻地影響剛出生嬰兒的狀態;即使是正常出生,也可能會有一些對嬰兒不成熟心理造成創傷的特征,此時嬰兒除了做出本能反應之外,完全不知道其他的防御方式,他沒有決定自己生存的權利。
關心的能力
在正常嬰兒一歲半之后的某個時候,似乎有證據表明他們有關心的能力,或有感受罪惡感或內疚感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它依賴于嬰兒的人格整合成一個整體,并且依賴于嬰兒能夠承擔屬于本能的全部幻想的責任。實現這一復雜的成就,母親(或她的替代者)的持續存在是一個必要的先決條件,并且母親的態度還必須包含這樣的元素,即準備好看到并接受嬰兒所做出的不成熟的努力,也就是說,擁有修復和有建設性地愛的能力。
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對情感發展的這一重要階段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她拓展了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學說的)理論,涵蓋了個人愧疚感的起源、以建設性行動和給予的沖動。這樣來說,潛能(以及運用潛能的能力)的根源之一就是發生在一周歲以前(或之后)的情感發展階段。
所有物
在一歲的時候,嬰兒通常已經獲得了幾件柔軟的物品——泰迪熊、布娃娃等,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些男孩可能更喜歡堅硬的物品)。顯然,這些物品代表部分客體,尤其是乳房,漸漸地,它們才開始代表嬰兒和父親或母親。
觀察嬰兒使用第一個被接受的物品非常有趣,它可能是一條毯子,一塊餐巾,或一條絲巾。這個物品會變得至關重要,它具有作為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中間對象的價值(我稱之為“過渡性客體”)。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抱著它入睡,同時吮吸手指或拇指,可能還會輕撫上唇或鼻子。這種模式對嬰兒來說是私人化的,會出現在嬰兒入睡前,或孤獨、悲傷、焦慮時,并且可能持續到童年晚期甚至成年之后。這都是正常情感發展的一部分。
這種現象(我稱之為過渡性現象)構成了后來成年人整個文化生活的基礎。
嬰兒期嚴重的剝奪可能會導致個體喪失使用這種曾熟悉且效果良好的技術的能力,導致煩躁不安和失眠。顯然,口中含著的大拇指和手中抱著的布娃娃同時象征著自體的一部分和環境的一部分。
觀察和研究帶著情感的行為的起源,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其他的原因),因為失去情感投注的能力是年齡較大的“被剝奪兒童”的一個特征,他們在臨床上表現出反社會的傾向,日后可能會違法犯罪。
愛
隨著嬰兒的成長,“愛”這個詞的意義會發生變化,或者說,這個詞的意義本身會增添新的元素:
(1)愛意味著生存,呼吸,活著,被愛。
(2)愛意味著食欲。這里沒有關心,只有需要的滿足。
(3)愛意味著與母親深情的接觸。
(4)(對嬰兒而言)愛意味著本能體驗的客體與完整母親的深情撫觸的結合;“給予”開始與“索取、攝入”相關,等等。
(5)愛意味著表明對母親的所有權,強迫性的貪婪,強迫母親對她應該負責的剝奪進行彌補(哪怕這些剝奪是不可避免的)。
(6)愛意味著像母親照顧嬰兒一樣照顧母親(或替代性客體)——這是成年人責任感的預習。
結論
這些發展(以及許多其他發展)可以在嬰兒一歲時被看到,盡管孩子在一歲生日時似乎什么能力都不具備。另外,在那一天之后,所有這些發展也可能由于環境惡化或者情感成熟所產生的焦慮而失去。
當兒科醫生試圖掌握嬰兒的心理時,他可能會感到震驚。然而,他不必絕望,因為通常情況下他可以把一切都留給嬰兒、母親和父親。但如果兒科醫生一定要干預母嬰關系,那么至少他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此來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干擾。
1958
注釋
[1]比如饑餓沖動產生之后,就算沒有被馬上滿足,也終究會在某個喂食的時間點得到滿足?!幷咦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