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西涼武夫亂長安
- 司馬懿講三國
- 張守春
- 3755字
- 2024-05-23 18:44:29
蔡邕(念擁,意思是城旁邊的水),是我們東漢的一個曠世逸才,文學、算術、天文、音樂這些他都拿手,天天還忙著補寫《后漢書》。有一次,他去鄰居家吃飯,進門前就聽見里邊有人彈琴,他說:“這幫人要殺我。”返身就回去了。
主人隨后追來,蔡邕說:“你要殺我,我從你們彈的琴聲里聽出來了。”
主人很奇怪,一問那彈琴的客人,客人說:“是了,我剛才彈的時候,看見螳螂在捕一只蟬,蟬將飛未飛,螳螂舞著大刀前后比劃,我唯恐螳螂砍不到蟬,難道是我的殺心透露到琴聲里去了?”
蔡邕莞爾一笑說:“正是這個原因啊。”
漢靈帝時候有多次災害,洛陽地震,大海泛濫,侍中辦公院子里養的母雞還變成了公雞,黑氣也落在溫德殿,這都是儒家天人感應學說中的災異。于是漢靈帝下詔求解釋,我是哪兒錯了,上天在感應我呢。
漢朝的儒家摻雜了大量陰陽方術士的玄怪的東西,還發明了天人感應,因為儒家畢竟是政治學說,政治學說不如宗教更有說服力,更讓人迷信,所以儒家就極力往準宗教上靠,于是就研究天人感應和災異,什么是災異呢,比如日蝕、地震、連體嬰兒(這表示一國出了二君),這些災異表示上天對皇帝的某些行為或品行有了意見,希望皇帝改過。但皇帝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于是就得詢問臣子和儒學官員們,后者就趁機給國家提意見,指正皇上,儒家借此就多了拿著“天”來壓天子的機會。并且,給儒家賦予神性的光輝,把他從政治學說往宗教性性的東西上靠,這樣才能獨霸思想屆。
蔡邕當時是議郎,議郎就是備皇帝之問的,于是上疏說:“彩虹落在地上,雞也變性,都是類似婦人的宦官干政導致的啊。”漢靈帝頗有感悟。宦官們知道了,就揪了蔡邕的一個小錯誤,廢為平民了。
董卓在用人方面,喜歡提拔名流,于是,聽說蔡邕名高,就派人請他來做官。蔡邕不愿意去,在家稱病,董卓大怒,說:“你不來,我就滅了你的族。”
蔡邕無奈,就來當官了,經常規勸董卓,多數都不被聽從。只有兩次聽了。董卓有一次覺得自己本事大,想自比姜子牙,稱“尚父”,就是皇帝的光榮的老爸的意思。蔡邕說:“從前姜子牙滅掉商朝,而您現在關東還沒有平定,不能保著皇帝大駕回洛陽去,您自比姜子牙,愚意以為未可。”
董卓就聽從了。
還有一次,關中地震,董卓問是我哪里做錯了,老天要放這種屁。蔡邕說:“因為您坐金華青蓋車,超越禮儀等級標準了,所以上天給以警告呢!”董卓就換了金華皂蓋車。其實還是超標的。
董卓被殺了以后,有一次蔡邕去司徒王允家里坐著聊天,說說地就說到了董卓,蔡邕就嘆了口氣,大約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思,很動情的樣子。王允就勃然大怒了,立刻叱責他:“董卓是個大奸賊,你感懷他從前給你的私恩待遇,忘掉人臣的大節,你的,死了死了地!”說完就喊來高級法院院長(廷尉),把蔡邕拉到監獄里等待處死。
蔡邕趕緊承認錯誤,說:“我即便不忠,也是知道大義的,怎么會背叛國家而向著董卓呢?剛才是一時說走嘴了,我自知罪大,愿請把我臉上刺字、刖掉雙足,保存我的一條性命,可以把漢史寫完。”
士大夫都憐惜蔡邕的才華,跑去為他說情,但是不管用。三公之一的太尉馬日磾聽說了,也趕緊坐著馬車跑來,對王允說:“蔡伯喈是曠世逸才,應當讓他把后漢史寫完,成一代大典。而且他歷來忠孝,你殺他沒有正當的理由和罪名,恐失人望。”
王允很知道宣傳的重要作用,說:“從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歷史,結果寫的全是誹謗皇帝的,流傳后世,影響非常不好。現在國家形勢不好,國祚中衰,戎馬在郊(到處打仗),你讓這樣的佞臣在幼主身邊寫歷史,還不把我們這幫朝臣都給訕謗非議了!”
馬日磾默默退下,對旁人說:“王允恐怕活不長了吧,太缺德了。”
王允以維護朝廷形象為借口,扼殺了蔡邕發言和著述的自由。他希望朝廷新一屆掌權者的形象是光明正面的,這樣才能有助于國家度過眼下的危亂的局面。因為擔心蔡邕會寫對政府形象不利的東西(即在史書中夸上一屆政府主持人董卓干了哪些好事——確實也干過點好事,比如提拔名流),這樣對殺董卓而建立起來的本屆新政府形象不利,而現在戎馬在郊,天下未定,對新政府形象不利就是對國家不利,于是就殺了他。
一時縉紳儒生們聽說了,莫不流涕。
蔡邕被殺,時年六十一歲。蔡邕還有個女兒,就是才女蔡文姬,流落亂世,骨肉分離,更是凄慘。
董卓駕下有四個名字押韻的涼州部將:李傕(念覺)、郭汜(念寺)、張濟、樊稠。這幾個人當時正在中原跟州郡長官們干仗呢,一聽董卓死了,是被王允、呂布給殺的,而王、呂二人都是并州人,于是李傕等人急了,把部隊里邊的并州人男女數百,都給殺了。
殺完之后,李傕等四人又后悔了,這種私自就殺官兵,算是作亂啊。于是有點心慌,而且老大董卓也沒了,于是他們就派人去到長安,找到王允,說四人是一時惱怒,殺了人,乞求赦免。我們說了,王允貌似個文官,但作為并州人,連蔡邕都殺,他脾氣屬于暴烈作死型的,不同意赦免,借口說道:“一年不能赦免兩次,不許。”這倒不是撒謊,年初確實搞過一次大赦。
使者回來,李傕等四人都無奈了,朝廷不肯赦免我們,又聽說長安城中要盡殺涼州人。于是李傕等人,就決定散了,都卷著行李卷抄小道回老家去。一個涼州武威郡(甘肅武威市)人叫作賈詡的,少時就被人稱有張良、陳平之才,時為軍中討虜校尉,時年四十五歲,對李傕等人說:“你們如果散了,一個普通的派出所長(亭長)就都能把你們給捆起來。不如催動軍隊往長安殺過去,給董公報仇。如果到了那里打不過,再散伙不遲。”
李傕說:“賈校尉說的有道理!”于是帶著兵往西走,一路上不斷收編一些散兵,快到函谷關的時候,人馬已經很多了,京城這才恐懼。
司徒王允聽說李傕這幫人叛了,要殺奔長安了,這才著急,就叫來朝臣中涼州籍的胡文才和楊整修,這倆都是王允平時所討厭的,現在要求他倆幫忙了,希望他們過去對叛軍(都是涼州人)勸和一下。但是王允跟這倆人說的時候,還不拿出溫和的好臉色,而是瞪著眼說道:“關東鼠子意欲何為?卿往呼之。”
于是這倆就去解釋“勸和”去了,到了關外,就鼓勵李傕他們努力殺過來。
于是,李傕等人帶著兵,一路越來越多,過函谷關到了新豐縣,這時王允派出從前董卓的部將徐榮和急性子的胡軫,到新豐阻敵逆戰,結果徐榮斗死在陣前——這也奇怪了,徐榮作為董卓的老部下,這時候卻效忠漢獻帝了。胡軫則不愿意給王允賣命,投降了李傕、郭汜這些老戰友。
這王允派的倆人,都是以前董卓用的部將,也不知他怎么想的。由于胡軫的軍隊也投降了,李傕、郭汜等四人軍馬更壯大,沿途又收兵,到長安時已有了十幾萬人馬,旌旗招展地把長安城合圍起來了。
呂布因為殺董卓之功,已經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和王允共掌朝政,義不容辭,作為并州人的代表,當即出城,與西涼軍對戰。雙方列開陣形,呂布一催赤兔馬,喊道:“對面聽著,都說你們西涼兒里,有個郭汜,名震關隴。如此亂打沒有興致,郭汜敢出來與我單挑,共決勝負否!”
那郭汜排名在李傕之后第二,確是西涼軍第一猛將,聽說呂布點名叫他,當即備感驕傲,應聲而出。
雙方各自約束軍隊后撤一百步,留出中間的空場。郭汜一催坐下馬,舉著超長的著名的西涼長矛,飛馬就朝呂布沖來。呂布亦持長矛,乘赤兔馬上前,與對方殺在一處。兩方馬匹騰起煙塵。馬上飛舞的兵器乒乓作響,格斗的雙方,呼呼怪叫,聲聲高亢的嘯叫刺人雙耳,兵器的猛烈撞擊更是揪心震膽。
雙方斗到二十多分鐘,那郭汜畢竟技遜一籌,被呂布瞅了個空當,一矛刺在了肚子上。郭汜暴叫一聲,長矛也扔了。
后面的西涼兵一看,主將要沒命啦,也不管游戲規則了,嗚央一群人催馬就上來救郭汜。
于是,雙方都撤了回去。
雖然單挑失敗了,但是西涼兵并不守信用,次日又來攻城。
這些西涼人的進攻精神堅忍不拔。他們把盾牌拼在一起,舉在頭上,形成一個頂蓋。在頂蓋下,士兵們像團烏云一樣向城門推進,頭上聽到無數石塊、飛箭砸下來的聲音。城頂上的呂布抵抗非常頑強,而且城墻高峻堅固,西涼兵攻了十天還是攻不進來。到第十天時,呂布軍中有兵士內反,打開城門,西涼兵就一擁而入了。呂布在城中展開巷戰,最后被李傕把他打跑了出去。
呂布帶著數百騎戰士,沒法往東奔函谷關,就往東南奔出武關,投奔武關外不遠的南陽郡的袁術去了。不提。
李傕放縱士兵在城內燒殺搶劫,長安老少被殺死萬余人,死者狼藉,皇宮衛戍部隊的長官衛尉種拂等人也被殺了。
王允扶著天子到處跑,最后沒地方去,上了東城宣城門門樓,李傕看見了,就在下面率眾磕頭。漢獻帝這時候十二歲,是個早熟少年,說:“卿放縱士兵縱橫,意欲何為啊?”(他用詞很謹慎,不說造反,說縱橫,以免激怒對方。)
李傕、郭汜等人說:“董卓忠于陛下,卻被呂布、王允所殺。臣等是替董卓報仇,不是想要叛亂。請讓我們完成報仇目的,然后自去廷尉接受治罪。”最后一句說得還很有禮度。
呂布已經跑了,好多大臣也被殺了,就剩王允還“逍遙法外”呢,李傕逼著漢獻帝交王允出來。王允走投無路,下城,自己和老婆孩子十幾個,被押往農貿市場殺了。
據說王允死后,長安城里的男女老少都是為之流淚的。李傕、郭汜等人隨即又把當初殺董卓的相關人都殺了,又把董卓重新安葬。
漢獻帝被迫封了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為大官,李傕為車騎將軍,郭汜為后將軍,樊稠為右將軍,張濟為驃騎將軍,四人主持朝政,國家大事,都是他們說了算。但不管怎么樣,國家也還算是個國家,朝廷也還是朝廷,公卿百官也都在。東方州郡長官也照常往這里發來上表,李傕主管批示國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