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恰巧蘇澈進入了老朱的眼簾!
- 大明:江南頭號悍儒,老朱贏麻了
- 國子監考生
- 2021字
- 2024-04-25 08:43:37
“太子殿下,我們實不知是您大駕光臨,冒犯大罪皆是我一人之過,請不要株連到他們!”
李秀才在徹底知道蘇澈他們的身份后,二話不說,跪倒在地向他們請罪道。
“你且起身來,我有話要問你。”
朱標和氣的說道,并沒有半點要追究的意思。
“草民有大罪,若太子殿下不降罪,草民實不敢起身。”
李秀才似乎很懂些禮數,一點也不敢怠慢的說道。
“李先生,現在這個天下是郎朗一片乾坤,不再像前元那樣了。我觀你言談舉止頗有斯文,你且起身,細說此番經過!”
朱標親自上前扶起他。
“多謝太子殿下!”
李秀才受寵若驚,不敢怠慢,慌忙起身。
“我聽他們稱呼你為李秀才,眼看你也是一個知識分子,怎么現如今淪落到這般境地呢!”
蘇澈望著對方,毫不遮掩的問道。
“唉!”
李秀才在聽到蘇澈的問話后,也是重重的嘆了口氣。
光是這一聲嘆息,就能讓人莫名的體會到,這里面必然有這很多苦衷。
“我叫李懷仁,原是這鳳陽縣一前元秀才,后來天下大亂,也就沒有繼續去省考,而是在這鳳陽當了一個教書先生......”
李秀才開始由淺入深的訴說起來。
“此后世道飄搖,但我一直以來都實實在在做人,本本分分教書。即便是遇到那些所謂的義軍來城里搜刮,也都不與我這個教書先生計較。”
“可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如今天下初定,各路軍閥都被朱皇帝大人剿滅干凈,卻沒有了我這個教書先生的位置,實在是可笑啊!”
李懷仁說到此處,也是不自覺的笑了起來,不過盡是苦笑而已。
然而,蘇澈和朱標卻因此相互對視了一眼,覺得對方還有很重要的事情沒有講。
“李秀才,又為何到了現如今卻沒有了你的位置?”
蘇澈旋即問道。
“明太子殿下在此,實不敢講!”
李懷仁卻抬手作揖,一副很為難的樣子說道。
“但講無妨!”
朱標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的說道,干脆又果斷。
“這......”
李秀才卻依舊謹慎異常的支支吾吾著。
“看來你所說之事,難不成跟皇室有關,怕因此得罪了皇權?”
蘇澈似乎看出了其中的貓膩,隨即問道。
“好話賴話,你說來就是,我權且恕你無罪!”
見李秀才面露難言之隱,顯然事情正如蘇澈所問,朱標于他大開方便之門的說道。
“太子殿下......”李秀才做了一番思想掙扎,然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說道,“我們釀成今天這個局面,實在是爾等皇親所至啊!”
“什么!”
朱標大驚!
之后李懷仁也是道出了實情。
原來自從老朱在應天登基稱帝后。
鳳陽這些跟他朱重八沾親帶故的人,搖身一變成了皇親國戚。
這里前面已經細說過。
由于這些人突然獲得如此特權,很快就膨脹了起來,在鄉里專門跋扈的不能行。
幾乎一瞬之間他們就將所有曾經得罪過他們的人,都輪番收拾了一遍。
這還不過癮,不久之后他們將矛頭又對準了那些世家子弟。
只要是他們看不順眼的人,不管你是教書先生,還是規規矩矩的商人。
他們全都可以隨便將你驅逐,簡直好不威風的說。
這里面,李懷仁這個前朝秀才,便是他們群起而攻之的最好對象了。
攻擊的手段也是造謠誹謗,甚至還加上拳腳毆打。
這哪是什么皇親國戚,這跟地痞流氓有什么區別!
“他們竟如此之荒唐嗎!?”
朱標在聽完李懷仁的話后,又是憤怒,又是不可置信的問道。
“草民句句屬實,若有半句虛言,可萬箭穿心而死!”
李懷仁一臉篤定的說道,渾身上下堅毅的氣勢,證明著他所言不假。
“那么這些人,想必跟你的遭遇一樣吧!”
蘇澈指著周圍眼巴巴的父老鄉親們,帶著惆悵的語氣說道。
“沒錯,他們之中有商人,有地主,甚至還有農戶,都慘遭那些皇親國戚的毒手,弄的身敗名裂無家可歸。我們沒有辦法,只能學人家做土匪,可我們實在是太不專業了,即便是做了土匪也是有上頓沒下頓的,這日子眼瞅著就活不下去了!”
李懷仁一臉苦澀的說道,一副心灰意懶的樣子,似乎已經認命了。
“父皇建立大明,就是要讓天下的百姓享受太平,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地種!現在倒好,這個美好的宏愿竟然被自己的親戚給首先破壞了!身為皇長子,我實感慚愧!”
朱標聽完李懷仁的話,面上發紅,實在是無地自容的說道。
“這不是太子殿下的錯,皇上既然派我前來,還讓您坐鎮左右,想必圣上已經有所察覺!”
蘇澈馬上就合乎情理的說道,既照顧了朱標的臉面,又維護了皇家的尊嚴。
不過經此時,蘇澈也冥冥之中預感到,老朱這一安排,確實有其玄妙之處。
因為蘇澈堅信,憑借著老朱那手眼通天的本事,鳳陽這邊的情況,他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現如今他已經不方便親自出面了,但是這種事情影響非常的不好,又不能擱置著不解決,不然那群耀武揚威的皇親國戚們,還不知道會干出什么讓人發指的事情呢!
并且現在都已經影響到鳳陽的老百姓了,這事若是傳出去的話,再被那些文人學士那么一經潤色,保準給老朱扣一個包庇親朋的昏君帽子。
大明開國之初,可經不起這種輿論攻擊。
國已民為本,如果國家在百姓們心中,失去了威信力,那么這個國家就岌岌可危。
朱元璋切身經受過這個動亂的年代,所以他對這種事情非常的熟稔。
必須要解決,但又不能太張揚。
所以老朱需要用一個十分信得過,但是又不能是他手底下的老熟人來辦這件事。
不然隨便將一個信得過的開國元勛,調過去徹查這件事,也必定會弄的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恰巧就在這個時候,蘇澈進入了老朱的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