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回返長安
- 再造盛唐從掃平安史之亂開始
- 公孫無咎
- 2046字
- 2024-09-29 01:21:39
“我當爹了!”
聽到這個消息李惲當即呆立當場,竟是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不過隨即就被狂喜所取代。
信使同時還送來了楊國忠的信,信中很不客氣的詢問李惲什么時候與楊盈完婚。
李惲隨后寫了四封信讓信使帶回長安。
一封自然是給蘇慧卿,第二封則是給楊盈,這兩封信自然自是一些兒女情長之言。
第三封信則是寫給楊國忠,他在信中承諾最晚明歲回京與楊盈完婚。
第四封信自然是寫給父親李峘,一個是請李峘給自己兒子取名,另一件事自然是與楊盈的婚事。
收到李惲的答復之后,楊國忠當即入宮拜見了李隆基,請求李隆基給李惲與楊盈兩人賜婚。
此時楊釗也已經當任檢校度支員外郎,侍御史,監水陸運使、司農使、出納錢務使、內中市買使、御史中丞之職,被朝廷內外稱為計相。就算是李林甫如今也頗為忌憚他。
因為這一世有信安郡王府的支持,所以楊釗并沒有投靠李林甫,因此也沒有參與陷害韋堅、李適之、楊慎矜之事。
反而因為李惲而與李適之、楊慎矜結成了聯盟,又有李白等人為他揚名,因此在朝野的名聲反而非常不錯,甚至還是許多寒門士子的偶像。
楊釗的請求讓李隆基和楊玉環皆是大悅。
在李隆基看來這正是示恩的好機會如何會不答應。
不久之后李隆基就下詔給李惲與楊盈給兩人賜婚。
這時李峘也上書李隆基,請求回京為李惲主持婚禮,李隆基也當即答應下來。
天寶六載七月,李惲再次返回長安。
這一次入長安李惲等人還是準備從金光門入城。
一行二十余人,鮮衣怒馬,招搖過市,引的路人一片側目。
路人紛紛打聽這是誰家郎君,當聽說乃是“大唐惡虎”李惲時,皆是一片驚嘆之聲。
有志男兒自然是面露羨慕之色,試問哪個大唐男兒不想躍馬揚刀揚威異域呢。
仕女們則嘰嘰喳喳的議論著李惲的帥氣,時不時還露出花癡的表情。
胡人外夷之輩卻是面露矛盾之色,他們佩服英雄,但又擔心有一天李惲會如同對付吐蕃人一樣對付自己的國家。
到了金光門外,信安王府早已派人等著了。
因此次回京身上還擔著公務,李惲并沒有立即回府。
“爾等且先回府通報阿耶,某先去有司報備再回府……”
李惲交代一番后,往左威衛大將軍府而去。
唐初沿襲開皇舊制﹐設十六府,后改為十二衛,龍朔二年(662)唐高宗改百官名時﹐始正式定稱為十六衛。
在中央設十六衛,其中的十二衛為府兵的領導機構: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
又在全國范圍設置“折沖府”;“十二衛”遙領天下657個折沖府。
雖然如今府兵制度基本已經崩壞,但李惲所領的鄯州折沖府仍然歸左威衛大將軍管理。
從左威衛大將軍府出來后,李惲就跟著信安郡王府的人回了府。
李惲抵達府門外時,王府中門已然大開。
總管李飛帶著府中下人已然等候在府門外,蘇慧卿也跟在李飛身側。
李惲不禁感覺心頭一暖,直接從馬上跳了下來。
“拜見郎君!”李飛行了一禮后讓到了一旁。
“八叔!”
李惲也回了一禮。
蘇慧卿這時上前鄭重一拜。
“奴見過郎君,請郎君卸甲!”
這是老秦人從秦時就有的風俗,丈夫出征時必由其妻女為其披甲。
丈夫征戰而還也必由其妻女為其卸甲。
李惲如今還沒有成婚,如此李峘就安排由蘇慧卿代勞。
李惲回拜,“有勞!”
兩人嚴格按照禮儀完成卸甲的儀式。
進入屋中,李峘已經等在堂中。
“孩兒拜見大人!”
蘇慧卿也跟著下拜。
“好好好,二郎快快起來!”
李峘看著眼前的李惲滿臉皆是自豪之色,“如今天下誰不知我兒之名。”
李惲落座之后,這時才有一名侍女抱著一個二三個月大的嬰孩走了過來。
李惲激動的上前,望著這小小的生命,李惲心中百感交集。
“這就是我的孩子嗎?”
“我竟然有孩子了!”
“我竟然也為大人了……”
雖然兩個月前就已經知道蘇慧卿為他生了一個孩子,但在心中想象與親眼所見,如何能相比。
他小心翼翼的接過孩子,初為人父的他喜上眉梢。
抱著孩子在懷中細細觀瞧。越看越是歡喜。
在這小小孩童身上他看到了自己血脈的延續,也讓他渾身充滿了斗志……
逗弄了孩子半天,這才在李峘的幾番催促下把孩子交還給了乳母。
“多謝!”
李惲向著蘇慧卿鄭重一拜。
蘇慧卿歡喜的回了一禮。
蘇慧卿知道李惲肯定有事與李峘言說,是以很快就識趣的帶著孩子回了后院。
“阿耶……”
李惲隨即把自己這一年多所遇之事與李峘簡單說了一說。
……
翌日,李惲天未亮就入宮等待李隆基的召見。
這次李隆基召見李惲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含元殿了。
無聊的等待了大半天,終于輪到他了。
原以為李隆基會與自己問對一番,誰知僅僅只是問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問題。
李惲對此早有準備,只是中規中矩的回答了一番。
李隆基接著又簡單的勉勵了幾句,就讓他回去了。
他剛回到府中不久,就有宦官前來傳旨,原來是李隆基又給了一批賞賜。
除此之外楊玉環也送來了一批婚禮用的物品,并向李惲索要詩文。
李惲想了一會,想到楊玉環與李隆基都喜歡牡丹,當下就有了主意。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
“好一個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李二郎詩才不減當年啊!”
楊玉環對李惲之詩甚愛,隨后又把此詩送去給李隆基看。
“三郎以為如何?”
“此詩一出,花中怕是再也沒有能與牡丹爭艷之花了!”
“力士,汝派人請顏卿書之,并聘良匠刻于石,如此好詩當供天下人共賞……”
“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