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寶劍
很久很久以前,在福建的閩侯縣,有個叫做犀山的地方。犀山上有個犀牛洞,洞里藏著一柄犀牛劍。這劍是王母娘娘送給東海龍王的鎮(zhèn)海寶劍。有一天,不知怎么的,寶劍竟然不翼而飛了!東海龍王又氣又急,忙命巡海夜叉四處搜尋。當夜叉尋到犀山犀牛洞時,見那柄寶劍正插在一塊石頭上,劍柄上刻著一行字:“此劍暫借犀山,一年后歸還東海。”
東海龍王見了大為震怒,忙派三太子帶著雷公、電母、風婆、雨師,到犀山來索取寶劍。
三太子來到犀山,見山上有個村莊,滿村盡是些姑娘。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化作一個白面書生模樣,到村里去察訪。
三太子走到村邊,向一位挎著竹籃正在溪邊洗衣的姑娘問道:“請問姑娘,這里是什么地方?怎么只見姑娘,不見男子呢?”
那姑娘抬頭看了三太子一眼,抿嘴一笑,說道:“我們村里沒有男子,只有姑娘。”
三太子感到更加奇怪,又指著溪邊正在浣紗的一群姑娘問道:“她們?yōu)槭裁炊际卦谙呬郊喣兀俊?
那姑娘朝溪邊一指,說:“你順那溪水往上看,就會明白了。”
三太子舉目望去,只見溪水上游,有個巨大的石潭,潭邊有塊石頭,像把巨大的犀牛角伸進了潭里。潭水被牛角攪得洶涌澎湃,白浪滔天。姑娘告訴三太子:“這犀牛潭下邊有頭犀牛,常常鉆出潭來糟蹋莊稼,還強搶民女。我們只好躲在這溪邊的山洞里,靠浣紗度日。這犀牛三天兩頭來騷擾,誰家的姑娘被它看上了,誰就倒霉。昨天,它又要搶走我們村里的繡花姑娘,我們好一頓拼死拼活,才算把犀牛趕跑,救下了繡花姑娘。”
三太子聽了,十分同情這些姑娘的遭遇,又暗暗佩服她們的勇敢和機智。他心想:這犀牛如此作惡多端,定要想法為民除害才是。
三太子又向姑娘打聽了犀牛出洞的時間和規(guī)律,便告別了姑娘,回到東海龍宮,報告父王去了。
老龍王在水晶宮里盤算開了:犀牛是天上的神獸,自己手下的蝦兵蟹將,哪一個也不是它的對手;只有派自己的三太子親自出馬,才有取勝的把握。可是,這犀牛既然是王母娘娘的鎮(zhèn)海寶劍放出來的,三太子收服了它,寶劍不還得歸還王母娘娘嗎?想到這里,老龍王不禁皺起了眉頭。
三太子見父王面帶愁容,忙問:“父王,莫非孩兒收服不了這犀牛嗎?”
老龍王忙說:“不是,不是。我兒武藝高強,定能收服這犀牛。只是,這犀牛是王母娘娘的鎮(zhèn)海寶劍放出來的。我兒收服了它,寶劍不還得歸還王母娘娘嗎?”
三太子一聽,哈哈大笑道:“父王放心,孩兒自有辦法。”
老龍王見三太子成竹在胸,便點頭應允了。
第二天,三太子帶了蝦兵蟹將,來到犀山。他按照姑娘們的指點,在犀牛潭邊守候。
不多一會兒,狂風驟起,烏云翻滾,電閃雷鳴,暴雨如注。隨著一陣天崩地裂般的巨響,一頭渾身烏黑的犀牛從潭中鉆了出來。它瞪著銅鈴般的雙眼,怒吼一聲,向三太子沖來。蝦兵蟹將一見這犀牛的兇相,個個嚇得魂飛魄散,紛紛逃避。
三太子絲毫不懼,舉劍迎了上去。他使出了全身的武藝,與犀牛展開了激戰(zhàn)。只見劍光閃閃,殺得難解難分。三太子越戰(zhàn)越勇,犀牛越斗越兇。犀牛趁著一個大雨滂沱的當兒,低頭向三太子猛沖過去。三太子早有防備,一個“鷂子翻身”,跳上了犀牛的脊背。他舉起手中的寶劍,對準犀牛的后心“嚓”地就是一劍。只聽犀牛大叫一聲,便倒在了潭邊。
三太子用寶劍指著倒地的犀牛喝道:“你這惡獸,快快獻出寶劍,我饒你不死!”
那犀牛向三太子眨了眨眼睛,開口說道:“寶劍就插在犀牛洞的石壁上,要我獻出寶劍可以,你得先答應我一個條件。”
三太子用犀利的眼神看著犀牛,問道:“你想要什么呢?”
犀牛一笑道:“只要你龍宮的犀牛寶珠交換就可以了。”
三太子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好吧,我答應你。”
隨即,三太子抽出犀牛劍,高高舉起,犀牛頓時化作一道白光消失在犀山之中。他轉身向村民們揮舞寶劍,說道:“現在犀牛已經不再作惡了,大家可以安心生活了。”
村民們紛紛歡呼起來,感謝三太子的救命之恩。三太子又向村民們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項,便帶著蝦兵蟹將離開了犀山。
回到龍宮后,老龍王聽說了三太子收服犀牛的事情,十分高興。他贊揚道:“我兒果然英勇無比,為民除害,功德無量。”
三太子謙虛地說道:“這都是父王的教導有方,孩兒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
老龍王又說道:“那柄寶劍畢竟是王母娘娘的鎮(zhèn)海之寶,你收服了它,自然要歸還給王母娘娘。只是歸還寶劍時,我兒要機敏應對,不能讓王母娘娘怪罪下來。”
三太子點頭答應道:“孩兒明白,我會處理好這件事的。”
不久之后,三太子帶著犀牛劍來到了王母娘娘的瑤池。他恭敬地將犀牛劍呈上,說道:“王母娘娘,這是東海龍王的三太子,給您獻上鎮(zhèn)海寶劍。”
王母娘娘見三太子態(tài)度恭敬,又見寶劍鋒利無比,心中十分歡喜。她贊揚道:“你果然是一位英勇善良的龍子。這寶劍就留在本宮這里吧,待東海有難時,你可隨時前來借用。”
三太子感激不已,連連點頭稱是。從此以后,犀山的人民過上了安寧的日子,三太子也受到了百姓們的尊敬和愛戴。犀牛潭也因三太子的恩德而改名為三太子潭,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