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司馬懿的部曲
- 三國?為了丞相大人得加錢
- 天師府門生
- 2449字
- 2024-06-07 01:04:55
信程世家的地主武裝,在安徽,是非常強大的一支力量,可不止司馬懿一個人在搞團練。
司馬懿搞團練,而曹魏世家也在號召其他人建團練,響者云集。
荀慧原名俊,37歲時改名秉章。其先祖道德公于周時期,由浙江省金華府義烏縣楊塘村遷安徽。
他在京師做了16年朝官,最顯赫、最榮耀的職位就是做過皇帝的侍講學士,在朝野有帝師之尊。
他蜚聲士林,享有極高的人望,皇帝,對這位先帝之師也尊敬有加。
在京期間,不僅以學識見長,更以清廉著稱。也因為清正廉明,他得罪了不少貪官污吏,數起數落。
他出任安徽老大,這個人腦子好使,性格八面玲瓏,很快就搞定了文武官員。
八月,司馬懿將衙門遷往合肥。隨著戰局越來越緊急,曹魏朝廷對他的期望也越來越大,趁機招兵買馬,迅速擴大隊伍。
這時,荀家前來拜見陳群,希望能和種云和平相處。
陳群年少時,曾就讀于仰高書院,
強調經世致用、堅忍不拔、不尚玄虛、摒棄浮詞是傳統。
荀氏本就受世家影響不淺,而書院的學習使他受影響更深。正是在書院,他與陳群相識,互相切磋學問、砥礪氣節,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
當然,他很可能想不到,與陳群的結交,將影響到自己的命運。他可能更想不到,這批“湖子弟”將成為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到京師給陳群當幕僚。這次為幕時間雖然不長,影響了他以后思想偏離了傳統。
因為當時正值三國戰爭爆發,地處前線,他“親見海防之失”,一向為“華夏”所看不起的東吳的船堅炮利,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幾次赴京。他的雙親相繼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喪。
四月,陳群寫信,讓他勸湖南地主,想要什么可以談。
司馬懿當時求賢若渴,就接見了。見面之后,勸司馬懿既不要幫助朝廷,也不要幫助太平軍,而是擁兵自重,趁機自立。
司馬懿要地主看清形式,不要以卵擊石,繼續對抗曹魏。
他是要做蘇秦張儀,他還說如果不想投靠,還可以做韓信。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作為劉邦、項羽之外的第三方勢力,形成鼎足之勢。
韓信沒有聽取,最終被呂后所殺,落得一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
可是荀家和曹魏有感情,他也有自知之明,做不了梟雄,因此他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
他認為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所以也沒有斥責他,想將他留在營中。
荀家覺得司馬懿,當真是腦子發昏了,誰愿意跟你啊,他告辭而去。
當他聽說,司馬懿要用武力強攻東吳,便特意拜訪。
兩人見面后,司馬懿說得滔滔不絕,荀家卻始終微笑不語。
十月,地主,終于受夠了東吳。
于是安徽的地主,和司馬懿進行談判,要求保證他們的安全,他們可以投靠。
司馬懿已經寫信給皇帝,安徽以他為主,只要能拿下東吳,除了軍隊,都可以談。
司馬懿給出條件,安徽的地主,給出一半土地和財產,可以接受投降。
安徽已經安定,司馬懿代表地主,來商量如何交接治安。
沒錯,安徽大分裂,很多朋友,同學分屬于不同陣營,所以相當和平,處于一種非常奇怪的狀態。
雖然處于戰爭狀態下,但是沒有戰斗,雙方高層來往頻繁,甚至于可以一起喝酒吟詩。有人給孫權打小報告,說陸遜有野心,想做皇帝。
陸遜斥責了他,開啥玩笑。他不會做皇帝,他愿意讓位!
孫權還特意寫信給陸遜,說明可以讓他負責。陸遜接到信后,感激涕零,他說打下安徽后,他要帶兵去京師,原因很簡單,他要去祭拜皇帝!
司馬懿帶兵打仗,一直是以前禮部侍郎、前兵部侍郎的名義,處在一個“黑官”帶兵的地位。
仗要你打,錢我不出,連個像樣的名義也不給,弄得哭笑不得。
有人進言“可別走了個東吳,來了個司馬懿”,皇帝后悔了,他想收回成命。
朝廷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照例要先上辭呈,謙虛一番。辭呈還未發出,收回任命的詔諭已經寄到。
如此打臉,前無古人,將士無不憤慨。凡此種種,司馬懿都是忍辱負重,委屈求全,“打脫牙,和血吞之”。
司馬懿道德涵養深,忍了。他手下的將士就不行了,他的軍隊,他們都是司馬懿的“子弟兵”,是他們的嚴師慈父,對于主公的遭遇,將士是受不了!
世家的師叔,作為幕僚闖入司馬懿的大營,直截了當地說道:“大帥功高望重,將士用命,何不乘機奪取江山,何苦白白替別人出力?”
幕僚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看法,而司馬懿卻一言不發,一邊聽,一邊寫著什么。
到了中途,突然走了。幕僚遂站起身,想看看大帥寫了什么。這一看不要緊,看完后竟嚇出了一身冷汗,只寫了兩個字:“妄”“謬”,寫得滿紙都是。
很顯然,司馬懿并不贊同反清的言論。之所以故意將自己所寫給他看,就是為了警告他:“若繼續說,就是滅族之罪。”
司馬懿回來后,兩人相談甚歡,但幕僚再不敢說造反之事了。
司馬懿暫時沒有造反,而幕僚呢?這個老頭還是不死心,他又找到了大將,要他宣告“獨立”,然后出師北伐,但胡也只是笑而不語。
最后,幕僚投到陳群麾下。到任后,得到世家的信任,而他借此綜觀局勢,認為大有可為。
他獻策,因實力不足,不得已屈服于東吳之手,不妨趁此良機,以為后盾,地方人得援,自然奮勇抗東吳。
八月,教帝王術的師叔去世,世家寫下這樣的挽聯:“曠古圣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平生帝王學,只今顛沛愧師承。”
作為封建時代的產物,帝王學已經很難適應現代社會。隨著師父和師叔的離去,帝王學再也后繼無人。
司馬懿內部也有想反的,一天晚上亥時(晚上11點),已經躺下休息。
中軍來報:30多位高級將領聚集在大廳,要求見大帥。
司馬懿來到大廳,見此陣勢,已心知肚明。神情肅穆,一言不發。眾將領見主帥如此,也不敢出聲。
司馬懿讓人拿來紙筆,特意換成大紅硾箋。執筆一揮而就,也是一言不發,從容退去。
眾將領是大眼瞪小眼,不知所措。良久,司馬師上前到書案旁,見其寫了十四字: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眾將圍在司馬師身后,觀讀對聯,神情不一。有點頭的、有搖頭的、有嘆氣的、有熱淚盈眶的。
最后司馬師黯然說道:“大家不要再說什么了,這件事今后再提”。
將領確有擁立司馬懿,做皇帝一事,在過去這種非常之舉是成王敗寇,大家都忌諱莫深,沒有點破。只用十四字聯語,將眾將的想法消弭于無形。
那么究竟動心了沒有?或許有一點兒,司馬懿寫道:“傍夕久談,夜不成寐。”
可見他的心中也因此而猶豫掙扎,并不像表面上那樣平靜,否則何至于通宵失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