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進兵
- 人在三國,我竟是秦宜祿
- 南笙挽風呀
- 2219字
- 2024-04-14 22:03:20
建安四年,初春之際,佳節歡聲尚存于人們耳畔,然北地嚴寒依舊,銀裝素裹,積雪未消。
此時,河內秦宜祿與宛城張繡二人,已暗結同心,共謀大事。
他們集結大軍,蓄勢待發,準備從兩路夾擊許昌,以求一舉成功。
高順身披甲胄,親自率領大軍南下,直撲潁川郡,聲勢浩大。
而秦宜祿另外領著一支偏軍,徑直朝著長安進發,繞道河東郡,沿著太行山脈前進,他的軍隊聲勢隱蔽,悄悄行軍。
與此同時,南陽的張繡也是親自領軍,從宛城出發,進軍潁川。他的軍隊士氣高昂,戰意盎然。
兩路大軍如同兩把利劍,直指許昌。
他們此次出兵,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他們以“曹操奸佞,犯上作亂,囚禁天子以行不臣之事”為由,聲稱自己是應天子之詔,討伐無道,拯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秦宜祿凝望著身邊這支精銳部隊,他們是高順親手調教出來的陷陣營,昔日僅有八百壯士,如今在他的極力要求下,已擴充至八千人馬。
他采用以老帶新的方法,讓原先的陷陣營老兵擔任伍長、什長,負責管教新兵。
雖然新的陷陣營在戰斗力上或許稍遜于原部隊,但整體而言,這支部隊的實力已有了顯著的增強。
然而,行軍之路卻并非坦途。秦宜祿望著遠處的山脈,手腳不禁有些發麻,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焦慮。
他們一行人沿著太行山脈蜿蜒前行,東走西走,一路上歷盡艱辛,吃盡了苦頭。
李儒聞言,喘著粗氣說道:“主公,咱們人少勢弱,只能走這條險路偷襲長安。待打下長安后,咱們再沿著長安向西攻破潼關,方可立足。”
秦宜祿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說道:“軍師,咱們就算打下了長安,也不過是無根之萍,如何能夠攻破潼關呢?”
李儒雖然疲憊不堪,但眼中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他說道:“主公,咱們要敢于想常人之不敢想。既然連你都覺得拿下長安沒有意義,那么敵人又怎么可能防備咱們會偷襲長安和潼關呢?這正是咱們的奇兵之處。”
秦宜祿聞言,心中豁然開朗,不由得對李儒的智謀感到欽佩不已。他點了點頭,表示贊同李儒的看法。
接著,李儒又繼續說道:“正是因為雍州地勢險要,且荒涼凋敝,所以曹軍在關中的兵力并不多。咱們可以趁機奇襲長安,然后東進潼關。待咱們扼守住潼關之后,便可勢力初成。”
秦宜祿聽后,心中雖然有些疑惑,但還是對李儒的計劃充滿了信心。
他問道:“既然要攻下潼關,那為何我們不趁勢拿下洛陽呢?”
李儒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哈哈,我的好主公啊,洛陽雖好,但并非咱們的目標。咱們只需將洛陽拱手讓給張繡,讓他幫咱們抵擋住曹操的怒火,咱們便可安心扼守潼關,發展壯大咱們的勢力。這便是兵法中所說的‘借刀殺人’之計啊!”
秦宜祿聽后,心中直呼:“果真陰險狡詐,不過我喜歡!”
他深知李儒的智謀深不可測,自己能夠得到他的輔佐,實乃天大的幸事。
-----------------
長安城內的司隸校尉,正是那位與曹操關系頗為親善的丁沖。
丁沖自興平年間便擔任黃門侍郎一職,他曾在宮廷之中,與侍中楊琦、大將楊奉等人共謀誅殺李傕,展現出非凡的膽識與智謀。建安初年,曹操奉迎天子遷都許縣,他看重丁沖的才干,便任命其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之地。
這些年來,丁沖一直忠誠地履行著職責,為曹操守護著關中的安寧。
然而,他并非完人,才干雖有余,卻嗜酒如命,每每飲酒作樂,忘卻世事紛擾。
某日,丁府內突然響起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傳令兵氣喘吁吁地沖進府中。
丁沖正醉眼惺忪地坐在桌前,手中握著酒杯,杯中盛滿新釀的“女兒紅”,那烈酒的氣息撲鼻而來。
“報——”傳令兵的聲音帶著幾分焦急,“關內傳來緊急消息,宛城的張繡和河內的秦誼這兩個賊子正在肆虐潁川,進逼許昌!”
丁沖聞言,臉色驟變,原本醉意朦朧的雙眼瞬間變得凌厲起來。
他怒發沖冠,猛地一拍桌案,酒水四濺,“好個賊子!曹司空正在全力討伐呂布那逆賊,想不到這些跳梁小丑就敢出來作怪!”
他站起身來,在廳堂內來回踱步,心中怒火熊熊燃燒。片刻后,他停下腳步,沖動地下令道:“傳令下去,讓各地府縣立即抽調人馬,馳援許昌!勢必要將那些狗賊驅逐出境,維護朝廷的安寧!”
傳令兵聞言,連忙拱手道:“諾!”他轉身離去,腳步匆匆,前去傳達丁沖的命令。
關中之地,地勢險峻,關隘重重,往往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
除了涼州的馬超和韓遂二人,以及北方的匈奴之患,丁沖實在無需防備其他勢力。
這些險要之地,自古便是天然的屏障,足以抵擋外敵入侵。因此,丁沖對于其他有心人的窺伺,并未放在心上。
即便換作他人,恐怕也絕不會想到,在這民生凋敝的關中地區,竟會有人暗中謀劃奪取。
然而,秦宜祿便是那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他率領著陷陣營的弟兄們,從太行山脈繞道而行,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抵達了關中的邊境。
這一路上,山路崎嶇,險象環生,士兵們都是叫苦不迭。然而,平日里秦宜祿出手大方,對待這些士兵極好,再加上陷陣營原本便是高順親手調教出來的精銳之師,訓練有素,紀律嚴明。
因此,盡管路途艱辛,但大家也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某一日,長安城內突然傳出隆隆的馬蹄聲。緊接著,四處都有人馬匯聚,紛紛調離長安,向著許昌方向馳援。
這一幕,恰好被秦宜祿的探子發現,并迅速報給了他。
秦宜祿看著眼前這一幕,心中不禁暗喜。他深知,這正是他計劃中的關鍵一步。長安城內的人馬調離得越多,屆時攻城便越加容易。
于是,他立即下令白日里讓士兵們休整養精蓄銳,到了晚上則緊急制作攻城器械。
陷陣營的士兵們都是攻堅死戰的能手,他們迅速行動起來,夜以繼日地趕制著云梯、撞木等攻城器械。
雖然時間緊迫,但大家都明白此戰的重要性,因此都拼盡全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就這樣,在秦宜祿的精心策劃和陷陣營士兵們的努力下,一場針對長安城的奪城之戰,正悄然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