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80年至前249年)

The First Punic War(B.C.280—249)

漢尼拔是迦太基名將。與羅馬共和國的拼死抗爭,成就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中海讓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天各一方,獨自發展。一百多年間,雙方窮兵黷武,其中著名的第三次布匿戰爭,以羅馬共和國大獲全勝、迦太基徹底滅亡而告終。

兩國不和并無真正的原因,其敵對的原因只是單純的競爭與無意識的憎惡。雙方語言不通,起源各異,隔海而居,因此,它們相互憎惡,試圖吞并對方。

讀過《亞歷山大大帝》一書的人都會記得亞歷山大大帝包圍并攻克提爾城時的艱辛。提爾是一個距地中海東岸兩英里[1]的海濱城市。迦太基起初就是從提爾城的一個殖民地發展而來的,但很快便發展成為一個和它的母國一樣的海濱強國。迦太基人建造船舶,用它們來探索地中海全境。他們會光顧沿岸所有國家,購進他們需要售賣的商品,運往別國并高價賣出。他們很快變得富有而強大。他們雇用士兵為他們打仗,占領地中海的島嶼,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占領大陸上的某些地方。舉例來說,在西班牙,他們的部分船舶到了那里,發現當地人從地表下的礦脈中開采金銀。起初,他們通過向當地人出售從別國販運來的各種商品而得到這些金銀。當然了,與從西班牙人手中賺得的財富相比,他們販運貨物的成本更低。最終,他們占領了西班牙的礦區,自己經營。他們挖得更深,并聘用技術嫻熟的工程師造泵,排出礦坑中的積水,并阻止礦藏深度開采,除非礦工懂科學、會機械、手藝精湛。他們在西班牙礦區建了一座城,稱其為“新迦太基”,并在此構筑工事,派兵駐守,把它變成他們在西班牙擴張的中心。此城現名為“卡塔赫納”。

迦太基人就這樣用金錢擺平了一切。他們向四面八方擴張,每次擴張都會帶來新的財富,新的財富又增加了擴張的手段。他們不光有私營的商船,還有國有的戰艦。這些船舶叫“槳帆船”,由劃手劃槳。有時,多達四五排的槳會以層疊的方式擺放。他們還從各國招募雇傭軍,根據各國擅長的作戰方式,將他們編入不同的軍隊。比如說,努米底亞人,其生活的疆域在阿非利加海岸,與迦太基鄰近,他們以騎兵著稱。

努米底亞的大平原是優良的牧場,因而成為生產良馬和誕生騎手的地方。又比如說,巴利亞利群島,也就是如今的馬略卡島、梅諾卡島和伊維薩島,島上的居民都是優秀的投石者。因此,迦太基人在組建軍隊時,會從努米底亞雇用騎兵,從巴利亞利群島雇用投石者,并因同樣的理由從西班牙雇用步兵。

與現代相比,古代各國更傾向于采用并研發不同的作戰方式。事實上,巴利亞利群島的名字來自希臘語,意為“用投石器投擲”。那里的年輕人,幼年就接受訓練,以求完美地使用投石器。據說,母親們過去常常將兒子們的早餐——面包,掛在高懸的樹枝上,除非他們能自己用投石器和石子將面包打下來,否則不允許他們吃飯。

這樣一來,迦太基國力大增。然而,整個政府卻掌握在一小撮富人和貴族手中。這種情形與如今的英格蘭政府極其相似——只有英格蘭的貴族以出身和財產論貴賤。而在迦太基,貴族地位的評判依據是商業實力,當然還有家族背景。迦太基的貴族掌控一切,通常只有他們的子嗣才可獲得官位和權力,廣大民眾卻處于被奴役的狀態,正如現在的英格蘭。那時,在迦太基,這種狀況對地位低賤者非常不公,但他們卻(在英格蘭,相同的狀況依然存在)成立了積極高效的政府。寡頭政府有時會成就富強的國家,卻會造就心懷不滿和生活不幸的國民。

讀者諸君現在請找幅地圖,尋找迦太基的位置。想象一個富庶的大城市,擁有眾多碼頭、寬敞的倉庫,以促進商業的繁榮;擁有輝煌的神殿、宏偉的大廈,以服務于國家宗教和公共事務;擁有精巧的宅邸、豪華的宮殿,以供達官貴人居住;擁有堅固的城墻、巍峨的塔樓,以用于抵御外侮。再想象一個后來的國家,疆域綿延數百英里,深入阿非利加內陸,土地肥沃,文明進步;盛產谷物、紅酒和各種奇珍異果。然后看看西西里島、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亞利群島,想象它們都是繁榮的國家,都受迦太基人的統治。再看看西班牙海岸,想象一下卡塔赫納城,有著防御工事、軍隊、金銀礦,成千上萬的奴隸在里面辛勤勞作。想象戰艦在地中海沿岸,在國與國之間來回穿梭,到提爾城,到塞浦路斯,到埃及,到西西里島,到西班牙,運輸谷物、亞麻、紫色染料、香料、香水、寶石、船用繩索、帆布、金銀,然后定期回到迦太基,再將賺得的利潤疊加到積累起來的巨額財富之上。僅憑面前這幅小小的地圖,讀者諸君便可想象這一切,以便對相關地理位置有一個確切的概念,并對與羅馬抗衡時的迦太基的強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羅馬的地理位置與迦太基有著天壤之別。它由特洛伊的一些游牧民族建立,長期以來,遵循生命和能量的內部規律而悄無聲息地緩慢發展著。意大利半島上一塊塊土地被并入羅馬的版圖。羅馬的社會結構以定居的農業人口為主。這些農業人口耕種狩獵,飼養家禽和家畜。這似乎是一個多人種的民族,有著完善、超凡的組織。正是這一點在其發展過程中造就了羅馬人沉著果斷、意志堅定、體魄強健的國民性。這理所當然地令人折服。迦太基人精明能干(在羅馬人眼里卻是奸詐狡猾),積極進取,富甲一方;而他們的對手卻才華橫溢,有勇有謀,沉著冷靜,不屈不撓。此后,在所有年代里,只要人們提到“羅馬人”這個詞,就會聯想到這種精神。

古代國家的發展進程遠比現代緩慢。而羅馬與迦太基這對勁敵在發生沖突前的五百年里,在地中海兩端,各自緩慢地發展與擴張。然而,后來,沖突還是發生了。

通過查閱地圖,讀者會發現一條叫墨西拿的狹窄海峽將西西里島與大陸分開。墨西拿海峽得名于西西里島上瀕臨海峽的墨西拿,與之相望的是意大利的利吉姆。碰巧的是,這兩地都被非法武裝分子占領了。羅馬人解放了利吉姆,嚴懲了非法武裝分子。西西里當局也準備出兵解放墨西拿,但非法武裝分子發現自己受到威脅,就派人去給羅馬人送信,聲稱只要對方肯來保護他們,他們愿意將墨西拿拱手相送。

應該對這一問題,或者說這一請求,做何回復?這個問題被呈送到羅馬元老院面前,元老們不知所措。若支持墨西拿的非法武裝分子,則會顯得他們前后矛盾,反復無常——因為他們曾嚴懲利吉姆的非法武裝分子。而長久以來,羅馬人對迦太基人的不斷擴張與強大心存嫉妒。這正是雙方狹路相逢并對抗的機會。西西里當局打算要求迦太基提供直接援助,以解放墨西拿。這一事件可能會促使迦太基組建一支勁旅,進而成天對意大利海岸虎視眈眈。何況迦太基人可以易如反掌地入侵羅馬共和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總之一句話,這種情況被稱作“政治需要”。也就是說,競爭中一方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以至不得不舍棄所有對公平正義、言行一致、尊嚴榮耀的考慮。在世界范圍內,各個時代的人們在處理公共事務中,優先考慮這種政治需求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對墨西拿的爭奪畢竟只是羅馬人用來發動他們長期以來就渴望發動的爭奪戰的一個借口或契機。在一開始制訂的計劃里,他們就表現出性格上的強悍與人格上的強大。他們熟知迦太基的強大主要依賴他們對地中海的控制;他們也熟知,自己不可能對迦太基應付自如,除非他們借助自己的優勢打敗對方。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幾乎船舶無一艘,水兵無一雙,地中海上迦太基的船舶和水手卻比比皆是。如此懸殊的差距,羅馬人卻毫無畏懼,反而痛下決心,立刻著手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準備工作頗耗費時日,因為羅馬人不光要造船,還要先學會如何造船。他們從一艘在風暴中被遺棄在意大利海濱的迦太基槳帆船上學到了第一課。他們起獲了這艘船,召集工匠們仔細查看,并派伐木工伐木取材,開始仿造艦船。工匠們仔細研究這個模型,測量各部分的尺寸,觀察不同零件是如何銜接并固定的。因為海浪會沖擊船舶,所以在造船時,固定與牢靠非常必要。盡管和現代軍艦相比,古代的船舶體積太小,還不夠完美,但羅馬人竟能在如此倉促的造船行動中獲得成功,也真令世人稱奇。

羅馬人的確成功了。在造船的同時,獲任的海軍軍官也在海灘上訓練水兵,教他們學習如何劃船。類似于劃手在船上的座位的長凳被安放在地面上,供未來的水兵們日日操練劃槳動作。造船行動開始數月后,羅馬共和國就擁有了一支由一百艘五組槳帆船組成的艦隊。艦隊在海灣里停留了一段時日,使水兵有機會檢驗自己在水中劃槳是否和在陸地上一樣自如,然后大膽出航,與迦太基人展開了正面交鋒。

羅馬人在組建艦隊時體現的驚人意志和決心,同樣體現在他們的行事方式上。他們制造的器械包括鉤錨。鉤錨被安裝在船首,其設計如此精妙,以至一旦裝有鉤錨的船舶遭遇敵艦,水兵就會將鉤錨投向敵艦的甲板,從而將兩船牢牢固定在一起,誰也沒有逃離的可能。羅馬人從未考慮過自己是否能從遭遇戰中全身而退。他們唯一的擔心是迦太基士兵會因為技高一籌和經驗豐富,從海戰中逃脫。人們總把這一范例中羅馬人的行動,看作戰爭史上有記載的軍事勇氣與決心的最驚人的例子。一支從未出過海的軍隊來到海灘上,幾乎與船舶毫無接觸,卻承擔了建造戰艦,出海攻打海上霸主,并使羅馬成為迦太基唯一認可的霸主的重任。羅馬人找來一艘破損的敵艦作為模型,接下來仿造了一百艘,在港口進行短期演習,然后出海迎戰強敵。他們無所畏懼,用鉤錨抓住敵人,生怕敵人逃跑。

結果正如羅馬人所料,他們繳獲、擊沉、摧毀、驅散了被派來抵抗他們的迦太基艦隊。他們將繳獲的敵艦的船首拆下,并運回羅馬城,用以建造所謂的船首紀念柱。船首紀念柱是用喙狀物和船首裝飾的柱子,在拉丁語中叫“rostra”。這根柱子被五十年后的一場雷電幾乎摧毀,后被重建,隨后屹立了幾個世紀,是紀念這次海戰勝利的最佳紀念碑。這次海戰中的羅馬指揮官是執政官杜伊利烏斯。船首紀念柱就是為他而建的。三百多年前,人們挖掘羅馬遺址的時候,發現了這根柱子的遺存。

羅馬人正準備將戰場向阿非利加大陸推進。毫無疑問,在打敗迦太基的艦隊后,從海上向迦太基海岸運兵會很容易。當時羅馬共和國由擁有立法權的羅馬元老院掌控。羅馬元老院有兩名最高執行官,即“執政官”。羅馬人認為兩名執政官比一名更安全,因為雙方可以互相制衡,結果卻是相互猜忌。這讓他們經常陷入爭吵和糾紛中。在現代社會,人們認為只有一個行政官會更好一些,并通過其他方式來制約他可能會濫用職權的任何傾向。

羅馬執政官在戰時統率軍隊。第一次布匿戰爭勝利后,雷古盧斯獲任執政官一職,并向迦太基開戰。由于他在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冒險精神以及他生不逢時的命運,他的大名在每個時代都被傳頌。他的故事可信度有多大,現在已無從考證,但羅馬歷史學家是這樣記述的:

當選為執政官時,雷古盧斯只是個平頭老百姓,在自己的農場過著簡單的生活,自主經營,養家糊口,胸無凌云志,更無自豪感。他的同胞卻在他身上發現了他們一貫欽佩的優秀品質,并選他做了執政官。他離開羅馬城,指揮軍隊,將艦隊規模擴大到三百多艘,將十四萬水兵運到阿非利加。這些準備工作花了一兩年時間。在此期間,迦太基人又改進了戰艦。羅馬人沿著西西里島海岸起航后,很快便發現體形更加龐大的迦太基戰艦聚攏過來與自己對抗。雷古盧斯率軍迎頭痛擊,再次大敗迦太基人。那些未被截獲和摧毀的迦太基戰艦四散逃竄。雷古盧斯率羅馬軍隊長驅直入地在迦太基海岸登陸。他一登陸便安營扎寨,并派信使回羅馬城向羅馬元老院請示下一步行動方案。

羅馬元老院考慮到最大的困難和威脅——迦太基艦隊已經被打垮,遂命令雷古盧斯將幾乎所有的戰艦和主力軍隊撤回國內,只留一小部分跟隨其繼續向迦太基進軍。雷古盧斯遵命將羅馬元老院要求回撤的軍隊遣送回國,并率領余部繼續前進。

然而,就在這時,有消息傳來,經營雷古盧斯農場的農夫去世了。雷古盧斯賴以養家糊口的唯一小農場眼看就要荒廢了。于是,他派人前往羅馬元老院,請元老們另請高明來統率軍隊,這樣自己便能辭職回家照顧妻兒。羅馬元老院傳回命令,命他繼續作戰,并答應供養他的家人,以及設法指派專人經營他的農場。據說這個故事證明了當時羅馬人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方式。如果故事屬實,那也的確如此。然而,這樣一個受羅馬共和國信賴的人,這樣一個統率著一百三十艘戰艦和十四萬軍隊的人,其家人卻得靠雇人經營的七英畝土地為生,真的太不可思議了。但是,故事原本就是這樣記載的。

雷古盧斯向迦太基進軍,沿途連敗迦太基人,一路攻城略地。然而,當一件扭轉戰局的事——希臘軍隊到來時,他的部下其實已經到了人困馬乏、山窮水盡的境地。在一位希臘將軍的帶領下,希臘軍隊受雇于迦太基人,并為其作戰,迦太基的其他軍隊也是如此。但這些人可是希臘人,他們和羅馬人同宗同源。新來的希臘將軍立刻展現出軍事優勢,以至于迦太基人將最高指揮權交到了他手中。于是,他集結軍隊準備戰斗。他的先頭部隊有一百頭大象,受過沖鋒、踩踏敵人的訓練。中軍是希臘方陣,士兵們排列整齊,密不透風,猶如銅墻鐵壁,尖矛直指云霄,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總而言之,雷古盧斯準備好迎戰迦太基人,卻沒想到會遇到希臘人。他的部下潰逃,他也被俘。在迦太基城中,再沒有比看到雷古盧斯和五百名羅馬士兵被俘,更讓人激動不已、欣喜若狂的事了。幾天前,人們還在因這位冷酷無情、惡意報復的征服者步步進逼而感到恐慌不已。

羅馬元老院并沒有因這次慘敗而泄氣。元老們組建了新軍,繼續開戰。雷古盧斯一直被秘密監禁在迦太基。后來,迦太基人委托他作為使者,打算讓其返回羅馬城,提議兩國交換俘虜并握手言歡。他們逼他做出莊嚴的承諾:“不成功便回來。”羅馬人在數次海戰中俘虜了許多迦太基士兵,并將之羈押在羅馬城。在這種情況下,交戰各國通常會交換人質,并把人質重新交還給各自的家人和朋友。雷古盧斯向羅馬元老院提議的就是這樣一樁戰俘交換。

到達羅馬城門前時,雷古盧斯卻拒絕進城。但他在城外會見了羅馬元老院的成員。他身著一件簡陋的囚服,行為謙和,舉止順從。他說他不再是羅馬共和國軍官,也不再是羅馬共和國公民,而是一名迦太基囚犯。他完全拒絕就如何正確地解決兩國問題而向羅馬共和國提出建議或進行指導。然而,據說他的觀點是羅馬共和國不該與迦太基握手言歡,也不該交換戰俘。他本人和其他羅馬共和國戰俘年老體弱,不值得交換,并且他們也沒有權利對祖國提出任何要求。由于缺乏勇氣,缺乏對祖國大業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只能做俘虜。他還說,迦太基人已經厭煩了連年戰爭,資源即將枯竭,羅馬共和國應以全新的活力奮勇向前。就讓他和其他戰俘自生自滅,聽天由命吧!

羅馬元老院拖拖拉拉、極不情愿地決定遵循雷古盧斯的提議。然而,所有元老誠摯地想要勸說雷古盧斯——他沒有義務返回迦太基。他們說,他向迦太基人許下諾言是形勢所迫,不必履行。然而,他堅持要取信于敵,斷然拒絕與家人見面。向羅馬元老院告別后,他回到了迦太基。對他的橫加干涉、阻止和談成功,迦太基人感到無比憤怒,一度用最殘忍的方式折磨他,最后對他處以極刑。也許有人會說他本該提議恢復和平、交換戰俘,不該拒絕與悲傷的妻兒見面,但是,一個人能恪守承諾真的難能可貴。

在此之后,戰爭又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兩國因戰爭而疲憊不堪,和平才達成。以下是兩國簽訂的和約,它表明,總的來說,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占了上風:

迦太基和羅馬將和平共處。迦太基人撤出西西里島,不準攻打羅馬的任何同盟。無條件交還所有羅馬戰俘,十年內賠付羅馬三千二百塔蘭同銀幣。

這場戰爭持續了二十四年。

注釋

[1]1英里≈1609.34米。——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广德县| 新邵县| 芜湖市| 高清| 崇州市| 高青县| 上虞市| 佛学| 长岭县| 儋州市| 凉城县| 沙洋县| 康马县| 抚松县| 揭西县| 呼伦贝尔市| 宝兴县| 昭平县| 同仁县| 集安市| 清苑县| 芜湖县| 望江县| 永兴县| 郁南县| 孟津县| 岳池县| 天等县| 沁阳市| 瑞昌市| 萍乡市| 牡丹江市| 郁南县| 五大连池市| 江陵县| 崇仁县| 论坛| 阳信县| 望奎县| 和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