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尼羅河谷
- 埃及艷后(美國國家圖書館珍藏名傳·古代史9)
- (美)雅各布·阿伯特
- 6133字
- 2024-04-18 17:33:31
The Valley of the Nile
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故事就像一部個人犯罪史,它的內容是一段不倫之戀。我們可以從這個奇特、浪漫的故事中看到愛情從產生到消亡最完整、最真實的情況:愛情來臨時的心動與迷醉,陷入愛情時的魯莽與瘋狂,愛情消失時的痛徹心扉與追悔莫及,以及愛情陷入絕望深淵時的心灰意冷。而愛情往往總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終結。
埃及艷后雖然出生在埃及,但她其實是希臘人的后裔。因此,盡管她一生經歷的主要事件都發(fā)生在亞歷山大城和尼羅河三角洲,但她血管里流淌的是馬其頓先民的血液。她的性格和行為舉止都帶著馬其頓先民的印記——有智慧、有勇氣、易沖動、敢于創(chuàng)新。另外,她的生活環(huán)境和早期奢侈淫靡的宮廷生活影響了她一生的所作所為,包括她的冒險經歷及各種痛苦、罪孽。
從地形和地勢上看,埃及自古至今都是世界上最有特點的國家之一。貫穿埃及的狹長河谷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到處郁郁蔥蔥。然而,河谷以外卻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事實上,沙漠比海洋更難跨越,因此埃及比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島嶼都封閉、孤立。而埃及恰好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形成不同尋常的景象的。如果我們能像雄鷹一樣翱翔天際,俯視這條綿延、美麗,有著無數生靈和植被的河谷,就能想象河谷的形成過程。我們會發(fā)現整個過程簡單而令人震驚。在安靜、荒蕪甚至是死寂的環(huán)境中,這片谷地年復一年地迎來新生和收獲。這一切讓我們心中生出無限的崇敬和喜悅。雖然我們沒有老鷹的翅膀,但科學讓我們擁有了翅膀的替代品,使翱翔不再是夢想。
人類耐心、細致地觀察了河谷兩千多年。將觀察獲得的認知與人類豐富的想象力相結合,我們對河谷的景象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從某些角度看,這種直觀而真實的印象和盤旋于高空中的鷹在俯視地面時看到的景象非常相似。從某種程度上說,經過長時間的哲學探究及科學研究,人類造出了翅膀的替代品,可以在一周內解開埃及的謎團。
人們發(fā)現,埃及在某種降雨規(guī)律的作用下得以存在,還奇跡般地在大片貧瘠、干旱的沙漠中成為一道風景。海洋和陸地上的水分通過蒸發(fā)被大氣吸收,在一定條件下再以降水的形式重新落回。降水頻率和降水量會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但基本規(guī)律為赤道附近比溫帶氣候環(huán)境中的降水頻率高,同時降水也更充沛些,而越接近極地,降水就越少。大家或許會很自然地認為赤道地區(qū)陽光充足,因此,比起寒冷的地方,這里水分的蒸發(fā)必然會更快,那么被大氣吸收的水分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面的也會越多。
但降水量并不完全由緯度因素決定。大氣層中的水分需要經歷冷卻過程才能形成降水。產生冷卻效果的方式不同,降水也就會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發(fā)生變化。雨水的成因有很多。潮濕的氣團前進時遇到高山的阻擋被迫緩慢上升,引起絕熱冷卻,會降水;氣團與空氣中的冷鋒相遇并混合,會降水;含水的氣團在風力的作用下移動到海拔更高、溫度更低的區(qū)域,也會降水。而另一方面,如果氣團從寒冷的山區(qū)移動到溫熱的平原、從高緯度移動到低緯度地區(qū)或者低溫氣流與高溫氣流混合,那么大氣能容納的水分就會增加。然而,此時大氣層不但不會釋放它凝聚的水分,反而會吸收更多的水分。于是,暖干風形成并影響這個地區(qū)。在相反的情況下,水汽會形成飄浮的霧,也可能會形成豐富的雨水。
很明顯,從這些方面考慮,降水的頻率和降水量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氣候冷暖、該地區(qū)與山脈和海洋的距離、山脈和海洋的方位、盛行風的特點等。人們發(fā)現這些因素會對不同地區(qū)的降水量產生巨大影響。
在南美洲北部地區(qū),陸地四周都是熱帶海洋,海洋上空飽含水分的熱空氣遇到高大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時,不得不沿山坡上升至寒冷的頂峰,水汽冷卻后會凝結成雨。在這里,一年中降水量會達到十英尺[1]以上。而在圣彼得堡,以同樣的方式形成的降水還不到一英尺。在南美洲,如果降水沒有及時排走,傾瀉而下的暴雨足以淹沒所有地方。實際上,這些巨大的水流匯聚之后涌向大海,最終形成地球上流量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在常年高溫和充足水分的滋養(yǎng)下,這里植被繁茂。由于植物盤根錯節(jié),樹冠藤條交織、纏繞,人類很難涉足。無邊無際的森林變成遼闊、無法逾越的熱帶叢林。這里成了野獸、劇毒爬行動物以及大型猛禽生活的家園。
然而,在歐洲,圣彼得堡進入冬季后,日照微弱、滴水成冰,年降雨量僅十二英寸。從動植物的生存狀態(tài)來看,這里和南美洲的新格拉納達多產、繁茂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兩地還算不上兩種極端。地球上還有一些幾乎不下雨的地方,那里與亞馬孫流域茂盛的植物和豐富的生物物種構成的景觀截然不同。那里極其干旱、寂靜、荒蕪,甚至是有點兒死氣沉沉。在那里,植物無法生長,動物無法存活,人類也無法生存。如果說在熱帶雨林,高溫潮濕的氣候條件讓動植物豐繁旺盛,以至于人類無法涉足,那么,這些從不降雨的地方則因寸草不生變成人類禁區(qū)。這些地方是貧瘠、干旱的沙漠,樹根無法汲取養(yǎng)料;到處都是光禿禿的石塊,連苔蘚也長不出來。
從非洲北部及非洲內陸地區(qū)延伸到亞洲西南部的這片區(qū)域是地球上最廣闊的無雨區(qū)。紅海從南部穿過無雨區(qū),將無雨區(qū)分成兩部分。盡管紅海破壞了沙漠的整體性,但從本質上來看,它并未改變這片區(qū)域的特點。被紅海分割開的這兩部分有不同的名字。亞洲部分被命名為阿拉伯沙漠,非洲部分就是人們十分熟悉的撒哈拉沙漠。兩片沙漠之間有一塊離埃及較近的荒地,和其他沙漠地區(qū)一樣——雨水缺乏導致植被稀疏,進而導致動物稀少。如果這片沙漠中有高聳的山脈,那么這里就會降雨,這塊不毛之地就可能變成沃土,從此樹木成蔭、人口稠密。
但事實上,這里沒有山脈。整片沙漠幾乎沒有起伏,也很少有高于海平面的地方。從沙漠內部延伸至海洋的幾百英里[2]范圍內的陸地只比地中海高出幾百英尺。然而,新格拉納達離海洋不到一百英里的地方就是安第斯山脈。在這段距離中,海拔從十英尺上升到了一萬五千英尺。反觀這里,在橫跨幾百英里的范圍內僅僅只有幾百英尺海拔高度的變化,因此用任何普通的觀測方式都很難察覺到這種變化。對旅行者而言,這片最大的無雨區(qū)是一片橫跨東西五千多英里、縱貫南北一千多英里的廣袤平原。在這里,人們只能感受到安靜、孤寂。這里的所有景象都單調至極,而打破這種單調景象的就是物產豐富、充滿生機的尼羅河谷。
在這片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有三塊區(qū)域與其他地方的景象不同,但其中只有一處打破了這里貧瘠、荒蕪的狀況。這三塊區(qū)域都是從北向南延伸的谷地,它們依次排開。最東邊的谷地海拔很低,因此從南方流過來的海水穿過沙漠形成一條狹長的陸間海。它就是紅海。因為這里與海平面基本一樣高,所以水流自由通暢。但紅海的蒸發(fā)量還沒達到降水程度,所以紅海沿岸得不到雨水的滋養(yǎng)。在這里,洶涌的海水代替了移動的沙丘。這片水域的確給單調的景色帶來了變化,但僅此而已。除了偶爾駛過茫茫海域的英式汽船和東岸已破敗的古代城池遺跡,這里幾乎沒有生命痕跡。所以說,紅海并沒有打破這里孤立、荒涼的單調景象。
三塊谷地中最西邊的是一片洼地。這塊谷地最大的特點是有綠洲帶。但這里地勢只是輕微下沉,因此地中海的海水還不能注入其中。在這塊谷地中,任何區(qū)域的降水都不足以把谷地變成河流。但在一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到有泉水從地面涌出,流進沙漠,滋潤它周圍狹長的小山谷,從而形成綠洲。綠洲和周圍荒涼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甚至會讓旅行者在恍惚間以為看到了天堂的景象。一塊塊綠洲沿著西邊的洼地排列開,從而形成一條綠洲帶,其中一些綠洲帶的面積還很大。聞名遐邇的朱庇特—阿蒙神殿就坐落在一片名為錫瓦的綠洲上。這片綠洲綿延數英里,據說,在古代曾有八千多人在此居住。在三塊谷地中,前文介紹的最東邊的那塊谷地由于地勢下沉,海水可以流進來;最西邊的谷地地勢略有傾斜,地下涌出的泉水能滋潤低洼區(qū)域。下面我們介紹這兩者之間的那塊谷地。
繼續(xù)查看地圖,讀者會發(fā)現這片廣闊的無雨區(qū)以南就是阿比西尼亞[3]境內的月亮山脈,山脈在赤道附近。在山脈地形和周邊的海洋、赤道氣流的共同作用下,這里在某些季節(jié)會出現持續(xù)、大量的降水現象。大雨澆濕山坡,淹沒山谷。因為這里的地勢不斷往高處延伸,導致大部分地區(qū)的降水無法繼續(xù)向南或向東流動,所以水流只能轉向,然后向北推進穿越我們之前提到的中部沙漠,最終流入地中海。雨水匯聚,最后形成河流——尼羅河。簡單地說,尼羅河就是雨量充沛地區(qū)產生的積水穿越無雨的沙漠流向大海而形成的。
如果阿比西尼亞山脈地區(qū)的降水量保持常年不變,那么這里的河流幾乎不能給它流經的貧瘠沙土帶來足夠的肥料。沿河也許會被點綴上綠色,但由于雨水滲入沙漠,河流只能灌溉它經過的地方。事實上,這里的降水量并不穩(wěn)定,雨季會連續(xù)降水,充沛的雨水幾乎要淹沒所有地方。巨大的水流從山坡上傾瀉而下,山谷中大水漫溢,平原變成沼澤,沼澤變成湖泊,整個地區(qū)幾乎完全泡在水里。也就是說,匯聚的水流在涌向大海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狹窄的水道,落差變大,那么水流就會以巨大的沖力沖刷沙漠中部的谷地,形成唯一的出口。但實際情況恰好相反,這里的水道并不狹窄,因此水流落差也不大,水流流經沙漠形成的河道有五英里到十英里寬。雖然多雨區(qū)離入海口將近兩千英里,但整個區(qū)域地勢平坦。從這方面看,尤其是河流后半段的落差最多也只能讓河水分成小支流繼續(xù)向北流動。
在多雨區(qū),強烈的熱帶風暴會引起強降水。雨水淹沒谷地從而形成巨大的湖泊,并延伸至整個沙漠。湖泊水面寬度達五英里到十英里不等,長度達一千英里。湖水淺、渾濁,緩緩向北流動。當然,降水最終會停止。但幾個月后積水才能退盡,谷地才能恢復干燥狀態(tài)。一旦積水退盡,被淹沒的蔥蘢的植被就會出現。
目前,這個地方的植被狀況完全由人類調節(jié)、控制。然而,植被在最原始的狀態(tài)下是具有獨特性的。這里的植物既在土壤里生長,同時一年中又有三個月在水中生長。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尼羅河流域才未能像其他肥田沃土一樣被自然森林覆蓋。同樣,野獸也不可能在此出沒。因為一到汛期,它們就找不到棲身的地方。另外,光禿禿的沙漠也無法為它們提供保護和遮擋。這塊不同尋常的谷地似乎是大自然為人類特別創(chuàng)造并保留的。大自然在創(chuàng)造這里時,似乎特意打算將此地留給人類,于是用各種辦法阻止動植物侵擾人類。人類如果離開幾千年后再回來,會發(fā)現這里的一切未曾發(fā)生任何變化,甚至可以立即在此居住。大自然就好像這片“花園”的園丁,它的維護手段和設備就是蒸發(fā)、光照和阿比西尼亞的高峰。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夏季周期性的洪水泛濫形成了。
由于上述及其他原因,在遠古時代,埃及就有人類居住。在三千多年前的關于人類的文字記錄中,人們就使用“古老”一詞來形容埃及。不僅歷史保持沉默,而且寓言故事中也沒有隱含埃及子民起源的信息。這里矗立著人類最古老、最悠久的豐碑。但在某種程度上,它讓人類蒙羞,因為這項最崇高、最令人驕傲、最穩(wěn)固、最長久的工程只不過是夏季洪水退去留下的那層薄薄的肥沃淤泥的附屬品。
尼羅河的沉積層主要分布在北部。那里河谷寬,與海洋相通,最終在河道兩岸形成了一塊橫跨上百英里的三角形平原。平原上,河水分流,形成許多小溪、小河。整個區(qū)域成為一片廣闊的草場,小溪緩緩流淌、縱橫交錯,呈現出一派繁盛、美麗的景象。這片區(qū)域就是尼羅河三角洲。
因為海岸附近的水較淺,所以由河水沉積物堆積而成的陸地幾乎要高過海岸線,并且這塊陸地還延伸進大海。人類雖然在過去的一千八百多年里沒有感覺到陸地在向大海延伸,但總是弄不清楚高于海平面的陸地到底是海岸的自然構造,還是河水運動塑造而成的。
尼羅河三角洲非常平坦,這里幾乎和地中海海平面持平。因此,這塊土地看起來就像海平面的延伸。在這里,只能通過蔚藍色海面上涌動的白色浪花及大片的麥田和輕微起伏的大地上的大小村落來辨別海洋和陸地。海員如果向海岸線行駛,那么他們從遠處就看不到陸地上的美景,因為陸地不斷延伸到海平面以下。在遠處,海員們只能看到那些明顯高于水面的樹冠、方尖碑的頂部及石柱的頂端。這些東西證明這里曾經有過城池。
我們可以從地圖上看到東邊那條名為佩羅錫克的支流。通過這一支流,河水從三角洲流向大海。這條支流算是肥沃的三角洲東邊的邊界線,入海口是貝魯西亞。這里是從東方出發(fā)走陸路的旅行者沿地中海岸到達埃及見到的第一座城市,因此它是這個國家東部邊境的地標。這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歷史中經常被提及。
尼羅河最西邊的入海口名為卡諾皮克,從貝魯西亞到卡諾皮克的海岸線長達一百英里左右。從古至今,這里的海岸輪廓都很不規(guī)則,海水不深,綿延的海岸伸入大海。同時,海水猛烈地沖刷陸地,從而形成無數小溪、水灣和環(huán)礁島。沿著彎彎曲曲、時隱時現的邊界,尼羅河水和地中海的波濤常年無休止地對抗著,但雙方幾乎勢均力敵。據記載,這種對抗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開始了。一直以來,這兩股力量難分伯仲,沒有任何一方有明顯優(yōu)勢。河水把泥沙帶入海中,海水又不斷將泥沙沖回陸地。這種情況使海岸充滿危險,人類很難靠近。
從上述描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古代,這里的國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與世隔絕,顯得封閉孤立。一方面,整個國家從各個方向被沙漠、陸地、淺灘、沙壩包圍;另一方面,海岸上潛在的危險阻止了人們經海路到達此處。因此,在其本土國王的統(tǒng)治下,這里的國家孤零零地存在了很多年。這里既有愛好和平、吃苦耐勞的民眾,也有學識淵博的學者。這些學者因熟悉科學和哲學而聞名于世。
在其他民族還未入侵埃及、打破這份與世隔絕的寧靜之前,埃及人建了金字塔,造了大型石刻。雖然大神殿的石柱已經遭到破壞,但它在今天仍被看作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遙遠的古埃及和今天的埃及一樣,都是一塊富庶之地。即使其他地方饑荒肆虐,埃及也總能糧倉充盈。因此,在欲望的驅使下,埃及周邊的國家及阿拉伯、巴勒斯坦、敘利亞的部落都穿過沙漠,進入埃及,從而開辟了一條道路。最終,波斯國王將帝國向西擴張到地中海后,通過這條路進入貝魯西亞,入侵并占領了埃及。此后,比埃及艷后的時代大約早二百五十年時,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帝國并占領埃及,統(tǒng)治了埃及和波斯的一些地方。亞歷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國分崩離析。埃及落入他手下的一位將軍手中,此人便是托勒密一世。托勒密一世在埃及自立為王,并在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他的子孫。于是,他的子孫——古希臘人的后裔——世世代代統(tǒng)治著埃及。在埃及歷史上,這段時期被稱作托勒密王朝。埃及艷后就是托勒密家族的第十一代后裔。
在托勒密時代,埃及的首府設在亞歷山大城。在亞歷山大大帝攻入之前,埃及沒有海港。雖然海岸上有幾處登陸點,但那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海港。那時,埃及幾乎自給自足,和其他國家沒有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大帝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勘察海岸時發(fā)現離卡諾皮克入海口不遠處有一個地方海水較深,那里有一個小島可以作為起錨地點。亞歷山大大帝就在此處建了一座城,并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通過挖掘和筑堤等手段,海港不斷完善。白天,高高矗立著的燈塔是地標。到了晚上,燈塔發(fā)出的光使它猶如耀眼的星星,指引著地中海的帆船駛入海港。人們在這里開鑿出運河,將海港和尼羅河連通,并建造了儲存商品的倉庫。總之,亞歷山大城立刻變?yōu)橹匾纳虡I(yè)之都。歷經幾個世紀,它都是輝煌的托勒密王朝的中心。這里的條件與當初設立港口的意圖完美地吻合,即使經歷兩千多年的變革與動蕩,如今,這里依然是埃及東部最主要的商業(yè)中心之一。
注釋
[1]1英尺≈0.30米。——編者注。
[2]1英里≈1609.34米。——編者注。
[3]埃塞俄比亞的舊稱。——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