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周鄭交質,黃泉見母
- 從伯邑考開始護佑華夏
- 長平烈侯
- 2083字
- 2024-04-25 00:00:00
雖然鄭伯說是要與周王室決裂,但事實上腦子還是清醒的,僅僅陳兵洛邑城外,沒有直接攻打王都。
面對來勢洶洶已經來到洛邑城下的鄭伯,息王慫了,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想要躲在洛邑不出城迎戰。
這時虢公忌父又開始了他的建議:“王上。我看鄭伯之所以還不敢直接攻擊王都,是因為他擔心這么做了便會遭到天下諸侯的圍剿??!
但如果您不愿意出城迎戰,會讓天下的諸侯以為你是怕了鄭伯啊!這樣一來,天下的眼中將都不會再有王上你了。
相反如果您出城迎戰,并打敗了他,到時候天下臣服,將您的威名傳播在四海之內,那您便可以比肩先祖武王了吧!”
息王有些猶豫,擔憂道:“那寡人能打贏鄭伯嗎?”
虢公忌父繼續勸說道:“一定可以的!鄭伯想要攻打王上,這本就是以下犯上啊,是不忠誠的表現。
像他這樣不忠不孝的國君,他的臣民還會助紂為虐嗎?不會的啊!一定可以戰勝他的!”
息王于是便擺好陣勢,親自帶領軍隊出城。
兩軍陣前,鄭伯擲地有聲地質問息王:“臣的家事天下都知道。臣萬不得已才斷絕了母子兄弟關系,王上為什么要不分是非地以不孝之名將臣除爵。”
息王被鄭伯的氣勢嚇到了,還是虢公忌父出口將之前和息王所說的那套言論又說了一遍,還在不孝的基礎上又給鄭伯安上了不忠的名聲。
鄭伯大怒,從手下手中拿過弓箭,一箭將虢公忌父射殺。
息王看著虢公忌父倒在自己面前,嚇的腿都軟了,哆哆嗦嗦地召集軍隊回城。
鄭伯也不好直接追擊,只好也同樣鳴金收兵,雙方就這樣僵持在了洛水之畔。
好在沒過多久,雙方的臺階來了!
豐侯、秦侯兩位侯爵帶著秦國的軍隊也來到了洛邑,當起了和事佬,在洛水北岸打算為雙方講和。
息王因為害怕派周公黑肩代替自己出席。
周公黑肩一來便先指責了鄭伯對天子的不敬,然后又代替天子為其輕信小人誤會忠良的行為道歉。
鄭伯也順著臺階往下走,先是承認了自己的莽撞之舉,后又感謝周公黑肩等人為自己證明了清白。
于是一場大戰便在洛水之上化解,息王重新承認了鄭伯的爵位,鄭國也重新恢復了對周天子的朝貢,周王室與鄭國的關系恢復如初。
同時,為了表示雙方的誠意,息王年僅七歲的太子初與鄭伯十三歲的公子忽作為人質交換。
回到鄭國后,鄭伯設宴款待了將士們,以補償他們隨著自己奔波卻沒有戰功。
在路上的時候,鄭伯便對幾位心腹嘆息道:“哎!孤后悔將母親送到潁地去了??!如果沒有這件事,天子就不會誤會孤??!我也不用冒著天下人都指責的風險,興師動眾去到洛邑打一場不確定的戰爭了啊!”
大夫潁考叔理解了鄭伯的心思,于是在宴席上便故意不吃肉,并在宴席后將其裝了起來。
鄭伯好奇地問道:“你怎么不吃肉反而要將它裝起來呢?”
潁考叔回答道:“因為臣家中還有老母。因為家貧,從來沒吃過這么好的東西?,F在國君您賜給臣這么好的食物,臣自己在這享受,老母親卻嘗不到。所以臣便想著帶回去和老母親分享?!?
鄭伯聽后一愣,隨即嘆息道:“哎!你還有母親可以分享食物,孤卻就算是想也沒有機會了?。 ?
潁考叔故作不知,裝模作樣地問道:“臣聽說您的母親還健在啊,為什么說沒有機會了呢?”
鄭伯于是便將自己當初一時口快說的誓言告訴了穎考叔。
穎考叔卻搖了搖手道:“國君派人挖一條隧道,一直通到黃泉。然后在里面建一間屋子,先把姜夫人迎到屋子里居住,國君你再前往其中,這不就是黃泉相見了嗎?”
鄭伯聽到后十分高興,于是便派人趕緊按照穎考叔所說挖了一條隧道。
隧道一直挖到泉水涌上來后才停止,鄭伯命人在隧道口寫上“黃泉”二字,又派人在隧道里建了一間草屋,將武姜接了進去。
隨后鄭伯便大張旗鼓地來到了隧道中,與冷漠的武姜上演了一出“黃泉見母”的戲碼。
這個故事很快便流傳在天下諸侯國中,之前流傳的鄭伯不孝之名很快便不攻自破。
至于說潁考叔,則因為這件事被世人贊譽為忠孝兩全之人。
-----------------
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蹲髠鳌る[公三年》[春秋·左丘明]
既而悔之。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弧⒆硬粎T,永錫爾類?!涫侵^乎!”——《左傳·隱公元年》[春秋·左丘明]
二年,鄭伯圍洛而不攻。王懼,欲避戰。虢公忌父諫曰:“王哉!臣觀鄭伯之所以未敢強攻者,恐其憂遭天下之圍也。
然王若避戰,天下諸侯皆以為王懼鄭伯也。如此則天下目中無王矣!反若戰而敗之,天下皆臣,威名傳于四海,則可比武王也!”
王猶慮,問曰:“寡人能敗鄭伯乎?”
虢公忌父勸曰:“必勝也!鄭興兵侵王,下犯上也,不忠也。似其不忠不孝之人,其民安將助虐邪?非也!必勝之也!”王乃列陣而出。
鄭伯質曰:“臣之家事天下皆知也。臣不得已而絕,王何不分是非以不孝之名除臣之爵?”
王懼其勢,虢公忌父復言鄭伯不忠不孝,鄭伯怒而射殺之。王驚而收兵,不戰。
豐、秦二侯勸之,王遣周公黑肩與鄭伯談,周鄭遂如初。——《周史·東周本紀》【西漢·史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