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小時漫畫《西游記》(全2冊)
- 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 2583字
- 2024-03-20 17:53:07
序 《西游記》:其實是一個打怪成長的游戲


大家好,我是混子哥。這次,我們一起來讀四大名著之一的——
《西游記》。
它是中國神話故事的巔峰,出現的神魔鬼怪不計其數。因此,它不僅成了婦孺皆知的經典,還成為中國人刻在基因深處的文化情懷。

這樣一部作品,值得每個人都讀一讀。但在正式讀之前,我們需要解決一個問題——

《西游記》是怎么來的?
故事要從唐朝說起。
提起唐朝,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唐盛世,萬國來朝,貿易發達。然而,有個人對此深表懷疑——

這個人叫玄奘,唐代著名高僧,也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姓陳,本名陳袆(huī),小時候父母雙亡,家遭變故,所以早早就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他天賦極佳,堪稱行走的佛經點讀機,加上顏值超高,很快就成了佛教圈的“當紅炸子雞”[1]。

但看的佛經越多,玄奘困惑也越多:同一個概念,怎么大家的解讀都不一樣?
原因很簡單——都是翻譯的鍋。佛經從天竺(今印度)傳到中國,一路上不知道要經過多少人。翻譯五花八門,內容相當不準確。

玄奘被二手翻譯折磨得十分痛苦,決定西行去天竺,親自海淘真經。這就有了著名的玄奘西行。

然而,西行之路十分艱難,玄奘好幾次差點真上了西天。這些磨難基本可以總結為三個“不”:

(一)出不去
玄奘西行面臨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出不了大唐的國門。當時大唐正在和西邊的突厥干仗,邊境極不安全。唐太宗下令關閉國門,因此玄奘直接被無情拒簽。

玄奘要想出境,只有一個辦法:偷渡。

盡管玄奘萬分小心,奈何邊境看守太嚴,再加上他名氣大,到哪兒都能被認出來,偷渡的過程不是很順利,甚至還被官吏抓了起來。

混子哥猜測,也有可能是因為玄奘十分亮眼的發型。

不過好在玄奘有主角光環,每次被抓,都有人來救他。有些是他的粉絲。

有些是當地一把手。

還有一個人,不僅愿意幫玄奘逃跑,還想當他徒弟。這個人叫石磐(pán)陀(tuó),長相復古,毛發旺盛。


后來此人被誤傳成“猴人”,成為孫悟空的原型之一。
玄奘靠著這些人的幫助,終于走出了大唐的國土。
如果說玄奘出關是游戲小白離開新手村,那么他之后的路,可以稱為是地獄難度……
(二)走不動
剛出大唐的玄奘一頭栽進了沙漠之中,更悲催的是他還不小心把水壺打翻了!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直接掉頭回家了,但玄奘出發前立下誓言:不到天竺,絕不回頭!于是,他忍受著饑渴與炎熱繼續前進,硬生生熬了四天五夜,差點上西天了。幸好他的老馬馱著他,找到一片綠洲,救了他的性命。

(三)離不開
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狂熱的粉絲也讓玄奘備受磨難。他路過高昌國時,高昌國國王一心向佛,想留下他給自己打工。

面對豐厚的條件,玄奘不為所動,一心求取真經。國王眼見利誘不成,便威脅要把玄奘送回大唐。但玄奘不吃這一套,絕食三天以示決心。

國王害怕了,畢竟自己也是修行之人,要是逼死玄奘,罪過可就大了。于是國王趕緊收手,不僅和玄奘結為異姓兄弟,還給他配了幾個保鏢和一筆路費,以示誠意。

這就是《西游記》中,唐僧與唐太宗結拜的故事原型。
除了上面那些困難,還有翻越雪山、遭遇強盜等種種磨難……

歷經四年坎坷,走過十幾個國家后,玄奘終于到達佛教的圣地——
那爛陀寺。

這個寺相當于佛教界的清華、北大。在這里,玄奘認真學習正版的佛教典籍,幾年后帶著大量佛經,回到大唐。

往后余生,玄奘基本都在翻譯佛經,力求把千辛萬苦求來的真經傳遞給更多的人……


為此,后來的唐高宗還為他修了座塔,叫大雁塔,讓他專心在里面翻譯佛經。

這就是歷史上玄奘取經的故事。
玄奘取經歷時十幾年,行程五萬多公里,這種堅守信念、不畏艱難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世人。于是——
百姓們開始口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的事跡。
玄奘的徒弟們將玄奘取經的經歷,寫成《大唐西域記》。
書中記載了玄奘一路上的見聞,還有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和神話傳說。


宋元時期,民間流行說話藝術(相當于今天的評書)和雜劇,玄奘取經的故事被不斷加工,逐漸變為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
到了明代,有個叫吳承恩的人,充分發揮想象力,將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再加工,寫出一本書。


這就是《西游記》誕生的過程。

講到這里,我們再來簡單講講《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
吳承恩,江蘇人,擅長講神話故事。他的人生頗為坎坷,年輕時科舉不順,后來當了個小官,卻被人誣陷,于是憤然辭職。
當時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導致官場上下一片黑暗。吳承恩內心十分憤懣,于是通過神話故事和小說,諷刺現實,發泄不滿。


大家注意了,目前學術界對于《西游記》的作者是不是吳承恩,還有一些爭議,大家了解就行。
講到這里,可能就有同學好奇了——

混子哥認為,《西游記》有三大亮點。
亮點一:腦洞大開的想象
《西游記》用前所未有的想象力,構建了一個復雜龐大、妙趣橫生的奇幻世界。

憑借著夸張、大膽的想象,《西游記》被譽為古典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
亮點二:生動鮮活的神魔群像
《西游記》中出場的神仙妖怪有兩百多個,每個角色性格獨特,形象鮮明。神仙的世界里也有愛恨情仇,妖怪的生活中也有家長里短。
比如牛魔王一家,生動演繹了家庭的各種雞毛蒜皮。

再比如奎木狼與百花羞公主,是一出妥妥的愛情悲劇。

所以《西游記》不僅是一部魔幻劇,更是一部反映現實,有深度,有內涵的好劇。魯迅先生曾夸獎:


翻譯過來就是,《西游記》中的神仙妖怪都極有人情味,像極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亮點三:精神磨煉與內心成長
明代的文人們在看《西游記》時,認為《西游記》的主旨在于修心,是一部講述內心成長與磨煉的故事。

比如孫悟空:從最初的一心只求長生,到大鬧天宮,再到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最終脫胎換骨,成長為主持正義的——
斗戰勝佛。

再說取經團隊:從最初的不團結,到最后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取得真經,都是因為他們能在困難中不斷反思,不斷成長。

所以,《西游記》憑借其腦洞大開的想象與深厚的內涵,成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每個人閱讀。

但難題來了,《西游記》原著共100回,87萬多字,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翻書就能勸退不少人。
半文言文小說,看不懂!
妖魔鬼怪太多,記不住!
故事劇情雷同,分不清!
八十多萬文字,看不完!

別看這么多字,其實重點就兩方面:

1. 取經路上的打怪故事;
2. 故事背后的精神內核。
既然拎出了重點,那《西游記》應該怎么讀呢?很簡單,其實西游記就是——
一個打怪成長的游戲!

既然是一個在打怪中成長的游戲,那接下來的故事就好玩了。

下一篇,我們正式進入《西游記》,來看看打怪主力孫悟空的身世:猴王出世。
[1] 網絡用語,比喻正走紅,最近很受追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