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青城山(二)
- 一路怪談
- 余白白
- 2311字
- 2013-07-07 15:16:08
青城山是道家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在古代叫天倉山。
青城山之名也是在唐開元十八年間才改的。
人人都知道道教創始人是張天師,不過,知道張天師真名的人應該不多。
張天師名叫張陵,客居四川,學道于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后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
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
不過,這事實到底是怎樣,那就不知道了??傊?,我在青城山這么多年,是沒有見到過什么天師來此拜祖庭的。
當然這也不能就一定沒人來過,可能他們是穿便服來的呢!這我就不清楚了。
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是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
他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所以現在都是,青城天下幽!
至于這幽不幽,要親自來過,才能體會到。
其實在張道陵之后,據我所知道的,還有一個出名的道士來過。
那是在唐末,道士杜光庭來到青城山。杜光庭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至少在我看來是的。
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述極為豐富。他的大批著作,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面貌,也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復興準備了一定條件,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杜光庭來到青城山后,將天師道傳統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三十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青城山道教所傳是屬于全真道龍門派。
當然,這些不是信道教的人,也不明白。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
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這可就是他們的家。在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所以現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不過,這些都屬于青城山的舊史。雖然與青城山有莫大的聯系,但現在來這里的人,可不是沖著這些來的。
現在來青城山的人,都是沖著這里的靈氣來的。
這所謂的靈氣,也就是空氣。只不過,是與城市空氣截然不同的空氣而已。
站在青城山,能明顯感覺到呼吸一種怪異的順暢。這就是青城山中的“靈氣”。人們常說,養生,最好的地方就是青城山,也是因為這里的空氣好,對人體的呼吸道沒有傷害。
同樣,還有一點,也是因為,青城山的環境。
所謂山,自然就是綠樹成蔭,鳥雀成林。青城山全山有三十六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山上樹木茂盛,終年青翠,故名為青城。
青城山是道家發源地,自然是少不了道觀的。
來青城山燒香拜佛的也不在少數,當然,這也是吸引游人的一大原因。
誰不想自己事事順心,有些時候,有一種信仰,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能夠讓人還存有一定希望,不會對世界絕望。他們相信,他們所信仰的神佛一定會幫助他們的。當然,到底有沒有幫助他們,這就說不清楚了。
說到這里,我又不由想到我堂哥余林。
我堂哥當年也有很多不好的時候,不過,奶奶常帶著他去燒香拜佛。有一次,他中考,考完后奶奶就帶著他到廟子了燒香,祈愿,后來還真考上了。
不過,這到底是神佛的幫助,還是他自己的努力,我就不知道了。
青城山燒香拜佛的地方不少,但也有一定的講究。
我也提及過,這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我老家也就是在青城后山。
前山就是旅游的人常去的地方,也就只有前山才有景觀。前山的景點主要就是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一天通常是很難走完這些景點的,不過,景點雖多,但最為出名的還是老君閣,天師洞,上清宮,祖師殿和朝陽洞。其中,老君閣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要爬上去可不容易。
就是我,這么多年也就只上去過兩次。更多的時候,到了掛同心鎖的亭子,就沒再上去了。
老君閣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七八米米,連座臺估計有十米左右。在老君閣外露天臺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高雖高,但在這個地方,看到的東西自然也是不同。
除老君閣外,天師洞也讓我記憶深刻。
這天師洞,自然是與張道陵有關。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的塑像。
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F存殿宇建于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據說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不過,真與假現在是很難道清了。在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約五十米余米,胸圍七米左右米,直徑有兩米多。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經有一千八百余年。
就現在去看,還能看到銀杏樹上吊滿的銀杏筍,也就是白果筍。是著生于銀杏樹干或根部的一種瘤體,狀若鐘乳石的“石筍”,長在枝干上端的叫“天筍”,生于根部者謂之“地筍”。
這棵銀杏樹上,天筍不是一般的多,而且,每一個天筍上都掛著紅布條。我猜,是帶著祈愿的意思。
除了天師洞和老君閣,還有一個地方也是不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