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想努力的人多與擺爛的人,當然,有些人也是不得不努力的,但也有那種內心深處就是會想要去努力,這種人就是享受其中了。
我的話,說起來,為學習、為某個證書,為竟賽,計劃沒少做,但實踐?懂的都懂。
我常難以堅持下去,這不,最近就有個英語四級要去考,需要平時積累單詞,聽聽力,做往年真題,我計劃每天三十個單詞,但我只堅持了二十多天就懶散下來了。其實后來經過十多天沒有背單詞我又接著背我又接著背源于我身邊的舍友,我看到她們在背,我就心里也有動力也源于想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吧。在大學,我們身邊的人都和我們差不多,所以不存在或者還沒那么快有那種當你與人差距太大那你就會對她感到仰視佩服的地步;如果你是和那人差不多的話,那你見那人在努力就會產生想要敢超的想法,就會嫉妒,就很容易激起你的奮斗欲望;如果那人和你差距太大他不及你的話,你心里就很容易產生看不起的感覺。這是人之常情,普遍現象。雖然世界上也有那種懶惰的人,對自己沒有什么要求,就心里也沒什么追求,那么這樣的人自然無論身邊是否有人在努力,那也帶不動這樣的人的行動欲望,但我相信這樣的人是少數。網絡上也常常有像某個宿舍一寢的人都考上研了,那他們就是一起努力,彼此帶動對方,才可以走的那么遠的;某男生因為他女朋友自律,也會帶動他努力,所以他們兩個相互依靠,彼此支持,每天考研期間久久的待在圖書館共同努力,最后才收獲了一個好的結果。
試想一下,如果他們、她們沒有“組隊”,那他們還能成功嗎?答案是否的。
和他人組成一個集體不光光是更有效激勵自己去努力,也是排解一個人走在某一條難走的路上的枯燥和孤單,越是要學成、做成高的成就,那這條路注定坎坷不平。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如果組隊的人志同道合的話,它也可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我們國家的哪個大工程,不是需要很多各個方向但目標一致的人才相互出力的?
所以以后我們都需要積極融入集體,并且為此發光散熱。掌握與他人和諧共處的技巧,如果實在無法溝通,那我們也只好反醒自身,加以改善了。我覺得和他人產生任何矛盾和沖突都可以在發生前被巧妙的化解的,但它需要我們掌握技巧,思考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