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唐朝監察御史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故又自言系出中山。為避安史之亂,隨父寓居蘇州嘉興(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一說出生在嘉興。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毛澤東十分喜愛劉禹錫的詩句,1961年9月16日,他應廬山管理局黨委書記樓紹明的要求,書贈劉禹錫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第21頁。1965年6月20日,毛澤東評價劉禹錫道:“劉禹錫的文章不多,他所作《天論》三篇,主張‘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之說。他反對迷信。劉禹錫可以說是一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第502-503頁。劉禹錫是唐朝著名詩人,還是一位官居監察御史,又出生、成長于嘉興的官員。

劉禹錫于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展開了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的“永貞革新”。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歲,贈戶部尚書。

進士及第

劉禹錫,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七代祖劉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在江南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作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熏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宏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在任上,劉禹錫縱論漢史道:“東漢自桓、靈二帝起,外戚、宦官相繼干政,天下沸騰,兩次黨錮之禍壓制了士林清流,黃巾之亂嚴重動搖了國本,平叛戰爭卻造成了更危險的軍閥割據之局面,最終導致了漢王朝的滅亡。”每論及此,聯想到當世宦官得勢、藩鎮割據、國力空虛、皇權不張,未嘗不扼腕嘆息。

貞元十六年(800),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擢升御史

貞元十九年(803),杜佑自淮南入朝,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掌相權。這再次成為劉禹錫擢升的契機。在杜佑的關注下,御史中丞李汶奏劉禹錫清正廉潔、官聲上佳,辟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雖品秩不高,為正八品,但其執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等實權,因此,也稱“八品宰相”,許多二三品大員在街頭見到監察御史,也得下轎回避。劉禹錫剛過而立之年便獲得如此要職,心花怒放,心想自己從此可以施展青云之志了。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寫下《望賦》以表達此時的心境:“望如何其望且歡!登灞岸兮見長安。紛擾擾兮紅塵合,郁蔥蔥兮佳氣盤。池象漢兮昭回,城依斗兮闌干。避御史之驄馬,逐幸臣之金丸。”

劉禹錫與柳宗元、韓泰等時常一起在韋夏卿府中聽名士施士匄講《毛詩》。施士匄講學揮灑自如、隨心所欲,絕異于前代經師之拘泥古板,他以豐富的學識和辯證的思考重新梳理毛注中的《詩經》,饒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劉禹錫和柳宗元、韋執誼、韓泰、王伾等在追隨施士匄持經考疑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經以致用的學風和獨立思考的精神,為他們未來倡導的政治革新,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在取向上形成一致。

擔任監察御史稍久,劉禹錫便發覺這“八品宰相”其實難為。大唐此時,早已不是綱紀嚴明、法令威赫。他離開長安六年,這六年中,官風日下、民生凋敝。宦官及其黨羽橫行于市,根本不在監察御史管轄之內,就連地痞惡霸也多有以宦官為后臺,令執法者徒嘆奈何。更諷刺的是,德宗皇帝對監察御史們并不信任,命北司宦官刺探百官行止、民間議論,就連御史臺也在北司的監視之中。劉禹錫雖有革新之志,卻也只能寶劍靜臥匣中,以待飛天之時。

因久居長安,劉禹錫、柳宗元便與王叔文等人常常走動,韋執誼亦已升任吏部郎中。在王叔文主導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東宮周圍。感受到日益澎湃的時代脈動,劉禹錫心中的期望愈燒愈烈,期待著有朝一日可以將滿腔的烈焰噴涌而出,焚燒一切腐朽與骯臟。

永貞革新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卒,唐順宗即位。

順宗為太子時,即有變革新政之志。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柳宗元、程異、凌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呂溫、李景儉等,也都與二王相結,最終形成一個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

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劉禹錫與革新派主要做了以下幾件大事:一是企圖抑制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浙西觀察使李锜,原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使“鹽鐵之利,積于私室,而國用日耗”。至是解其職,將財政大權從藩鎮收歸中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節度副使劉辟求總領三川(即劍南東川、西川及山南西道),并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王叔文大怒,欲殺劉辟,劉辟倉皇逃走。二是企圖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先罷禁掠人擾民的宮市及五坊小兒,再減停宮中閑雜人員及內侍多人俸錢,以抑制宦官勢力。然后,以右金吾大將軍范希朝為京西左、右神策軍節度使,度支郎中韓泰為其行軍司馬,以奪回禁軍軍權。可惜,當宦官醒悟后,知道“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于是便密令諸將勿以軍權授人,使革新派的計劃落空。三是懲貪鄙、用賢能、免苛征、恤百姓。京兆尹道王李實,為唐宗室,殘暴掊斂,被貶為通州長史,市井為之歡呼。用能吏杜佑攝冢宰,并兼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使。接著還召被貶賢臣鄭余慶等回京。鄭余慶后任宰相多年,頗有清譽。規定兩稅外,“不得擅有諸色榷稅”;常供外,“不得別進錢物”。并免除百姓積欠的租賦課稅,達五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一貫(錢)、石(糧)、匹(絹)、束(絲、草)。

但此次革新由于積弊難返,加之種種困難,最終失敗。貞元二十一年(805)五月,王叔文因前充度支及鹽鐵轉運副使,加拜戶部侍郎,俱文珍等已趁機削去王叔文翰林學士之職。翰林專掌機密詔令,職權甚重。王叔文失去此職,便無法領導變革新政運動。王伾為之一再疏請,也只允許“三五日一入翰林”。形勢已經不利。至此,王叔文又因母喪去位,形勢更急轉直下。

“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

貶謫生涯

唐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省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

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間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于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勵精圖治,發展農業生產,使連州大治。

元和十一年(816)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詩句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

長慶元年(821)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刺史。

長慶四年(824)夏,調任和州(今安徽省和縣)通判。

寶歷二年(826)奉調回洛陽,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

陋室明志

據史載,劉禹錫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后,他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按唐時規定,他應住衙門內三間三廳之房。但和州縣的策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認為劉禹錫是被貶之人,便給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門外臨江的三間小房居住。對此,劉禹錫不以為意,反而根據住地景觀寫了一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的對聯貼在門上。做賊心虛的策知縣見之,甚為惱火,馬上將劉禹錫移居別地,并把住房面積減去一半。此房位于德勝河邊,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劉禹錫見此景色,更是怡然自樂。于是,他又撰寫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聞訊后,更加惱怒,又下令將劉禹錫攆到城中一間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劉禹錫的“家”被折騰了三次。激憤之中,劉禹錫心中有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氣呵成,寫了—篇《陋室銘》,并請人刻碑立于門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此篇千古佳作,堪謂字字珠璣、錯落有致、構思巧妙、寓意深刻。《陋室銘》充分表達了劉禹錫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后,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劉禹錫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滎陽)。

學術成就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一是專題性的論文,論述范圍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方面。哲學論文如《天論》三篇,論述了天的物質性,指出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并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論”產生的社會根源,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論文,如《答饒州元使君書》《論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書儀書》,都征引豐富,推理縝密,巧麗淵博,雄健曉暢。二是雜文。一般因事立題,有感而發,如《因論》七篇;也有的是“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如《華佗論》《辯跡論》《明贄論》等。這些作品,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托古諷今,抨擊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劉禹錫認為,自己所長在“論”,韓愈所長在“筆”(《祭韓吏部文》),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論文的重視。劉禹錫的散文,與他的詩歌一樣,辭藻美麗,題旨隱微。柳宗元說他“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引),為切中肯綮的評價。

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主要著作是《天論》三篇。在宇宙論方面,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比柳宗元更進步。關于自然與人的關系,劉禹錫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

劉禹錫以自然科學為根據,補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觀。在對自然界的認識方面,劉禹錫認為整個自然界充滿了有形的物質實體,天地之內不存在無形的東西。他批駁了魏晉玄學、佛教和道教關于“空”“無”是宇宙本原的理論,認為“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空”不能超越物質形體而獨立存在。這是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重大發展。

由于長期經受磨難,劉禹錫對政治、歷史、天道、人生都做過深刻的思考,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他在《子劉子自傳》中對自己作了總結評價。自為銘曰:

不夭不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于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魂無不亡,庸詎知兮。

《新唐書》稱道:“禹錫恃才而廢,褊心不能無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白居易評之:“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復,欲罷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視草,視竟則興作,興作則文成。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

萬世傳頌

作為監察御史,劉禹錫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故而常常忤逆權貴,遭受貶謫。但他癡心不改,即使在憂患頻仍的謫居年月里,感到沉重的心里苦悶,還常常吟出一曲曲孤臣的哀唱,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他曾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并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

作為詩人,劉禹錫十分善于作詩。他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少年負志氣,信道不從時。只言繩自直,安知室可欺。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難慕知己。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出門有遠道,平野多層陰。滅沒馳絕塞,振迅拂華林。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絕句,也是別具特色,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就詩意看,這兩首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透過一層看,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后世不斷傳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瑞金市| 绥滨县| 海淀区| 东乡族自治县| 湘西| 惠来县| 安徽省| 来凤县| 聂拉木县| 阜阳市| 江油市| 宜兰县| 同心县| 咸丰县| 梅州市| 南郑县| 卢龙县| 旌德县| 响水县| 遂昌县| 诸暨市| 吉林市| 博爱县| 临沧市| 尼玛县| 桐柏县| 柘荣县| 余干县| 沁阳市| 通辽市| 西盟| 察隅县| 沂源县| 平山县| 子长县| 马山县| 山西省| 屏东市| 屏山县| 怀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