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久,卻始終走不出我心里的山頭……
看到網上有人發文配圖說自己這一生“如履薄冰”,何其艱難,我沉默了許久,沒有說話。不知從何時起,我對自己不喜歡的事開始閉口不談,選擇性地忽略和遺忘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但,紙,終歸是包不住火的。遺忘的終點是什么?我的選擇是無法忽略。人們都有過美好的記憶,有人認為初戀是最美好的記憶時光,有人則把青春懵懂時的校園生活視為最美好的記憶時光,還有人覺得退休后安度晚年是美好的記憶時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記憶片段,回憶是一本本相冊,我們隨意地翻開其中任意一頁都難以釋懷……
看著大巴車車窗外的山巖丘壑,我眼底盡收一片荒涼冷凄。閉上眼,那些破敗殘缺的老屋、開采挖過的泥土地、施工運轉的機器、空蕩孤零的樹林還猶在眼前……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離開了鄉村,脫離了山野田間。或許是社會的發展替我們做出了選擇,也可能是我們從小謹記父母親戚的囑托,立志要“走出大山”。結果,我們走出了大山,但不知何時,我們的肩上卻有了大山。回過頭,時間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鄉村好像被遺忘和摒棄了……這些獨特的鄉村特色與文化,我們在漸漸淡忘。我們從山野荒村中走出來,卻反過來選擇遺忘鄉村。時代在發展進步,我們的思想也應該不斷提升臺階。到現在,我認為是鄉村給予了我們更多的發展空間,就像沒有農業支撐的工業一樣,城市的發展與鄉村密不可分。
老一輩人都喜歡戀家,他們相信人是有根的,人死后要回到故地埋葬。小時候的我百思不得其解,現在長大后漂泊在外,漸漸明白了其中的心酸與苦楚。人吶,不可能一輩子在外漂泊,總有想回家的時候。歷史上的那些君主名臣到終了,也不過是孤墳野冢。
老家的路很崎嶇,我坐在大巴上顛三倒四,但我沒有一絲厭煩,反倒生起幾分親切和溫暖。看到路邊有些模糊又有些熟悉的標識,記憶慢慢如潮水般涌來。小時候在老家村子里,我曾將那個小鎮視為整個世界,而我,就是我們村子的“王”。曾幾何時,跟著那些調皮的孩子們在山野里盡情嘻嘻玩鬧,打水漂,趕鴨子,捉迷藏……諾大的打谷場都是我們的“地盤”。我們以天地為界,所到之處都是我們的游樂場。但當我隨父母去往縣城和大城市后,我似乎變了許多。我變得不再那么“狂野”和做事情也不會那么“隨心所欲”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多,在壓抑的環境下我被迫學會成長和發育,最終越走越累——因為身上背負的東西太多,而我無法負重太多,所以我不得不選擇遺忘和忽略,甚至是,“刪除”部分存檔。
在喧囂的城市里,我們缺乏的是鄉村的那一份寧靜和質樸,我們的生活和心都太過浮躁,很多人每天都活在虛幻的世界中無法自拔。或許去鄉村住一段時間能讓躁動的性格安靜下來。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已經變得不再善良淳樸,他們渴望別人待自己真誠卻不情愿把自己的溫暖分享給別人。
人人都向往一片凈土,一片自由寧靜安詳的美好地方,就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相比城市的“矯揉造作”,我更喜歡鄉村的“樸實無華”。
可能有人覺得鄉村舞臺太小不夠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確,鄉村與城市相比卻如麻雀比蒼鷹。好多人走出村落后再也沒有回頭,不是他們不想回頭,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當你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在回到簡陋破敗的村舍時,實在難以接受。曾經“告老還鄉”是那些古人高官的榮耀頭銜,而今卻成了一個貶義詞。某些人自以為:千古文章多奇事,誰又知道你是那一篇傳奇?讀書是為了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某以為,是為了更好地包裝自己!所以我們拼命地讀書、學習,走出大山,走出村落……難道就是為了遺忘和忽略么?很多人出門在外羞恥于提到自己的家鄉,覺得自己出身山野村舍很沒面子,但他們一輩子活在自己的謊話中。縱使騙得了全世界,你騙不了你自己也是無濟于事。
那些看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也會為了一己私欲而無所不用其極。教育有時候不能夠救人,但是可以教你做人,當然你可以選擇不聽。路是你一個人走的,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探查前面有什么風浪和危險。而今“孤芳自賞”又“自視清高”,眼高手低的家伙比比皆是,當才華撐不起野心時,那張毫無掩飾的丑惡嘴臉就顯現出來了!唯一的解法就是“沉下心來慢慢沉淀”!!!時間會告訴一切的答案,那些努力的人是不會被辜負的。美麗生活誠不可欺,(真實,是一種純粹的美,美在它的坦誠和它的自信))
我知道:自古以來,誰又不想“千古留名”呢?翻開厚重的歷史,那么多人掙破頭也渴望留下一角,即使是不起眼的一處,也夠讓后世人看到和議論評判……或許沒人知道最終的結局和答案,即使有人猜到了也無法改變什么………小時候看普法欄目劇,那時候就覺得故事好可怕。長大后漸漸明白:社會太復雜,人心太浮躁,生活太艱難……大環境如此,老實人就活該被欺負,人性的惡在資本的運作下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許多人活著,恰如在泥潭中不斷掙扎的魚兒,感受到來自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煎熬。棄車保帥,或許在舍得與不舍面前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求生……
可嘆這個世界那么大,這個村落這么小,但走不出的是我們,回不去的也是我們。。。。